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万物皆可冰墩墩~老手艺与冬奥元素擦出新火花

2022-02-13 11:40:3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我只是想要一只冰墩墩啊,可是冰墩墩一个难求啊……”近来,一首充满魔性的洗脑歌席卷网络的背后,直接反映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到底有多红。“一墩难求”的局面下,也催生了各种版本的冰墩墩。近日,山东高密,一所乡镇学校里,在当地非遗葫芦雕刻传承人谭小村带领下,不同年级的学生围坐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葫芦版冰墩墩。校长马乐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2021年开始,该校通过带领学生种葫芦、做葫芦雕刻的形式,将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完全是公益的,谭老师一分不收。”

万物皆可冰墩墩~山东老手艺与冬奥元素擦出新火花

葫芦版冰墩墩

2月12日上午,在高密市醴泉街道的康庄学校,进行了一场饶有趣味的手工活动。20余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在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传承人谭小村的指导下,每人都在做着葫芦画,表现的图案不是别的,正是最近火爆全网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

桌子中央的大葫芦,是谭小村近来专门创作的葫芦雕刻版冰墩墩。谭小村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葫芦是去年在学校种的,品种叫‘莲花头’,形似冰墩墩,所以创作这件作品为冬奥会献礼。”

谭小村创作的葫芦版冰墩墩高50cm,宽40cm,通过使用雕刻工具在葫芦表面塑造出躯体的质感,然后用颜料分别画出四肢、眼睛、彩色光环以及冰晶外壳等,整体上生动地表现出了冰墩墩的憨态可掬。在葫芦的其他空白处,还刻画了各种表现冰雪运动项目的图案。“有网友想买下它,我没有卖。”

先用铅笔在葫芦表面画出冰墩墩的大致形象,然后施加颜料……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在场的每位学生先后完成了自己的葫芦画冰墩墩作品。有的学生还用彩泥捏出了冰墩墩。就这样,几十个形态各异的冰墩墩一起出场,画风虽然稚拙,但无不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童趣。

万物皆可冰墩墩~山东老手艺与冬奥元素擦出新火花

谭小村对记者说,附近的文具店,“彩泥黑色和白色的不好买了。现在真是一泥难求,一墩难求了。”制作葫芦冰墩墩的活动最后,学生们一起在镜头前为冬奥加油。据了解,每人制作的两个葫芦画冰墩墩里,一个留存在学校进行展示,另一个小挂件则带回家留作纪念。

万物皆可冰墩墩~山东老手艺与冬奥元素擦出新火花

老手艺的时代感

谭小村今年51岁,老家滨州,2001年来到高密定居。1996年,25岁的谭小村前往淄博学习刻瓷,即在瓷盘上展开雕刻的艺术,力求在作品中“体现金石气和中国画的笔墨气韵”。这段学习刻瓷的经历,为他后来的葫芦雕刻艺术打下了造型基础。

2008年,谭小村开始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几棵葫芦,开启了葫芦雕刻、葫芦画的创作。在我国民间文化里,葫芦有着吉祥的寓意,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在葫芦上作画,葫芦画也成为普遍流行的民间工艺品。

谭小村说,在葫芦表面作画的过程中,不同葫芦的不同形状,往往可以影响到创作者对表现形象的选择。其中,人物、诗文、吉祥图案等,都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常见题材。多年前,为了售卖自己的葫芦作品,谭小村摆过地摊,也去过景区。10多年里,家里收藏了不同品种的葫芦上千件。

近来,此前主要以传统题材为主的葫芦雕刻作品,通过与以冰墩墩为代表的冬奥元素融合,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火花,也让葫芦雕刻这门老手艺具备了更多的时代感。

每周二和周四,谭小村都会赶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葫芦手工艺术课。教学对象主要以三年级到初二的学生为主,“孩子们不用拿一分钱”,由学校提供颜料和工具。

“通过来领孩子们种葫芦、做葫芦画,让这门手艺在孩子们之间得到传承,也圆了我的一个梦想。”谭小村对记者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劳动、画画的过程中,我也很开心。虽然没有课时费,但还是会坚持做下去。”

万物皆可冰墩墩~山东老手艺与冬奥元素擦出新火花

一堂公益课

过去的一年里,谭小村经常骑电动车,往返于位于县城的家与乡镇上的学校。单程20多分钟,每周至少两次。康庄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周边的村子。和其他很多乡镇学校相类似,学生们平时在学校里接触到的艺术资源是有限的。但从2021年开始,这里的学生陆续有了更多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

校长马乐伟请来了谭小村。接着,在学校里开辟了约两亩地,专门用来种葫芦,还建起了一百余平的综合实验教室,作为艺术实践的活动教室。种葫芦的事由谭小村负责。从清明左右开始育苗、栽种,到后面葫芦成长过程中的施肥、打药。“7月份左右,葫芦爬蔓。9月份孩子们开学,葫芦基本上结得差不多了。”

为了种好葫芦,谭小村花费了大量心力。夏天,为了避开炎热的日头,他早早出发,前去打理葫芦田。但因为去年“雨水大”,收获了300来个葫芦,效果不是很理想。2021年的4月至10月,谭小村的母亲腿部受伤,期间,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种葫芦,以及给学生们上课。

采访过程中,马乐伟特别提到了对谭小村的感谢。事实上,从种葫芦到给学生们上课,基本是公益的,谭小村并不收课酬。结葫芦前,葫芦田是学生们开展劳动课的场地。葫芦收获后,在谭小村的演示、指导下,学生们在大教室里学习葫芦雕刻,创作葫芦画。

马乐伟告诉记者,这一切举措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为了让学生爱上劳动,就想到了通过种葫芦的方式。从耕地、育苗、栽培、施肥、修剪等,全部由谭老师带领学生们完成。葫芦收获后,谭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葫芦上彩绘、烙画、雕刻。如此一来,让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

“经过去年一年的实践,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反响都很好。今年计划把葫芦苗分给有栽植意向的学生,尝试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马乐伟对记者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