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强者自持,弱者自强
□程相崧
1917年4月,毛泽东有感于国人身体的羸弱,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并由四肢五官,论及强弱关系。他说,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也许会转为至弱;生而弱者勤自锻炼,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是啊,《易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是一种优势,亦是一种责任;故应以德辅之,不可滥用;弱是一个起点,一种清醒,故应自强不息,迎头赶上。
晚清末造,列强来袭,坚船利炮令老大中国手无还击之力;西方文明(国际法等)也让我们在外交方面吃了很多哑巴亏。有先醒者目睹国人现状——小脚长辫,作揖打拱,烟枪烟灯——奔走呼号,于是强民强国风潮兴起,蔚为大观。梁启超就曾撰文《少年中国说》,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朝气蓬勃、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成为一代代人呕心沥血构画的蓝图,也成为一批批勇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要实现的梦想。
但是,在历史上,秦国兵扫六合,项羽力能扛鼎;又有历史学家考证,秦人乃戎狄后裔,唐人有胡人血统。可见,贫弱落后绝不是中国的名片,瘦孱羸弱也绝不是中国人的代名词。那么,中国是从何时开始积贫积弱,中国人又是从何时失去了骨子里的阳刚,变得驯顺阴柔了呢?
按照大师陈寅恪的说法,此变始于两宋。两宋“有土不守,有将不用”,只知道苟且偷安,以至于不得不作战时,战士们爬上马背,只能紧抱马鞍,瑟瑟发抖。最后无论对辽对金还是对蒙,都只能节节败退。末代皇帝崖山跳海,十万军民蹈海殉国,就不奇怪了。之所以有这结局,一言以蔽之,苟且偷安,不思自强进取惹的祸啊!
如果说两宋是“不思自强,由强而弱,由弱到灭”的典型,那么秦和隋这两个短命的王朝,则是“强者滥用其强”,最后跟宋殊途同归的例证了。
同样是勇猛精进,同样是英明帝王,却因为同样迷信其“强”,炫耀武力,最后同样传二世而终。其中的教训,不可不总结借鉴。金王朝吞辽灭宋,入中原,掳二帝,但短短数年,急转日下,由盛转衰。“滥用其强”的“自大狂”,不得不说是其身上的最大“病灶”。
国家如此,人也不例外。古时勇猛精进,奋发自强的例子,祖逖勾践、孙康匡衡之类,不胜枚举。相反的,项羽之所以惨败,吕布之所以惨死,不也正是因为他们太“强”并“滥用”吗?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也许强和弱正如物之两极、事之阴阳,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但是,不管是人还是国家,自强的目的,绝不是以强凌弱,而是以强扶弱,强强联合。这层意思,放在国家就是“大同世界”的理想,放在个人就是“修齐治平”的境界。
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显现,但我们这个民族爱好和平,绝不称霸。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法则”,就不同于西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两千年前的孔子不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吗?——“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的气度和胸襟,也许就是中国的大国风范吧。
强者守德以自持,弱者律己以自强。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或许这才是一条大道。
(程相崧,1980年生于山东金乡,中国作协会员、第八届全国青创会代表、第五批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
惟有以弱胜强,人生光芒万丈
□徐清源
1917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百年光阴过去,意义仍旧隽永,至今读来,仍然很受启发。
从古至今,强者骄横落败、弱者奋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完成了从亡国之君崛起逆袭的漂亮一战,而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则吞下了大厦倾颓、江山易主的苦果。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吴王夫差滥用其强,完全罔顾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没有观察强弱之间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才导致了失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其实就是这种道理,而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小心能行万年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强大如大国帝皇,手握排山倒海、横扫乾坤的国之重器,做出重大决断的时候,也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防微杜渐,三省吾身。故此,历代皇朝都有“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训诫,看起来,创业之君,高瞻远瞩,都知道“强不会恒强,弱不会恒弱”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中谈论的是个人“身体”的体魄强弱转变,但我同样感悟到的,还有精神上的升降与进退。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出身无法自定,强与弱、富与贫、高与下、快与慢等等,从一开始就拉开了距离。一部分人出生于大城市的富贵之家,从小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接受良好教育,不必殚精竭虑,就能考上好大学,进入好单位,展开顺风顺水、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另一部分人出生于贫困偏远地区,家徒四壁,三餐不继,求学之路更是艰难崎岖,最终能够考上大学,就是全村老少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大日子。
这样一群逆境中成长的人,正因为经历过苦难,才更知道生活不易,必须努力。我们从很多优秀创业者的自传中,都能读到艰苦生活对其心智的磨砺。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们的成功,就是来源于孜孜不倦的默默努力和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惟有艰苦奋斗,才能突破强与弱的界限。
从个人成败看国家民族,也是同一道理。我们的伟大祖国曾经有过恢弘历史和广阔版图,更有大唐长安、八方来朝的盛世华章,同样,北宋、大明都有过国力雄厚、傲视世界的历史记录。可是,鸦片战争的烽烟,甲午海战的炮火,一瞬间让大国门户洞开,百姓水火倒悬。反而是过去被天朝大国看不起的“洋夷蛮族”,依靠着坚船利炮,于中华大地设置租界,耀武扬威,招摇过市。彼时,我中华泱泱大国何强之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无数艰难曲折,顶住挫败重压,最终夺得政权。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的领导人民革命的政党,成为今天有八千万名党员的执政党。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何弱之有?
毛泽东同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深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必然发展壮大。同时,人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困难,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领导中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举例,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就是告诫我们,不能被困难所阻碍,不能因困境而沮丧,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动手、动脚、动眼、动耳、动脑,找到那条由弱变强的金光大道。
时至今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里的话,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中国曾经积弱,艰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随着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句面向全球的勇敢宣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全球各国间的强弱界限,就被我们中华民族彻底打破。中国崛起势不可挡,拿破仑嘲讽过的“睡狮”必将觉醒,奋发图强,让中华民族的和平之光,照亮全球所有的黑暗之地,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全球弱小民族注入奋进的动力。
重读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我再一次从伟人的文字之间,汲取茁壮成长的营养。愿此刻正困顿于窘迫之中的每一位有志者,鼓足勇气,奋力一跃,突破强与弱的临界点,迎来美好人生中的光芒万丈。
(徐清源,笔名飞天,山东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市作协副主席、历下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