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山东:坚持人民至上,把幸福故事写进老百姓心中

2020-12-01 17:03:1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9年成立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蓄势,为民生提供健康保障。(□于新悦许锐报道)

坚持人民至上,把幸福故事写进老百姓心中

——山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奋笔答好共享发展“民生卷”

□ 本报记者赵君 刘一颖 齐静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人民饱含深情,对山东民生工作寄予厚望。2018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3年11月,在沂蒙老区,总书记作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

回眸“十三五”,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细做实民生工作,抓好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拼出美好生活的图卷;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写在齐鲁大地上,更写进人民心中。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纵深推进,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这是一场技能人才间的比拼,也是一次对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11月8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在山东开赛,带队参加完省赛“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济南职业学院教师商义叶颇有感慨地说,“同场竞技,加深了我们对智能制造技术的认知,对学校培养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大有帮助。”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今年1月起,教育部、山东省携手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按照“起步成势、一年成式、两年成是、三年成事”要求,山东坚持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重点工作加速推进:全省逐市、逐县制订实施方案;“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健全;出台全国第一个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文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拉动社会投入近百亿元……“一年来,山东职教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山东模式’基本定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上如是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人才、靠教育。5年来,山东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向高质量迈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4%、97.74%、97.65%、56.75%。

步入临沂第九实验小学六年级五班教室,记者注意到,教室宽敞明亮,45名学生每人都有独立的小书柜。“原来班里学生有64人,教室小、设备旧,每次去开家长会,看着教室塞得满满的,很心疼孩子。”家长孙德周说,“如今环境好了,孩子念书高兴,老师教得舒心,家长更放心。”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山东深入实施消除普通中小学大班额行动。截至2020年11月,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7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64所,新增学位354万个。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5年的23.49%降至1%以下,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令不少家长头疼。近年来,山东加快幼儿园配套建设和整治,努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出台山东省第一部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破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扩增学前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工作,整治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2056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923所,新增学位244.8万个,为适龄儿童提供了更多入园机会。

2020年是山东“新高考”元年。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高考工作,山东59万余名考生顺利通过高考“考验”,约51.8万人获录取。这意味着,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落地,建立起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打破了“唯分数论”。

作为教育大省,山东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聚焦“山多峰少”这一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山东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省财政投入经费49.3亿元,在20所高校立项建设省一流学科53个、培育建设学科11个,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力破看病难看病贵,给群众稳稳的“医”靠

“宁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万一”“强化集中收治,汇聚优质医疗资源”……

庚子之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面对这场健康危机、民生大考,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举措、最果敢的行动,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暴露的短板,要靠改革来补齐。3月,山东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位列之首,包括疾控体系改革等一系列触及深层次关系的变革随之启动,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群众的期盼,更是检验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尺。5年来,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进健康山东建设为主线,全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2019年底,全省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37万个、床位62.9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8.31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加0.63万个、11.05万张、16.4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平均筹资水平由2015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2020年的830元,居民和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左右和75%以上,居民大病保险最高可报销40万元;“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加速推进,康复大学挂牌成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成招生,北方医疗大数据中心落户山东……一份份亮眼的健康“答卷”,恰是群众稳稳的“医”靠。

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始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牵挂。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店子头村村民刘军朋,罹患精神分裂症15年,先后住院8次,且复发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反复的病发住院和后续的药物维持治疗,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年迈的父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就在去年,新医保政策的出台,让刘军朋一家看到了希望。

为减轻精神障碍患者就医负担,山东将44.3万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纳入医疗保障,不设门诊慢性病起付标准,对在二级及以下医保协议管理医疗机构治疗的,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0%。“今年住院3次,花费3.2万元,医保和医疗救助后,个人仅负担1500元。”刘军朋母亲连连称赞,“新政策真是太好了。”

山东还出台政策,将脑瘫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康复保障年龄从0—6周岁扩大到了0—17周岁,并将国家规定的29项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5%以上。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中枢,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重担。管理不规范、服务能力弱,怎么办?选派“业务院长”!2018年,山东在全国首创面向扶贫重点乡镇和薄弱乡镇卫生院选派“业务院长”,两年累计选派497名“业务院长”,实现了全省200个扶贫重点乡镇和297个薄弱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将技术帮扶与管理帮扶相融合,“业务院长”为乡镇卫生院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去卫生院,找‘业务院长’”,成为乡亲们的放心选择。

破解“看病难”,关键要强基层。5年来,山东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设置率达91.0%和93.9%,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为96%。同时,山东还全力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大提升,60家县级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总量居全国第一位。

药品贵,尤其是治疗癌症等急难重症的“救命药”,令许多患者负担沉重。为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以来山东先后启动落实国家组织的三批共112个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第一批25个药品平均降价64.46%,第二批32个药品平均降价74.45%,第三批55个药品平均降价66.89%,每年至少能为山东群众节约药费27.54亿元。同时,加快推进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首批39个药品平均降价67.3%,每年至少节约医药费17.9亿元;推动市级联合采购,94个药品品种、723个耗材品种平均降幅达22.48%、45.02%。

出台系列政策,不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老有所养”呵护最美“夕阳红”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山东是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19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25.21万。5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呵护最美“夕阳红”。

最近,由于在北京工作的儿子突然生病,威海市环翠区翠竹社区居民王清颖不得不离开八旬的父亲。“一直是我照顾父亲,现在临时找保姆来不及,我就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办理了短期托养。”王清颖很是感慨地说,要不是这个家门口的“托老所”,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受传统观念及养老机构建设水平等影响,居家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针对这一状况,山东围绕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周边需求,细化推进居家社区养老的具体措施,在街道、社区建设一批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助餐、助浴或长短期托养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4000余处,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1169家,8个市被纳入全国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城市。

农村养老是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单县高韦庄镇高刘庄幸福院,76岁的特困老人宋述春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搬来幸福院前,他一直在村里独居,很少与人来往。现在住进周转房,水、电、太阳能都有,日子过得很舒心。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提升,山东积极开展“农村幸福院+周转房”试点工作,推动建立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老年人、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养老新模式。目前,全省共建有农村幸福院1.1万多处,成为农村特困老年人的“幸福之家”。

在曲阜市鼓楼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家医康养”团队特别有名。谁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只要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上门的基本医护服务。“从2016年开始,我们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采取‘医护巡诊’模式,为行动不便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很受大家欢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医康养科主任于倩说。

谈老必谈医。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养老离不开医疗保障。作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创建省,山东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出台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政策,为医养结合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体系支撑。同时,创新推出“居家医养、医护巡诊”“社区医养、智慧服务”“机构医养、两院一体”“安宁疗护、医社联动”等八种服务模式,得到国家卫健委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截至2019年底,山东医养结合机构达1728家,74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

2019年,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340.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18元;开展全省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七成以上养老机构符合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开展养老服务培训,年培训5万余人次……一组组数字,是山东老年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有力佐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景在齐鲁大地正逐步变成现实。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山东将始终情牵百姓所盼、心系民生改善,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