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淄博李家疃古建筑群:尘封在古村落里的乡愁记忆

2023-05-29 09:42: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雯蓉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古建筑作为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中让古村落焕发出时代活力。本期“遇‘建’山东—齐鲁古建寻访之旅”来到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的李家疃古建筑群。该古建筑群融村落记忆、家族记忆、创业记忆、人生记忆和文化记忆于一体,于悠悠岁月流转中铺展开一幅明清时期的文化长卷,守护尘封在古村落里的乡愁记忆。

 

一幅明清时期的文化长卷

位于淄博市西部,与济南市章丘区接壤,有一深藏于乡村里的明清古建筑群——李家疃古建筑群。走进李家疃这一古村落,深巷、老宅院、石板路、旧店铺共同揭开了明清古村落的风貌,仿若踏入了一幅明清时期的文化长卷。

古色古香的灰色砖瓦、斑驳厚重的院墙、精雕细琢的房屋雕刻……李家疃古建筑群不失年代感与厚重历史底蕴,其建造历史亦诉说着一个家族与一个村庄的情缘。

正如村名“李家疃”所展现的,据村碑和有关材料记载,因李姓最早在此居住,“疃”又有村庄,屯的意思,故名李家疃。相关资料显示,李家疃村始建于汉代,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兴起的村落,淄川县志及村碑记载该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村”。此后,王氏族人于明初搬迁于此,村子开始兴旺发展。据《淄川县志忠信乡唐氏族谱》记载,唐姓始祖唐克明在元大德年间迁入李家疃。明初,因水旱、蝗灾和多年战乱,山东、河北、河南等很多地方几乎成了无人之地。为了均衡人口、恢复农业、发展经济,统治者采取移民政策。李家疃的王姓于明洪武三年奉旨从枣强县迁到此地,并在此繁衍昌盛。

如今,在李家疃村乡村记忆博物馆中,以模型的形式保留有唐姓始祖和后来王姓始祖王三老迁移过来时与母亲居住的地方——唐家石屋。“石屋位于村南青阳河北岸和东岸的一片天然石灰岩石洞,长有1500米,临水朝阳,冬暖夏凉。因最早是唐姓人居住,故名唐家石屋。这也是李家疃现存最早的历史建筑。”李家疃村委委员史静介绍。

《王氏族谱》记载显示,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间,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村在此期间达到鼎盛。除却历史记载,由保留至今的古建筑群,亦能想见李家疃村当年的兴盛景象。

“清咸丰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家资殷实的王氏家族为防匪患,四周修建了高8米、底宽6米、顶宽4米、长2452.7米的圩墙。”史静介绍。“圩墙上有炮台4座,红衣大炮4门,火枪、弓箭若干,村内各户院院相通,设有地道与水井相连,并能通往城外,附近的村民纷纷到李家疃来投亲靠友、躲避匪患。”

而从建筑特色来看,“这些住宅很明显的分成两部分,灰色部分是明末清初王氏家族兴盛时期逐渐建成的以‘四府一寺’‘九门一庄’‘八门一府一园’为代表的王氏大庄园。庄园占地面积4公顷,现在存留较完整的有9个院落、400间古民居、34个古大门。黄色部分是太平庄,很多其他姓氏居住的地方,主要是以前王家雇佣的佣人、长工等。”史静说。

 

一个家族的百年浮沉

自明初迁入以来,王氏家族于李家疃村经历代际传承,于百年浮沉中留下了深深的根脉与印记。而回溯李家疃的兴盛,自然与商业的繁华相关联。

如今,李家疃村内仍保留有当年用的拴马桩。“拴马桩相当于现在的停车位,一般砌在墙体上,有的与墙体齐平,有的高于墙体。拴马桩用石材打制而成,不饰雕琢,粗犷豪放。中间留有一个可以拴马缰绳的把手,两边各留有一个洞,便于拴马。”史静介绍,拴马桩既用以拴系骡马,也是家族和财富的象征,还被视为镇宅祛疾、迎祥纳福的吉祥石。现李家疃共有41个拴马桩,可见当时商业发展的繁荣景象。

