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38年奔走于田间地头 她是村民口中的“杜站长”

2023-04-03 10:10:1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子葶

“这遍肥水是让麦子长出大麦穗,后期的肥水是让它长出大麦粒。”春耕时节,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的一处麦田,杜立芝正站在田间为农民讲授麦田管理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得听众频频点头。

杜立芝是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队长。而对于高唐县600多个自然村、30多万农民来说,“杜站长”这个称呼要比“杜立芝”这个名字更家喻户晓。

写下70多本农技日记

她成了“问不倒的田秀才”

“为了农民的丰收”,是杜立芝写在日记本里的一句话,也是她一直以来坚守的初心。

1985年,杜立芝从农校毕业。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杜立芝深知农民种地的不易。当工作机会摆在面前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农村,扎根高唐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一线。

1992年,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位大棚种植户拿着黄瓜秧,到高唐县农业局咨询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由于当时“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左思右想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只能回答“我不知道”。看着大棚户失望地走了,杜立芝的内心备受触动。“不能为群众服务,党培养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有什么用?”

从那以后,杜立芝咬紧牙关,白天钻大棚做记录,晚上看书学习做笔记。她横下一条心,要把自己打磨成大棚菜“百事通”。

38年来,杜立芝跑遍了高唐县600多个自然村,采写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农技日记,再加上各种摘抄和天气记录分析,这些资料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五花八门的农作物病症在这里都能“对号入座”,并找到“治病良方”,她也成为了农技服务战线上“问不倒的田秀才”。

“我亲眼看到过老百姓因庄稼减产而痛苦的样子,村民们坐在地头直掉泪,每当看到这种场景,我的心里都堵得难受。我必须精心学习,用心给他们解决生产难题,让庄稼增加产量,让老百姓过得好一些。”正是因为深知农民的不易,杜立芝全身心投入农业发展,不断探索、尝试、推广新的农业科技。

杜立芝把“改变落后、推广新型”作为农技服务的主题,她不断尝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使用生物有机肥料等技术,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升了粮食品质,保障了粮食安全。工作以来,杜立芝累计为种植户引进先进管理技术50多项,推广各类农作物瓜菜新品种20多个,让农业技术的成果在田间地头开了花。

手机24小时开机

不负农民之约

走进固河镇刘菜园村的一处大棚,放眼望去绿意盎然,一排排网纹瓜长势喜人。种植户赵存正在大棚内忙碌。在简短的交流中,记者得知,赵存一共种植了3个大棚,大棚内头茬种西红柿,第二茬种网纹瓜。

“去年,我种的西红柿出现了‘死棵’,给杜站长打了电话后,她自己开着车就来了,在查看了情况后,指导我如何用药,如何进行大棚管理。”赵存说,在自己最初进行大棚种植时,由于没有太多种植经验,遇到难题就习惯性求助于杜立芝,“那时,杜站长每年都要往这个大棚里跑好多次,有时候,我也会拿着病株去工作站找她。”

得益于杜立芝的技术指导,和最初种植时相比,如今赵存的大棚有了显著增收。“以前我还种过黄瓜,包括现在种的网纹瓜,都是杜站长推荐的,从建棚,到选品,再到技术管理,她都为我们考虑到了。有她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就像赵存所说的那样,一个电话,杜立芝就会及时出现,替他们解决田间难题。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杜立芝就没再穿过裙子。她进田间、钻大棚、送技术,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接听电话6000多个,“问不倒的杜站长”解决了农民群众千万个急难愁盼。

曾经有人问杜立芝,你干的活又脏又苦又累,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图什么呀?

“我图的是让像我父母一样的父老乡亲们多些收入,尽快过上好日子。”杜立芝说这话时眼中含着笑意。

 

从一个人到一支支队伍

越来越多的“杜立芝”奔波在田间

杜立芝的付出不仅落在农民群众的眼中,也落在了同事们的心中。“我看到农民从遇难题的心急如焚到解决问题后的笑脸绽放,我拍下的一帧一秒都写满奋斗。”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员李宏伟说:“她除了巡视田间,就是钻研学习,老百姓每天上百个热线,她总是不厌其烦,她的敬业精神让我时刻充满力量。”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员董赞说。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带着大伙儿一块干才是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分身乏术的杜立芝陷入沉思:纵然浑身铁,能打几根钉?“要帮助群众丰产丰收,必须带出一支支科技服务队伍,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支队伍,让无数个‘杜立芝’为民服务才是好办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