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王渔洋故居:“一代正宗”事,西城别墅寻

2023-06-12 10:25:1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雯蓉 李兰婷

古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名人故居因其自身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历史积淀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无论从记录着岁月痕迹的斑驳城墙,或是储藏往日年华的陈旧屋檐里,都能寻觅到那些与名士相关的记忆。

本期“遇‘建’山东—齐鲁古建寻访之旅”来到位于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的王渔洋故居。自明代始建以来,王渔洋故居在历史长河的流逝中历久弥新,守护着新城王氏家族的历史记忆,在时光的积淀中传承文化根脉,熠熠生辉。

王渔洋故居在历史长河的流逝中历久弥新

忠勤祠有着“齐鲁小碑林”之称

宸翰堂体量最大,等级最高,是王士禛居住的地方

园林区古韵悠然

王士禛作诗1600余首,奠定了其成为一代正宗的基础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历经沧桑的故居变迁

“西城别墅,在城内西南隅。”走进王渔洋故居,新城王氏家族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拂面而来。故居内,一块题名“西城别墅”的石座似将故居变迁娓娓道来。事实上,在历史长河几百年的流逝中,王渔洋故居可以说是历尽沧桑。

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明朝万历年间,王士禛曾祖王之垣首先建立了这座园子,命名长春园。明清鼎革之际,长春园遭遇战火,满目疮痍。清康熙二十四年,王士禛以六年工资之力,在长春园旧址的基础上进行增葺,辟为西城别墅。到了清朝末年,却因王氏家族衰落,又被济南的盐商冯冠儒收购,因此又称作冯氏住宅。”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规划保护科科长王心睿介绍,自2009年起,王渔洋故居修复改造和现代化陈列布展工程启动,历时四年完成。

“王渔洋故居由东、中、西三路建筑构成,各路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现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0余平方米。”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杨新寿介绍,作为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士大夫宅邸,王渔洋故居完整保留了由明至清历代延续发展的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技术和工艺成就,是研究明清时期山东鲁中民居的重要实例。

如今,走进王渔洋故居,按原状呈现的生活区、生平区、祭祀区和园林区自东向西排列,展示着王士禛的衣、食、住、行和读、学、文、政风采。故居主体建筑分为东西主跨两院,呈现出典型的明清和民国建筑风格。宅院古朴典雅、曲径通幽,尽显清秀淡雅之风。

“池北池南半竹枝,疎梅照影恰临池。”具体来看,位于故居东侧的生活区生动地展现了王士禛的生活起居场景。王心睿介绍,“东跨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是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五进院落。第一进院最南端是南倒座,通常作客厅或接待之用,到访者在等候主人接见。往里走要经过垂花门,位于故居主院的中轴线上,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

与垂花门正对的是过厅,位于二进院和三进院之间的中轴线上,过厅内展示了清朝的出行仪仗,两边摆放着仪仗用品和王士禛的官阶牌。穿过过厅则到达第三进院落,经两侧的东西耳房,穿过屏门便到达了内宅。“西厢房是王士禛的书斋,斋号‘信古斋’是康熙皇帝赐给王士禛的匾额,典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可见康熙皇帝对王士禛治学考信的欣赏。”王心睿说。

行至第四进院落的中轴线,便可见故居的主堂:宸翰堂。主堂体量最大,等级最高,是王士禛居住的地方,晚年他在这座院子里生活起居。主堂内悬挂有“清慎勤”的匾额,由康熙御书,是对王士禛为政最高的评价。穿过堂屋到达的第五进院,通常是女眷和未成年子女起居的地方。

“位于四进院的宸翰堂是东路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加前出廊,抬梁式木构架,布瓦筒瓦屋面,透雕牡丹花正脊,两端安装望兽,垂脊兽后为透雕卷草脊,兽前安装跑兽。”杨新寿介绍,此外,宸翰堂现存完整的地暖系统,较为罕见。

中路建筑前后共四进院。“其中,三进院正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加前檐廊,干槎瓦屋面,花瓦蝎子尾脊正脊。”杨新寿介绍,“清末民初时期,中路建筑被济南盐商冯氏收购,为方便使用,对四进院的东西厢房进行了改造,将门窗改为近现代拱券式玻璃门窗,东西厢房的建筑标高高于正房,改变了原有建筑形制。”

最西侧的园林区,则展示了王氏家族的家风发展历程,长廊内展示有诸多处世、修身方面的家规家训。穿过长廊,向北前行,明代建筑“半偈阁”及复建建筑“双松书屋”“樵唱轩”古韵悠然,与石帆亭、石舫等园林相映成辉,徜徉其中便可回溯历史,探寻地方文脉。

“一代正宗”,以诗名世

故居内的王渔洋生平展室中,展出了王渔洋诗文著述、手稿、印章等,还原了其历仕及诗文的一生,展示了他的读学文政风采。被冠以“一代正宗”称号的王士禛,自幼便展现出良好的诗文天赋。7岁入塾读书,8岁能诗,12岁能赋,15岁刊行第一部诗集《落笺堂初稿》……在深厚的家族文化的积淀下,王士禛走上仕途之路似是命中注定。

24岁时,王士禛在济南大明湖秋柳结社,写下传世名篇《秋柳四章》。25岁与哥哥王士禄、王士祜一同进京赶考,时称“三王”。兄弟三人先后考中进士,被誉为“一门三进士”。王士禛列二甲第36名,金榜题名,授扬州府推官,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扬州5年,完结大案要案83件,晋升为京官。值得一提的是,在扬州任职的五年,王士禛作诗1600余首,而这,也奠定了其成为“一代正宗”的基础。

