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发自东营
10月8日,连日阴雨天过去,在东营上空,蓝天白云与阳光一起到来。11时20分许,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抵达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老于滩。当地人说,黄河在这里拐了一道将近90度的弯,这也是黄河流入东营的第一道弯。在老于滩防汛队伍中,有一支巾帼志愿队,东营区妇联主席刚宪珍也是其中一员。巾帼志愿者们给防汛人员送上热乎乎的饭菜,“干活本身就累,不能让大家吃凉的。”
妇联主席加入志愿者队伍
在老于滩,当地水利部门负责人透露,近几日来,该段黄河河道一侧向外漫延了20多米。随着当地民众的加固堤坝,目前水情整体可控,防汛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老于滩,一些穿着粉红色马甲的人在人群中比较抢眼,记者走进看到,是清一色的女性,马甲的背面写着“巾帼志愿者,情系千万家”。经过一番交流,记者得知,她们已经连续三天驱车二十多公里,只是为了让防汛一线的工作者们吃上热乎的饭菜。
“本身干活就很累,不能老吃凉的。”49岁的解海堂是志愿者们的负责人,她对记者说,志愿者团队有二三十人。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东营区妇联发起,当地海棠小镇的养老中心捐赠食材,负责加工食物。
此外,在志愿者团队中,记者还见到了东营区妇联主席刚宪珍。
每天凌晨三点,她们便开始预备食材,为今天的饭菜而忙碌起来。“做好后,再运过来。中午十一点半左右,下午5点半以前就能送到。”“累并快乐着”,话音未落,她们便开心的大笑起来。
92年出生的杨东亮是当地一位肉丸厂的老板,从10月6日开始,每天上午10点多自带炊具、肉丸子,“为大家煮好,让大家免费吃”。他说,自己的家也离这里比较近,也没想安么多,“就自然而然的来了。”记者询问得知,每天肉丸子的消耗量大约在“几十斤”左右。
“为了家乡”
往日距离河岸有一段距离的树林已陷入水泽之中。几天前,这里还是一片干燥的平地。靠近路边的两颗相邻的大树中间,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奋力抗洪,保护家园”。如今,平均每天有400多人,在这条长1500米、宽近4米、高两米多的生产坝上,为家乡的防汛出一份力。
不一会,领餐的人排起了长队。饭菜是白菜炖豆腐等,菜里有大虾。人群中,以中年男性居多,也不乏一些白了头发的长者。67岁的冯镇俊和他的同村朋友在队伍的中间,他们从9月1号便来到这里参与防汛工作,6点半就开始忙活起来。
“80后”史玉莲、53岁的宋霞、45岁的崔怀珍和很多人一样,蹲坐在堤坝上,饭菜不一会便下肚,头顶是正午的阳光,身后不远处便是湍急的黄河水。这是她们三个来到老于滩的第一天,负责装沙袋,村子里总共来了40多人。她们对记者说,会感到累,但是为了家乡做点事,“觉得很光荣。”她们特别提到,中午的饭菜,“很香,很好吃。”
“平常水流量2000多立方米/秒,现在水流量超过了5200立方米/秒。”东营区水利站的王站长告诉记者,由于黄河河道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河流对生产地的冲刷比较厉害,现在当地正在有组织地对生产坝不断进行加固。龙居镇副镇长路英广告诉记者,当地24小时关注黄河水情变化,如在堤坝周围安装了多个摄像头,同时配合采用无人机进行精准监测,确保防汛工作平稳推进。
守坝人
从龙居镇一路往北,在垦利区十八户村北,近500米宽的黄河水沿着河道流浩浩荡荡涌向东去。在黄河南岸的堤坝上,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有序进行加固工作。因为这里属于沙土坝,在堤坝和水面的交接处,人们把旁边树林的一些杨树,以及一些大石头横在堤坝处,“减少河水对堤坝的冲击”。
十八户村河段的水流十分湍急,但这里和老于滩不同,防汛压力相对较轻。驻守这里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依然是昼夜巡查。10月8日,垦利街道党工委组织统战委员赵宏波是当天的值班领导,也是十八户村防汛临时指挥部的负责人之一,“两天一轮班,每天24小时巡查河堤,一个小时转一遍,如果出现问题及时抢修。”像这样的临时指挥部,垦利街道有三个。
“我们的堤坝是按照防范5600立方米/秒水流量的标准建的。”10月4日,正在休假的赵宏波,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来到来到防汛现场。“平时水流量最多也就4500左右。”而那天眼前的水势让他印象深刻,“风很大,浪有一米多高”,赵宏波心里着实一惊。
8日下午,望着眼前汹涌的黄河水,谈及目前的防汛工作,赵宏波表示情况相对比较乐观。“前几天大风大雨的时候比较紧张,现在河道比较顺畅,天气也晴朗了,即便有局部垮塌,我们也都及时抢修了。等到水流量降到4500以下,就没有必要这么多人在这里守着了。”
据报道,山东黄河干流5000立方米每秒量级洪水还将持续15天左右。站在黄河南岸的生产坝边,赵宏波也告诉记者,“顺利的话,本月底洪水差不多就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