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自5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其中,普职分流、产教融合、就业导向等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山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普职比例稳定均衡,产教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就业。尤其是济南,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济南建立了校企合作、双元制、职教集团等制度,初步构建起具有济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升学渠道、就业方向拓宽、薪资待遇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摒弃上职业学校就“低人一等”的传统思维,甚至有些主动放弃上普通高中的机会,选择走“技能+学历”的道路,成为复合型人才。
山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关键词破冰
“简单概述”变“面面俱到”
《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公布施行以来,对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面临新形势,法律很多规定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安排,教育部自2018年启动修法工作,在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2020年形成修订草案,报请审议。立法机关对职业教育法修订高度重视,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并根据调研、审议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今年4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篇幅由原来的3000多字增加到10000多字,内容拓展丰富,体系结构更加完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而且体现了最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创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在4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新法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同等重要、统筹管理、体系贯通、企业主体、多元办学、产教融合、就业导向、德技并修、保障机制等十个关键词上。
这其中,将“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修改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普职分流”提法的消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公布以后,有媒体和专家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这其实是一个误读、误解。”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这次新法规定有四个关键词需要把握,“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义务教育后,也就是说,初中教育以后要实行普职分类教育;第二个关键词是不同阶段,这是指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三个关键词是因地制宜,就是说不要搞‘一刀切’,要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各地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协调发展。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两个类型的教育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陈子季强调,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选择
“低人一等”变“高人一筹”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些年,从社会接受度来看,“普职分流”这一做法并未能被大众普遍认可,甚至被批评是制造义务教育“内卷”、导致教育不公平、加剧家长焦虑等。原因在于,所谓“分流”,在操作中变成了“分层”,即依据学习成绩把层次较低的学生“分”到中等职业学校去,并非根据学生意愿。
“实际上,职业教育并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它不是一种层次教育,而是一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从‘分流’到‘协调发展’,顺应了职业教育定位与地位的调整。”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梦军也表示,破解分流焦虑,关键之处不在于分流与否,也不在于普职比的高低,而在于能否为中职生提供上升通道,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多样化选择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山东冶金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办主任行磊。从事招生工作十年,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学生越来越好招了。“以前我们过完年就要开始四处忙着招生宣传,家长们一听是职业学校,有时根本不听你多介绍,就直接拒绝,觉得上了职校孩子就‘低人一等’,毕业只能去工厂车间吃苦受累,还是想找个能坐办公室的安稳工作。”行磊说,这样的“闭门羹”他们吃了不知道多少次。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也迎来了重大改革机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了解也随之发生改变。行磊的招生工作也从“苦口婆心地劝说”变成“从容耐心地解答”。他告诉记者,学生和家长从最早对于中专、技校的不屑一顾,一心想让孩子上普通高中学理论考大学,将来做学术和管理,到现在对于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升学和就业等的逐步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对职业教育感兴趣,愿意来职业学校就读,学一门技术,为自己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现在我们全年都能接到招生咨询电话,到了招生季更是忙得应接不暇。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不再仅限于‘身份’,问得更多的是关于升学、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行磊说。
上述说法也从招考大数据中得到印证,我省“普职分流”比例一直保持均衡状态。以济南近两年中考招生录取来看,2020年,济南市(不含莱芜地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计划为67819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共计40674人,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共计27145人。2021年,济南市(不含莱芜地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计划为74774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为41288人,职业院校招生计划为33486人(含面向社会青年)。
而从部分职业学校录取分数线和学生报考意愿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直接放弃普通高中,倾向选择职业院校,走“技能+学历”的多元发展道路。济南市近几年“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高职类一直备受追捧,最低录取分数线远超普通高中学校最低提档线。比如2020年,“3+4”高等师范教育、“3+4”高等职业教育非艺术类最低录取资格线为385分,超普通高中最低录取资格线16分;“3+4”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最低录取资格线为313分。录取结后,“3+4”高等职业教育(含艺术类)录满学校最低分为404分,超普通高中填报资格线35分。2021年,“3+4”高等职业教育非艺术类志愿填报资格线为381分;“3+4”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志愿填报资格线为318分。录取结束后,“3+4”高等职业教育(含艺术类)录满学校最低分为405分,超普通高中填报资格线43分。
