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山东潍坊:退役军人与非遗“双向赋能”

2023-01-09 14:07: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新苗 龚辉

“退役军人做事吃苦耐劳,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非常适合从事非遗相关工作。”从军18年的李杨,2019年回到老家潍坊后,在十笏园文化街区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研究核雕、木雕、篆刻等非遗技艺。2022年7月,李杨与另外四名老兵的工作室一起,被潍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潍坊市文旅局联合授予“老兵非遗工坊”。

近年来,依托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公益培训平台,潍坊市全力实施“文化拥军 手艺传承”工程,退伍军人正逐渐成为从事非遗项目的生力军。他们传承传统技艺,带动乡亲们致富,还为新退役的军人提供就业帮助。非遗不仅拓宽了退役军人就业领域,退役军人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推动着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退役军人和非遗正双向赋能,彼此成就。

让非遗传下去

一招白鹤亮翅,接腾空飞脚,双脚稳稳落地后,右脚扯步,右手轮臂举拳,左掌按掌,成右斜登山式,一招英雄打虎式亮相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面前。“南少林太祖门武术讲究一招一式,见招拆招,起落分明。”黄立太一边调整学员的动作,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个动作是南少林太祖门武术中二路查锤的招式。”使出这一招的刘邵轩14岁,已经跟随黄立太学了4年。

▲黄立太正在指导学员动作要领

太祖门武术发端于宋朝,后演变为南北两大派系。清朝后期,南少林(福建莆田大贝山少林寺)太祖门武术传人来到山东开宗立派,黄立太的师傅孟宪忠,便是第三代传人,也是该非遗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41岁的黄立太练习太祖门武术至今已经28年。2000年,黄立太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由于武术功底扎实,他还进入了教导队成为教官。退伍后,黄立太在一家拳馆当武术教练,教授散打搏击。

2017年,随着太祖门武术被列入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立太正式开办了自己的武馆,教授太祖门武术传统套路。目前,他在昌乐的第二家武馆已经开业,正在跟随他学习太祖门武术的学员超过了7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岁。

在部队文工团服役16年的王大伟,自2001年起师从竹板快书表演民间艺术大师、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城竹板快书的传承人乔鲁彬,学习竹板快书。同年,王大伟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在内长山要塞区为守卫海岛部队的战士演出。王大伟演出的诸城竹板快书使用诸城方言,以说故事为主,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惟妙惟肖,极力渲染,他的表演丰富了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王大伟在部队演出

在部队期间,王大伟每年坚持深入连队,向文艺骨干传授诸城竹板快书的技法要领。王大伟的得意弟子夏林,精通小品,曲艺创作,在部队期间跟随王大伟学习并多次获奖。算上在军营里培训过的学员,王大伟竹板快书的“军营传承”已历五代。他的老师乔鲁彬,老师的老师王立坤,以及王立坤的老师宋新民,都曾进过军营。

回到诸城工作后,王大伟成立了诸城市竹板快书综合传习中心,专门教授传统曲艺艺术。目前,传习中心每年教授学员近100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曲艺人才。从2019年开始,王大伟每年坚持参与“曲艺艺术进校园”活动。2022年,诸城市文化馆组织开展2022“薪火工程”,王大伟开始为东鲁学校的学生们上曲艺课,频率为每周一节,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乡亲们富起来

“在临朐,提我的名字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提起那个做黄荆籽枕头的,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临朐县五井镇宋家台村的宋玉生是一名退役军人,回到家乡后,他成立了家庭农场,传承当地流传的枕头制作技艺,将满山的黄荆籽变废为宝,制作成黄荆籽枕头,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宋玉生和他的黄荆籽枕头

宋玉生的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他承包下村里的一片山地,种植各类果木杂粮,春天雇人采瓜果,秋天雇人采黄荆籽制作枕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经进城工作,留在村子里的多是老人和家庭妇女。每年10月到11月,是黄荆种子的成熟期,宋玉生组织乡亲们上山采摘,并回收村民采摘回来的黄荆种子。目前,为他采集黄荆种子的村民约有100多人,两个月的时间,户均能增收2000多元。

2020年6月,宋玉生传承的“黄荆籽枕头制作技艺”入选临朐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宋玉生的带动下,当地人渐渐发现了黄荆籽枕头的商机,如今,临朐县另有3家家庭农场加工制作黄荆籽枕头。2022年初,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2021年度“齐鲁乡村之星”,宋玉生榜上有名。

潍坊市级非遗诸城面艺(中粮大饽饽)的传承人时培东,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994年,时培东创建诸城市中粮宾馆,在其母亲的影响下,传承用老面引子蒸大饽饽的技艺,并创新性地在和面时加上牛奶,蒸出来的大饽饽香、甜、柔、嫩且口感劲道醇香。近三十年来,大饽饽一直出现在中粮宾馆的餐桌上,深受食客喜爱,也成为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结婚生子不可缺少的食品。如今,中粮宾馆每天生产面食6吨,其中“大饽饽”约占十分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除了“中粮大饽饽”,中粮宾馆的“密州菜系中粮宾馆喜宴制作技艺”,也于2020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时培东在食品生产车间检查中粮大饽饽质量