康熙十七年,王士禛奉特旨入翰林,成为有清以来由部曹改词臣第一人。从此以诗被遇,入翰林院,入南书房,入詹事府,经筵讲官,成为帝师和太子师,平步青云。康熙四十三年,王士禛因王伍一案失出降官。辞官归里之后仍然著述不辍,完成了诗文全集《带经堂集》。康熙四十九年昭复原职。一年后,王士禛病逝,留下了浩翰的诗文巨著和清正廉明的政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纵观王士禛生平,其一生堪称诗文的一生。“王士禛不仅一生坚持写作,留下了数量丰富的诗歌作品,而且作为诗学家,他撰著了令人瞩目的诗学理论,以神韵为核心,营构了新的艺术风貌。”王心睿介绍,扬州五年是王士禛一生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作诗1600余首,占他一生诗作的三分之一。在此期间,王士禛组织了三次修禊,奠定了他在东南诗坛的领袖地位。

除却在学术方面诗文兼优的成就,入仕期间,王士禛的为官思想亦十分具有代表性。一部“手镜”,流芳百世。提及王士禛的为官思想,不得不提其著作《手镜》。“康熙三十六年,王士禛三子启汸任唐山县令。王士禛手书《手镜》一册,教育儿子洁己爱民,宽政慎行,也是自己一生正直为官的写照和自律准则。”王心睿介绍,《手镜》短短50条,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词简义精,既是王渔洋一生正直为官的经验写照和自律准则,也是一位正直、仁慈而不失严厉的父亲对儿子为官准则的着意交待。因集中体现了新城王氏优秀家学传统和做官处世原则,其贯穿始终的“洁己爱民”的仕宦原则,是王士禛廉洁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忠勤传承

“道义”立身,“读书”立世。“王重光是清康熙朝诗坛领袖王渔洋的高祖,也是新城王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他开启了王氏家族的仕宦之路。自此,这个家族在三百多年时间里,科甲蝉联,出了30个进士,52名举人,158名贡生,成为名副其实的‘齐鲁第一进士家族’。出仕为官者百余人,有文学著述者五十余人。”王心睿说。

“江北青箱,半朝王家。”在王士禛故居西南侧不远处,便是由王氏家族的四世祖王重光所敕建的忠勤祠,有着“齐鲁小碑林”之称。走进忠勤祠,脚步丈量间便可开启忠勤文化之旅,感受王氏家族浓厚的家风传承。

忠勤祠分为忠勤报国、石刻瑰宝与齐鲁望族三个展区,忠勤报国展区内展现了王氏家族的源流。回溯历史,新城王氏家族之所以科甲连第、人才辈出,与其纯正的家风和丰富的家训有直接的关系。王心睿介绍,“王重光制定了家族第一则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不仅传承了家族祖先善良、质朴的品质,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道义’立身,‘读书’立世,这则家训是新城王氏家规门风的基础和核心。”在良好家风的熏染下,新城王氏家族科甲蝉联,簪缨不绝,有“王半朝”之誉。此外,王氏家族也辈出诗家,以“江北青箱”蜚声海内。

在忠勤祠内,琳琅满目的石刻作品不得不提。当年,忠勤祠建成以后,当朝的高官纷纷前来祭祀,传为一段盛事。王氏家族将这些祭文、赞词镌刻在了石碑上,以教育子孙后代。当时集名人帖50余种,题跋20余道,名人自书诗30余首,请江南名家镌刻,历时21年,刻字以十余万计,刻石260余块。值得一提的是,诸多石刻作品中,有两组为皇帝御赐类。王心睿介绍,“王氏家族官职最高的王象乾曾五次戍边,立下赫赫战功。明代万历皇帝为了表彰他护国有功,就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玉版十三行》玉石赐赠给了王象乾。另一组则为清代康熙皇帝对王士禛的御赐。整首诗的内容是:‘瞳瞳曙色上帆樯,野水波添满路光。知是皇畿程日近,林风吹送柰花香。’”

园中有园,景中套景。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礼部尚书、散曲家张养浩云庄别墅故物苍云石和振玉石两块巨型太湖石和国家一级石刻水月松风石屏也在园内陈列,供游人观赏。其中,水月松风石屏整体呈屏风形,正面为浮雕巨兽、古松、明月、波涛、流云及鸟雀归巢、猿鹿疾走等。整幅画面中间,雕有一只庞然巨兽,昂首对月,垂涎欲滴,既有吞月之欲,又有惊恐之态。石屏背面“水月松风”系东晋王羲之书,楹联“风竽鸣地籁,云锦发天机”为元代张养浩书。

自明中叶以科举起家成为名门望族,至清中叶持续兴盛300年之久,新城王氏家族创造了“科甲之盛,海内新城王氏第一”的仕林佳话。经世代相传,一块块石刻镌刻着王氏家族的过往盛事,也在岁月流传中见证和守护着王氏家族的文化根脉。

擦亮王渔洋文化地域品牌

作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显赫的官宦世家和文化望族,新城王氏家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历代传承发展的家规体系,也成就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望族家训门风。

据悉,近年来,当地以新城王氏家风为重点的王渔洋文化研究与传播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新城王氏家风》《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新版王氏家规著作《手镜》《清寤斋心赏编》等先后出版发行,为传承王氏家族家风与文脉提供了新的载体。

与之相伴,兼具展陈与教育功能的王渔洋故居也在保护利用中焕发新生机,在记住乡愁的同时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修复改造完成后,2013年10月,王渔洋故居向社会开放。2015年4月,王渔洋故里景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10月,王渔洋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新城王氏家族家学渊源、文学成就以及廉洁文化、家风文化、教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彰显了王渔洋及其家族文化的宽度、深度与广度,打响了王渔洋文化这一优秀地域文化品牌。”王心睿介绍,下一步,将着力更好地挖掘、展示、传播故居背后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最大程度地“释放”文物活力,讲好古建筑中凝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