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见习记者 王宇琦
浩瀚的历史古迹,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淀成沿黄各省区灿若星云的文明。昔日有奇景无限,今朝沉淀弥新。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现场,沿黄文旅展区的民俗工艺品凝聚着黄河文脉,再现了九曲黄河的古今风情。
济南二安主题邮局前人头攒动
高原非遗在坚守传统中创新
不远千里来到山东,青海祁连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史玉兰,特意挑选了自己创作的精品前来参展。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牛皮烙画和刺绣手工旅游纪念品。
烙画工艺在中国由来已久,以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为特色。葫芦、竹木、丝绢都是其创作载体,生活在牧区的青海人依据当地特色衍生出了一种特殊工艺,在牦牛皮上烙画。“牛皮烙画是青海的一项传统工艺,将牛皮处理之后经镂空勾勒出图案之后进行细节处理加工。”史玉兰告诉记者,牛皮烙画的创作周期依照作品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最简单的也需要一个星期。除了原材料采用当地的牦牛皮,在作品内容上也着重体现当地特色,以自然风光和著名景点为主。
“刺绣是一项传统的工艺,想要长久地走下去必须进行创新。”史玉兰告诉记者,在融青海特色于创作中的同时,自己也尝试开发了系列旅游纪念品。“我将当地的景点作为元素提取出来,创作在钥匙挂件、镜子等小型创意产品当中,既展示了我们当地的特色,同时作品也小巧便于携带。”
青海展区内,祁连默勒阿佳啦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携多种工艺品参展,特别的是,这其中有很多是融合不同技艺的创新型产品。工作人员介绍,山东对口支援海北州项目启动以来,许多援青干部针对海北州非遗产品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我们在传统炭雕产品的基础上创新,首创了活性炭掐丝唐卡系列作品,几种非遗技艺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色,选用活性炭为材料又具有清洁空气的作用。通过对外交流我们创作了不同内容的唐卡作品,很受外地人欢迎。”
潍坊手造
山东工艺美院手造市集
手造市集现场展示手艺
聊城魏氏柳编天安门模型
面塑艺人在现场制作
搭载旅游非遗转型迎新生
蓄奔流之水,积千年文明。黄河自西向东奔流,也在途经之地汇聚了一方历史,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而地缘相近、根脉相连的沿黄各省(区)则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相通又不失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比如非遗。
山东和山西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中仍有许多相通的项目,比如位列“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来自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就曾携多方代表性砚台展示交流,此后亦有观众专程到原材料产地山西观摩并购买澄泥砚。
山西三宝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孕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基于悠久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山西绛州澄泥砚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叩若金声、注水不涸、历寒不冰、积墨不腐,生津益墨、不伤笔毫。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绛州澄泥砚色泽纷呈,尤以朱砂红、玫瑰紫、绿豆青、鳝鱼黄、蟹壳青为贵,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左右,成品率仅为百分之三十,珍稀品更是凤毛麟角。也因此,自中唐起,绛州澄泥砚在历代皆为贡品。
经过数代传承,研制所也在注重绛州澄泥砚工艺创新的同时致力于研发新产品。“目前研制所已开发了数十个系列,上千个澄泥砚品种。”工作人员介绍,在传统工艺品之外,如今研制所在传承并制作澄泥砚的同时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目前,所里还建设了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以提高澄泥砚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进而继承、保护、弘扬中国澄泥砚传统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非遗文化。”
据介绍,文化园集绛州澄泥砚生产研发、文化交流、艺术展销、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综合功能于一体,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模式下旅游景区的探索,是非遗文化和人文旅游相结合的一个亮点,未来将彻底实现绛州澄泥砚从单一非遗文化产品到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