2022年,时培东被选树为“第二届山东省退役军人创业之星”。据他介绍,中粮宾馆成立至今,已累计吸纳了3000余人就业。在诸城,还有116个加盟店销售中粮宾馆面食产品。此外,时培东还发起成立了金辉职业培训学校,开设面点师、中式烹调师等多门培训课程,开展再就业培训,并与人社局联合发证,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再就业。

让群众更喜闻乐见

“诸城竹板响连天,诸城美食听我谈。最好的美食是烧烤,烧烤的鸡架是新名片……诸城的美食说不完,您快来诸城解解馋,解解馋。”去年8月,王大伟表演的诸城竹板快书《诸城美食听我谈》登上央视新闻频道。除了推介的诸城美食引起广泛关注外,竹板快书结合电子音乐的表现形式也让人眼前一亮。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回归生活、贴近群众的非遗才具有可以持续的生命力。为了让竹板快书这一非遗项目跟得上时代,王大伟也在积极探索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上的创新,竹板加音乐便是其中一次有益尝试。此外,王大伟还在探索竹板快书与音乐、舞蹈共同结合的形式。

2022年被评为“诸城市最美退伍军人”的王大伟,业余时间还是一名“百姓宣讲员”,工作之余,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将疫情防护知识、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等编成竹板快书,向市民群众宣传宣讲,让市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在文艺表演中领悟家国情怀。

王大伟正在与诸城的非遗传承人群体策划组建非遗艺术团。据王大伟介绍,艺术团成立后,将采用舞台节目的形式展演独立的非遗项目,向外来的客人介绍诸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王大伟既是演员,又可以担当主持人,用竹板快书串起整台节目。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太祖门武术,黄立太带着弟子们积极参与昌乐县文旅部门开展非遗展演和“文化下乡”活动。

去年国庆节期间,昌乐县非遗保护部门组织了太祖门武术展演,黄立太的弟子们轮番登场,表演了“太祖长拳”“小虎演”“二路查锤”等太祖门武术套路,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展现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太祖门武术展演”走进昌乐非遗博物馆非遗大舞台,学员们表演了“小虎演”“陆级棍”“二路查锤”等太祖门武术套路,受到市民和游客欢迎。

近年来,类似的展演活动黄立太参加了不少。“学生家长报名很踊跃,都希望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机会。”黄立太说,孩子们的展演同样也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驻足观看。

让产业更有活力

“青州剪刀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国民,在部队服役20年,回到青州后担任青州剪刀厂负责人,至今已经32年。

剪刀锻制工艺环节多,程序复杂,制成一把剪刀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七十二道工序。从搭配材料到制成半成品,需要23道工序,从半成品到做成剪刀,要经过41道工序。

▲张国民介绍青州剪刀制作技艺

在青州剪刀厂工作期间,张国民在传承传统纯手工锻造剪刀的基础上,带领职工不断务实创新,开发新品,将青州剪刀锤炼成为"全国十大刀剪知名品牌"。如今,青州剪刀已经发展到涵盖民用剪刀、裁缝剪刀、花枝剪刀、玻璃剪刀等50多个花色品种,不仅深受群众欢迎,还销往美国、日本、韩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作为临朐县的四大文化支柱产业之一,当地的红木工艺远近闻名。陈方亮从部队退役后,来到原临朐县工艺品厂工作。后来工艺品厂改制,他成立了自己的红木家具厂,传承国家级非遗“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年营收达到了600余万元。陈方亮与原工艺品厂的同事分工合作,他的家具厂主要负责“木工”,其他同事的家具厂则分别负责“雕刻”、“嵌银”、“大漆”等环节,他们共同构成了临朐红木产业的一条完整闭环。

▲陈方亮在制做红木嵌银盘子的毛坯

宋玉生的家庭农场的“黄荆籽枕头”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他的农场里购置了两台碾米机,年加工生产黄荆籽枕头两万余个,品类包括养生枕、学生枕、婴儿枕、老人枕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并通过邮乐网、订货会等方式销往全国。从自主设计并由供货商供应枕套,到发动村民采集黄荆种子,经过晾晒、粗加工,再到回收后利用机械化设备精加工、装填枕头,宋玉生趟出了一条虽然短小但流程完备的“黄荆籽枕头全产业链”。

让退役军人就业更轻松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潍坊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的“老兵非遗工坊”制度,通过明确政策帮扶和激励机制,构建了非遗资源融合发展利用新平台。

在李杨看来,“老兵非遗工坊”主要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教授退役军人核雕等非遗技艺;利用老兵成熟的工作室和销售渠道,代售新退役军人学员雕刻的作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让新退役军人影响战友群体,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李杨在雕刻核雕作品

五家“老兵非遗工坊”中,有四位老兵传承的是核雕技艺。而他们所在的潍城区,是“山东省(桃)核雕之乡”,正在申报“中国(桃)核雕之乡”。2008年,潍坊核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潍城区将(桃)核雕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集中打造了十笏园文化街区核雕专业集中区域,推动了桃核雕刻工艺品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而产业的集聚,更能快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退役军人放下手中的“枪”,拿起精美的“刻刀”,正逐渐挑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重任。

此外,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建成运营的市级“退役军人非遗传承实训基地”,为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提供成熟的技能培训课程,拓宽了退役军人就业路径,解决了部分退役军人的就业难题,退役军人中从事非遗保护传承、产业开发利用的人员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潍坊市掌握非遗技艺的退役军人超过160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力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