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时代所走过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能给人们以启迪,给未来以昭示。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后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进入新时代,如何使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这样的时代之问,需要有人来作答。
然而珠玉就在眼前。今年9月,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与会者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正是中国秉持“协和万邦”的儒家思想,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也在他签名的中文贺信写到:“中国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让我们继续将这种不朽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人们从2000多年前的儒家思想中,寻找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文化密码,运用东方文明推动全球治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在儒家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获得破解难题的智慧和方法。山东以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载体,着力打造“南有博鳌、北有尼山”的国际级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至今已是第六届。实践是最好的理念执行,成果是鲜活的物化落实。山东用真金白银的投入、拥抱海内的胸怀、长年累月的付出,积极实现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事物的发展规律已经证明,传统文化的弘扬都是多头并进、百花齐放——支持山东大学举办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将曲阜市所属孔子博物馆整建制上划省级管理……放眼山东,一个多元、立体的儒家文化传承体系逐渐形成。我们正以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外界随之而来的文化好奇也要有人回应。在“问”与“应”之中,山东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和模式创新,也让更多的时代之问迎刃而解。
兴文化才能聚民心、育民德。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精神向往,从而让我们所倡导的道德理念有了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完成这样的举重若轻,必须要有勇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
情怀事大,总有微观的落脚。山东用文化滋养浸润整个齐鲁大地,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寻找一种恒定的价值。乡村儒学讲堂就是山东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群众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力尝试。现实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最肥沃的土壤,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设的乡村儒学讲堂,目前全省已经设立2.2万个。“孝”“诚”“爱”“仁”等儒家思想直抵人心,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村风民风,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再往大处看,全省文明创建整体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绩名列前茅,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齐鲁榜样,没有勋章也一样闪亮,没有光环也温暖四方。
弘扬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发展是一个砥砺奋进的征程,也是能量转换的进程。从历史深处走来,朝着光明未来而去,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根本性力量,山东对此深以为然——并在全国率先开设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文化艺术创作及人才培养、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学会……这些举措实践,代表着山东特点、齐鲁特色、儒家精神,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而言,一切尚且开始,一切远未结束。带着这样的精气神砥砺前行,我们蹄疾步稳、我们走向辉煌!(文/韦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闪电新闻立场,仅供参考。】
来源: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