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 侯彦丽:让传统戏剧“焕新”

2023-03-29 09:35:0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孙瑜

《爱心家园》演出剧照,侯彦丽(中)饰演张倩倩

侯彦丽(左一)在指导两夹弦排练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山东传统戏剧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多年来,两夹弦演出持续上演,得到了百姓广泛喜爱。今年,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侯彦丽被评选为“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通过大力实施惠民、利民、为民文化工程,她大力弘扬和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两夹弦,让这项古老的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人才储备

两夹弦是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的戏曲剧种。因为其伴奏乐器四胡在演奏的时候,由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被称为“两夹弦”或“五大音”。两夹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繁盛时期广受百姓喜爱,留下“拆了房卖了粮,也要听两夹弦的站花墙”的民间俗语。

在菏泽当地,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在保护传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躬耕梨园40载,侯彦丽始终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定陶两夹弦打造成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她深入基层群众生活,挖掘创作素材,通过创演新剧目为传统戏剧增添活力。通过一场场基层演出,拓宽两夹弦覆盖群体,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为两夹弦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

在推动两夹弦传承弘扬方面,侯彦丽探索出“四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即通过书籍、图典、剧目、纪录片4种方式推动相关工作,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她发挥文化创意,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两夹弦新传递》、两夹弦《三字经》、两夹弦《劝学》等书籍和音像制品,为保护传承两夹弦提供基础教材。此外,她还积极推动后备人才培养。

“两夹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全区26所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戏曲培训基地,开设了基础课程或选修课,成立了60多支学生戏曲队,每年培训中小学生达1700余人次。我们成立了王路口村、苗楼村、杨店社区等村(社区)戏曲培训基地21个,每年辅导和培训文艺骨干1000余人次。”侯彦丽介绍。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被省文旅厅批准为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活力无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百姓文娱生活日渐丰富,可选择的休闲方式增多。如何通过作品抓住百姓的心,成为侯彦丽不断思考的方向。她紧扣时代主题,充分挖掘定陶优秀历史文化,把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反腐倡廉、四德工程等工作内容写成故事,编成唱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优美婉转的曲调相结合打造现代精品力作。先后创演了《爱心家园》《春秋商圣》《退彩礼》《干娘》《楼长嫂长》等精品剧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20余项。

“两夹弦小戏《爱心家园》聚焦留守儿童,以村官张倩倩为主角,讲述了她筹备为关爱留守儿童创建‘爱心家园’空间的过程。期间,张倩倩公公老牛反对这件事。经过劝阻解除了老牛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之家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顺利成立。”侯彦丽介绍。凭借着优美的唱腔、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唱词和生动形象的表演,《爱心家园》广受观众喜爱,并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近年来,侯彦丽深入群众,不断挖掘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投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登上舞台,荣获各类大奖,得到群众热情支持,让两夹弦不断焕发活力。2022年,侯彦丽牵头创作的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这是继《爱心家园》后,定陶二夹弦时隔9年再次“摘星”,也是当年全国唯一一个荣获“群星奖”的戏曲作品。

《公鸡过寿》的故事以抠门村长铁笊篱办寿席开始,村民油条李和红山楂前来随礼又攀比,得知寿星是只小公鸡后引发矛盾。原来,这是村长为教育二人不要虚列名目请客吃饭设下的巧计。“《公鸡过寿》是一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中移风易俗为题材的现代戏。从筹备阶段,创作组便深入基层采风,在田间地头挖掘百姓所想所愿。群众关心的即便是再小的一件事,经过整理和艺术化创作,也能成为反映其想法的作品。让百姓喜欢,看着高兴的才是好作品。”侯彦丽介绍。这部载歌载舞,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生活情趣的小戏,主题与时代相融合,寓教于乐。随着一系列创新作品的上演,定陶两夹弦随着时代一同焕发神采。

搭建平台

致力于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侯彦丽推动定陶两夹弦“接地气”“重服务”。高频率、大密度的演出让两夹弦传播覆盖面不断拓宽,每年服务群众70万人次。“我们组建乡村振兴文艺服务队,每年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两夹弦新排剧目展演、‘冬春文化惠民季’非遗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500余场,几乎每天都有节目上演。”侯彦丽介绍。

戏台搭在了自家门口,村民们搬出马扎就能看戏。宛转悠扬的唱腔、精彩传神的表演,吸引了台下数百名观众的目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创新发展,侯彦丽着力培养草根创作艺人。“全区成立村庄秧歌队、曲艺队、竹马队等文艺队伍600余支,仿山镇两夹弦剧团、黄店镇芳华艺术团等各类民间剧团39个。”侯彦丽介绍道。由此,当地形成了“一镇一团”“一村一队”的文化梯队格局,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两夹弦成为活跃在百姓生活中的传统剧种。

作为基层工作者,侯彦丽看到广大群众对文艺活动的强烈需求。她参与制定了《定陶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定陶区开展送戏下乡工作方案》。通过创新文化惠民供给机制,为群众搭建平台,群众也可以唱“主角”。自2012年以来,定陶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5800场次,打通了地方戏曲走进乡村、走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千台大戏送进农村”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振兴文化乡村”画卷。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