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铸造共同的文化记忆——山东、江西、福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纪实》点赞山东文旅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全文如下>>
铸造共同的文化记忆
——山东、江西、福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纪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日前,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的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在礼乐和鸣中,举行了盛大的祭孔大典,致敬先贤。诞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将相距1500余公里的齐鲁大地和八闽大地连接起来,铸造共同的文化记忆。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七年来,山东、江西、福建等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积极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枝繁叶茂。
文旅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一到周末,山东济宁曲阜的孔子博物馆便热闹起来,许多孩子前来参与研学活动,他们可以在这里学做孔府糕点、做拓片、体验记里鼓车。“为了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该馆正抓紧整理与修复3万多件孔府散档,其中不乏珍贵文物。”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介绍。
位于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每年选拔100多名汉语桥国际学生,体验古礼、篆刻、茶道等十多个项目。孔子研究院还举办干部政德教育培训班,去年以传统文化讲解与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人员17000多人次。2019年,曲阜研学旅行突破150万人次。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催生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台儿庄古城将非遗+景区结合,加速与区域文旅产业、文物、生态、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台儿庄古城景区还将科技与文化旅游业进行融合,不断丰富游客体验。国庆期间,台儿庄古城景区引进了20多台带有交通和导览功能的机器人,深受游客喜欢,供不应求。景区的一键报警、人脸识别,可以为游客提供及时帮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则方便游客查询实时路况和酒店餐饮等信息。
泰山主打平安祈福文化,将旅游淡季从5个月缩短为1个月。近年来,泰安着力做研学旅行,并深入挖掘挑山工文化,与党性教育结合。烟台蓬莱阁新建的戚继光纪念馆,成为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重要教学点。临沂则出台全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非遗”传承焕发时代活力
每周三下午,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豫章小学的操场上或篮球馆里都会响起整齐划一的鼓点和欢快喜庆的呼喊,上百名学生身穿金黄色马甲,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一边变换阵型,一边敲打手中的鼓面。他们练习的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西太平鼓。
“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豫章小学已将太平鼓在五、六年级全面普及,不但在课堂教学中会传授学生太平鼓的基本鼓点及技巧,还在课后开设了社团,感兴趣的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免费习练。”豫章小学校长王玉燕说。
近年来,江西省深入挖掘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等江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扎实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赣南客家文化、吉安庐陵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萍乡市在挖掘和整合剪纸、农民画等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大对春锣、傩舞、缩龙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创新力度,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傩舞重镇”芦溪县南坑镇建立了4支傩文化表演队,累计开办了30余期傩舞培训班,培训村民上千名,让其传承后继有人。
从“书院文化之旅”“国学经典研读班”到“濂溪讲坛”,九江学院充分挖掘以庐山为地标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将极具九江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阳腔、湖口草龙、瑞昌剪纸、修水全丰花灯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在湖口、瑞昌两地建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并将有关内容编入教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品德与情怀。
青岛莱西市是中国著名的木偶之乡,莱西木偶也是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为了鼓励传统工艺文化项目发展,莱西市进一步出台了相关补贴奖励政策。莱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一直致力于莱西木偶戏的复兴与创新发展。“由于木偶戏儿童观众众多,我们不仅创作了更多的儿童剧,还尝试将PVC、硅胶、3D打印等高科技应用到木偶制作中,使木偶表演更具观赏性。”他们还到新西兰、瑞典、日本、美国等国家演出,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多措并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绿野仙踪山居吟,阳关三叠长相思。日前,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县,一场主题为“千秋儒风·古韵清幽”的古琴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多位古琴名家现场演奏一曲曲古风雅乐,以此纪念朱熹诞辰890周年,传承弘扬朱子文化。与此同时,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儒朱熹》研讨会也在当地举办,国内数十位知名文化学者共同探讨当代视野下的朱子文化。
以朱熹思想为核心的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福建不断挖掘、弘扬朱子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朱子文化进课堂、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福建作为朱子的故乡和朱子学起源地,近年来朱子学不断复兴并走进大众生活,由此吹醒吹活了朱子文化,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表示。
讲好朱子故事,传承朱子家风。福建各地以史籍为据,广泛收集朱子和他的师友弟子故事,加以取舍甄别,运用现代语境,汇编一批具有乡土味、通俗化的“朱子故事”,揭示其中蕴涵思想内核。同时,福建还编写《朱子文化干部读本》《朱子文化小学篇》《朱子文化初中篇》,让朱子文化进入福建省100多所试点中小学课堂。
为了让城市文脉得到更好守护,让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今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通过了中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办法》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使闽南文化借助各种有形、无形的方式,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和日常生活。从孩子抓起,推动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落地实施;从社会做起,创造闽南文化宣传体验氛围,比如,规范引导民众按传统习惯举办各类民俗活动,鼓励在居民公约、村规民约里融入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的要求。将闽南文化的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以及相关闽南文化产品等合理应用于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设施等的设计、装饰或者命名。
如今,闽南话、南音、高甲戏、漆线雕、博饼、沙茶面等这些生动的闽南文化符号,在法治的保护下枝繁叶茂,生动展现出这片土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传统。
来源 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