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有496户人家、1800多人的村子,却有100多个孩子考出了农村,其中包括16名博士和30多名硕士,而如今,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在鲁南苏北交界处,山东临沂郯城县花园镇有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火了,它就是刘湖村,这个村子之所以出名,不靠桃红柳绿的风景,而是靠润物无声的教育。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刘湖村,探寻该村人才辈出的奥秘。
一门双博士,比学赶超成村里的好学风
在刘湖村,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挂着家风家训的牌子,村子里良好家风和文明村风的宣传标语、壁画也都随处可见。“我们村不是比谁家有钱,比的是谁家的孩子优秀,谁家的孩子学习更好。”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村主任韩叶明告诉记者。
“我弟弟上学那会,学习成绩在镇上一直都是第一名,但当时还是集体化,条件不是很好,我就去东北干活供我弟弟上学。他只要喜欢读,我就愿意供他,再苦再累都不要紧。”69岁的刘保常回忆起弟弟刘保东的求学往事。以前家里条件困难,刘保东看到哥哥如此辛苦的供自己上学,一度想弃学早点工作减轻家里负担,但哥哥坚持让他完成学业,现在已经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老一辈对教育的重视,也逐渐影响到了下一代人。
“大儿子山东科大的博士生现在在中科院工作,二女儿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博士生毕业。小儿子也是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读的双硕士。”一户培养出两位博士,一位双硕士,刘保民的家庭在当地可算是子女成人成才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是一位退休人民教师,在刘湖村教育岗位上耕耘了四十多年,从民办到公办,他见证了这个村子教育事业的发展,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村子外出求学。
“其实回想起来,那时一切都是很艰苦的,一个月只有四块钱,但没有影响我教书的热情。学教材、备好课,目的就是努力给学生们上好每一堂课……” 刘保民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这是当年最难忘的日子,“现在我们村在学习上,就是比比看看,看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其他家都会羡慕,学习热情很高。”
当问起刘保民老人教育子女成才的经验,他腼腆一笑:“哪有什么经验,没太管过,在孩子教育上也只是告诉了他们学习的重要性,还是靠孩子们自觉。当时上学的时候,他们放学还得割草、喂猪、推磨等等,全靠自己努力,不用操心,老大回回考试都是前两名,给弟弟妹妹起了带头作用”
从“博士巷”到“农科巷”,让“走出去”的人才“走回来”
“硕士村”、“一门双博士”、“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是刘湖村的新名片。为此,在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的提议下,村中立起“英才榜“,打造出一条“博士巷”用来展示村子的“耕读文化“,激励村中孩子读书。
刘全启提出这个想法并得到村民支持,最终看中了村口一户人家的墙面,一方面可以节省资金,另一方面这个位置在必经的村口,且周围好几户人家走出了博士,可以作为村里的标志。据了解,这条博士巷总长68米,出了9个博士、博士后。
今年,刘湖村正在修建“大学堂”,以后会是“博士巷”里最显眼的一栋建筑。韩叶明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呢记者采访说,等“大学堂”,建好之后,刘湖村在外的优秀人才,可以在假期和逢年过节回来的时候,为村子里的孩子们授课,讲一讲他们求学路上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勤奋学习。
小小的村庄,因为人才济济再次彰显光辉,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村里走出去的学生也不忘桑梓,大力支持家乡建设。
“村里有这么多人才,所以我们打造了一条‘博士巷’,现在刘湖村又准备规划一条‘农科巷’,打造好之后,把一些好的良种种在农科巷里供游人参观。”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告诉记者,“英才榜”上的优秀人才刘继芳,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他所学的专业与农作物、种子相关,现在刘湖村里种植的五色米,都是刘继芳团队良种选育的种子,并且他们的团队对种植的农作物全程跟踪。
从刘湖村走出去的人才,他们见过世面,或有一定的致富经验和经济基础,再加上他们对家乡比较熟悉,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找准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我们村这些人才,不忘反哺家乡,提供一些信息和种植技术,相信我们刘湖村在这些优秀在外人才的帮助下,会越来越好。”郯城县花园镇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说道。
来源:大众网临沂、爆三样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 张蕾 实习生 孔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