关键词多元
“断头路”变“立交桥”
“原来中职生毕业以后,因为学历层次低,就业门槛受限,很多都成了低层次的劳动者。”孙承武表示,对那时的中职学生来说,选择中职等于走上了“断头路”。
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再次明确“普职协调发展”这一说法,孙承武认为,这是按新的类型教育思维,采取普职融通的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职教体系格局下,一个对技术技能有兴趣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了中职,毕业后只要愿意继续学习深造,既可以报考本、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报考普通院校中的职教类院系和专业;如果继续努力,将来也可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那些普通高中生,毕业后也会有较大比例被职业院校录取,将来也是从事技术技能方面的工作。
“可见两者之间谁能发展更好,不是取决于就读的学校类型,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孙承武说。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2019年,该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职教本科试点院校,三年来的本科招生50%以上都是通过春季高考录取的中职毕业生。
据了解,近年来,无论是中、高考政策调整,还是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改变,在迎来职教“春天”的同时,也“倒逼”着职业院校办学体系的丰富多元。
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批准设立了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同时,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本科(应用型)院校“3+4”、高职与本科(应用型)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可以通过春季高考、单招考试、专升本考试等途径实现“大学梦”,获得全日制大专或本科学历。比如济南信息工程学校与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三二连读“电子商务”专业、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设了三二连读“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等,连续多年招生火爆。山东冶金中等专业学校也与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三二连读中高职贯通培养。济南艺术学校则设有艺术高中、艺术中专、舞蹈“3+4”本科贯通培养及“3+3”动画设计精英订单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求变
“闭门造车”变“产教融合”
“学校就像我的孩子,我看着她慢慢长大,领着她一点点改变,期间也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改革的‘阵痛期’,但终归结果是越来越好。”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光泉这样形容他这些年的职教生涯。
行磊也承认,职业学校曾有段各自为战、野蛮生长的历史,同质化竞争激烈。“你们有哪个专业,我们也要有。你们今年这个专业招生多,明年我们也开办。”长此以往,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只知道“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时常陷入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也招不到人的两难境地。
这个时期过去后,部分职业学校开始尝试与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率先“破局”。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的概念逐步清晰。直到2020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将山东打造成首批职业教育“高地”,在类型特点方面实现职教分层、普职融通,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实现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阶梯;在办学形式方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探索多种办学体制等。
目光聚焦济南。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济南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些改革探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去年5月20日-26日,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济南举行。济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全市职业院校共有76所,在校生33.9万人,毕业生年均14万人,本地就业率达81%。济南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职教集团等制度,初步构建起具有济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济南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已达23个,合作办专业、订单培养185个,规模以上校内外实训基地达813个,产教融合项目培育参与学生达4.2万多人。比如济南信息工程学校与联想集团、济南出版社、神州数码等二十几家企业开展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山东冶金技师学院也与中国联通、烟台富士康开办“厂中校”,不仅形成办学特色,更进一步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同时,经十路科创大走廊也是济南的职业教育发展集聚带,14所高职院校布局于此,占驻济高职院校的66.7%,集聚效应不断放大。济南市机电一体化职教集团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42个项目入围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截至目前,济南的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
“我们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原属高职,从1999年创办到2018年培养了近6万名毕业生,他们现在既有在国家党政机关服务的优秀公务员,也有身家过亿的企业精英;既有像第27任‘雷锋班’班长牟振华一样的英雄战士,也有像‘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常彦磊一样的青年创业带头人。”在孙承武看来,从职业学校走出的人才正在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说明职业院校同样可以培养优秀人才。
产教融合的发展,让学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把教室搬进车间,有针对性的练习专业技能,上课时很多都是真实案例操作。正因如此,如今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早已成了“香饽饽”,很多学生提前1年就被企业预订,一个学生择优挑选五六家单位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学生实现了“毕业就当班组长”的目标。在薪资待遇方面,中专和中级技工毕业生稳定在3500-4000元/月以上,大专和高级技工以上层次毕业生稳定在4500-5000元/月以上,更有一些高技能行业能拿到万元以上。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邹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