走进王氏大庄园中的内巷,于王家酒楼、酒店中依稀可以感受到彼时商业之繁盛。“王府酿酒有500年历史,用传统工艺酿制白酒、黄酒、食醋、酱油等,主要供府中使用,也销往外地。因酿酒,设酒店、酒楼,待客卖酒,故名酒店胡同。”史静说,“在酒店胡同里能体验小巷深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境;冲着路口有一块石敢当,是辟邪保平安用的;酒店胡同的墙是女儿墙,上面的图案则是钱和麦穗,象征有钱有粮。”

众所周知,王氏以经商发财致富,自王氏第六世起就有很多村民到章丘、周村、淄川等地经营布匹、丝绸等贸易,后发展到南方,直至大江南北。“为了更好地经营贸易,王氏开始组建自己的马帮、车队,并创建了镇远镖局,负责护送货物、银两。”史静介绍。

家族兴衰,百年浮沉。尽管以经商兴家而闻名,但在历史上,王氏家族也曾经历了两兴两败。“因为赌和毒,王氏家族曾两度衰败。再度复兴则由十世孙庆昇,其子孙多有功名。其长子高之子孙多经商贸易成为巨贾;仲子睿之子孙多科举入仕。”史静介绍。此后,王氏十二世王以奇,其开办钱庄,通过经商致富,后购买了近半个村的宅地。“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设计出了以山西建筑特色为主,既恢宏富丽又不失小巧别致的‘品字形’三大宅区,并加以规划,经过近五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外有城墙,内有楼房,外带三大花园的富丽堂皇的王家大庄园。这是王门的再度复兴,即第二个昌盛时期。”除商业发展昌盛之外,王氏的科第仕途亦值得一提。据统计,李家疃历史上有进士三人,武解元一人,武亚元一人,贡生十一人,太学监生29人,王氏六世中的王宣化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建筑风格兼收并蓄

李家疃以中心大街为界,以西是王家兴盛时期建造的王家大庄园,其中心建筑即九门一庄,是王氏家族十二世王以奇长子王介祊住宅的总称。

“李家疃王氏经历代繁衍,形成众多分支门户,各分支按不同的名号建造院落。”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杨新寿介绍,李家疃民居主要院落有“九门一庄”,位于中心大街西侧。“‘九门’指的是悦德门、悦循门、悦徯门、悦行门、悦衡门、淑仁门、淑佺门、淑信门、淑仕门,‘一庄’指介祊府的大花园,名‘文石山庄’。‘九门一庄’以外,还有亚元府、解元府、淑俭门、悦赞门、悦溪门、悦德门、悦行门、悦衡门、悦屾门、敦化门、昆龄门、盐店等院落,分布在牌坊街、南北大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西门街等传统街巷中。”

整体来看,李家疃民居各门户院落布局多为四合院,坐北朝南、中轴对称。“院内建筑有正房、厢房、倒座、大门等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木屋架,硬山式屋顶。布瓦干槎瓦屋面,正脊、垂脊为花瓦脊。青砖外墙,青石窗台,正面安装直棂窗或花格窗。”杨新寿介绍,其中,规格较高的建筑正脊为高浮雕瑞兽花卉镂空脊,两端安装望兽。垂脊为浮雕卷草脊,安装垂兽和跑兽。

此外,在装饰方面,李家疃古建筑群也呈现出多元的风格特色。“带前廊的房屋或大门,两山设廊心墙,梁头都浮雕图案,正面安装槅扇,檐下安装精美的楣子。山墙盘头、大门门墩等都雕刻精美的祥瑞图案。室内梁架一般保持天然木材本色,不做油饰。梁檩及椽子望板饰铁红色,柱子及门窗框则饰以黑色,门窗花格饰铁红色,色彩对比强烈。楣子及木雕、石雕构件多根据图案加以彩绘。”杨新寿说。

