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是电影《沂蒙颂》中的主题曲,也是沂蒙红嫂祖秀莲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事迹的真实写照。当年故事的发生地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沿着红嫂标记的历史坐标,坚守“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个好故事”的精神内涵,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红嫂故事是俺们村的魂”
10月14日,尽管气温日渐下降,大山深处的桃棵子村却因红色旅游热闹非凡。
院东头镇桃棵子村的红嫂祖秀莲,是沂蒙红嫂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第一位被写进临沂历史大事记的红嫂。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来到沂水县,以祖秀莲勇救八路军伤员郭伍士、郭伍士辗转八年寻找祖秀莲认母报恩等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沂蒙山的故事》和《红嫂》。
“当年我问郭大爷为啥不回山西要来俺们这个穷山沟,郭大爷说老奶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一定得报恩呐!”时隔50年,桃棵子村村民张在俊仍然记得自己小时候与郭伍士的一段对话。“俺父亲和郭伍士都是退伍军人,两家人关系很好,后来俺姐姐嫁给了郭伍士的儿子,成了儿女亲家。”在张在俊家开办的“金萌农家乐”门口,专门贴着两张祖秀莲与郭伍士的老照片。今年国庆假期,张在俊家的农家乐最多时一天招待了30桌客人,许多客人都愿意在大门口听张在俊讲红嫂的故事。
在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桃棵子村村支书张在表正和村干部一起擦拭馆里的展台。他告诉记者,村干部们会定期去纪念馆和故居里打扫卫生,举行宣誓活动,“红嫂故事是俺们村的魂,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
红色旅游拔除山村“穷根”
桃棵子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因地处偏远、山道崎岖,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生活贫困,是国家级贫困村。
2012年,沂水县确定了“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沂水”的工作思路,并把院东头镇作为全域旅游的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曾在桃棵子村当了14年村支书的院东头镇人大副主席张在召告诉记者,当时的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探讨以及外出学习,确定了以红色文化引领,结合青山绿水、传统古村落特色,打造“红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桃棵子村围绕收集挖掘“红嫂”精神,通过发动社会捐助等各种渠道,征集红嫂祖秀莲等相关图片200余幅,收集体现民风民俗的生产生活工具等实物900余件;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建起“沂蒙红嫂祖秀莲展览馆”。2014年桃棵子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沂水县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模式,鼓了群众钱袋子的同时也富了村集体。
按照旅游总体规划,桃棵子村精心打造穿村漫游道2000余平方米,改造景观溪流1000米,新建了体育广场和多处水面景观。经过几年努力,桃棵子村成为沂水县首家全村域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多人,去年村集体增收达到43万元。
让更多的红色乡村“活”起来
随着桃棵子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邻近的“抗日堡垒村”西墙峪村也在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
“抗战时期,鲁中抗日根据地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救护所曾在西墙峪村驻扎,先后掩护八路军伤病员320余人,黄渤主演的电影《斗牛》故事原型就在西墙峪村。但是苦于村里落后的条件,偏远的西墙峪村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最大的心事,就是西墙峪村的穷困。
“去年,县里把西墙峪村列入村庄景区化发展,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把村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发掘好,让这个红色乡村‘活’起来。”王成成说,借助这一机遇,西墙峪村积极协调各级资金89万元,建设纪念墙、红色文化村史馆,开始把西墙峪村向沂蒙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方向打造,去年村集体实现增收17.2万元。
“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共享发展实惠。”沂水县文旅中心主任高仲平表示,“下一步我们还要让更多的红色乡村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凝聚内生动力。”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