作为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李家疃古建筑群汇聚鲁派建筑、山西派建筑等不同风格的建筑,由风格多元的建筑亦能想见彼时四海经商的繁盛景象。究其建筑风格多元的缘由,亦与彼时商业之繁华有关。“因为当时王氏家族的买卖做得好,四海经商,看到哪儿的建筑好看就回来模仿着建造,便有了如今多元建筑风格交融的景象。”史静介绍。

多元交融,形成了李家疃民居建筑的鲜明特色。“建筑墙体为‘金镶玉’的包砖墙砌法,即外表为侧砌一顺一丁错缝砌法,里面为土坯整侧砌。黄色的部分是从豹山上挖掘出的一种特殊材质的黏土,一出土就是黄色,貌似黄金。和田玉中的极品是白色。所以上面的墙面涂制成白色,象征房屋主人的尊贵身份。”史静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玉象征高贵和纯洁,一如诗仙李白所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所以金镶玉寓意“金玉满堂”“金玉良缘”,堪称尊贵吉祥与超凡脱俗的完美结合。因此一般只有大户人家的主屋才会采用这种金镶玉的建筑风格。

除了建筑整体特色,大门也是李家疃古建筑群的特色所在。“李家疃三十多个门都是飞檐神兽高台阶,大门不仅是出入的地方,还代表一个家族的地位。”史静坦言,王氏家族的家风和家训也巧妙地融入在建筑之中。“建筑群中有一间书房,窗子叫做寒窗,用的窗棂是冰花格,在冬天寒冷的时候结成冰花。因其形状是圆形的,比方形的窗子小,照进去的光线不强。圆形又像是古车轮,车轮滚滚代表社会的发展,社会滚滚向前需要动力推动,这个动力就指的是人才,人才需要读书来培养。所以窗子外面的砖像书本,组成了车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更为讲究的是,窗子里面是8块木头,外面16块砖。“古时候中国的秤是16两一斤,所以这就代表半斤八两,用来衡量读书人;这个圆形不仅像车轮,还像一面铜镜,读书人通过这面铜镜自省;砖块书的外侧不仅像是装订线,还像竹节,代表高风亮节、洁身自好;8+16=24,也就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里面的那根柱子就是以前王氏子孙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方。”史静介绍,这些屋檐上的小灯笼就是连灯眼前,寓意是连连登科。后面的窗户在过道上,不仅用来通风,也将王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寄予其中,它的形状是外圆内方,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规矩矩做人,方方正正办事。

保护利用留住乡愁记忆

因建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李家疃古建筑群于历史变迁中记录着王氏家族的繁华过往,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亦不断展现,让古村落焕发新的活力。2006年,李家疃古建筑群被列为淄博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利用迈入了新的阶段。

2010年7月,李家疃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李家疃村是入选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2021年4月,李家疃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在被冠以多种称号的同时,李家疃古建筑群的风貌得以在保护利用的同时对外展示,以建筑为载体,打开留住乡愁记忆的窗口。2015年11月,李家疃乡村记忆博物馆开工建设,2016年9月份建设完成。博物馆主要展厅通过实物、展板、实景重现的形式展示村落的记忆、家族的记忆、创业的记忆、人生的记忆、文化的记忆五大单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而今,穿越百年历史烟云,漫步于一间间古老宅院,透过住宅、书房、楼阁、厅堂、花园等建筑,依然可以感知李家疃古建筑群独特的民居文化,探寻尘封在古村落里的乡愁记忆。

【新闻链接】

胶东海草房:山东沿海地区的特色民居

以“齐鲁之邦”著称的山东,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数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创造了璀璨的齐鲁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古建筑遗存。除以李家疃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乡愁记忆载体外,海草房则是山东沿海居民的主要居住房屋,其中以胶东荣成、文登沿海的海草房最具代表性。

高高隆起的屋脊,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搭载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勾勒出了胶东地区的特色民居——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对于当地人而言,海草房不仅是一座建筑、一个处所,更是历史的传承和乡情的延续。

作为传承下来的特色建筑,海草房无论是外部的建筑风格及手法,还是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都区别于现代的民间建筑,它不仅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也续写着别具特色的风土民情。

值得一提的是,海草房民居曾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居》邮票中,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藏式碉楼、云南竹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2006年,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