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走进千年古县东平——名记东原 河湖平阔

2023-07-10 09:36:1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水缓波平沙千洲,万古黄河恒自流。”三河环绕处,催生出一湖与一城相伴相携的盛景,也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历史演进间,凝结出古代北方文化的发源之地,也见证了齐鲁大地与黄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联结。在山东,东平湖的四次变迁史见证了黄河的复杂与多样,水浒故事在杂剧与小说的讲述中迸发出别样的文化活力。穿越千年,伴着湖光与山色,如今,一座崭新的生态与文化之城正在兴起。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一同欣赏“千年古县水韵东平”的别样风采。

东平湖美景

子路村仲子读书处

黄河东平段

东平程公祠

东平程咬金雕像

仲子读书处

“东原”往事

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自西向东奔流而来,至下游河道愈发雄壮与奇险,而与黄河流向的多变性相对应的,还有黄河周边地理与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在黄河流域,黄河的改道与安澜、枯竭与泛滥,往往在极为深远地形塑着一地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最终浓缩为一个极富内涵的名称。在黄河与齐鲁大地的交融之处,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其在漫长历史间的改变绝非夸张,围绕着一片位于古济水之东的平原,由“东原”到“东平”的演进史浓缩了千年黄河变迁。

如今的东平县,山、水、田“三分天下”,黄河、运河、大汶河“三水汇集”,与烟波浩淼、碧波荡漾的东平湖相伴相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黄河蓄洪泄洪、南水北调、大运河复航与水源供应等重要职责。但假如将时间向前推数千年,在远古年代,这里并无浩渺湖泊,也不见凝聚历代人民智慧与勤劳的运河航道,只有黄河与古济水、汶水缓缓流向远方。《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生动描述了大禹于此治水后,水患尽去,济水以东的大片土地重新得以平复的景象,这也是“东原”的最早由来。

“这一记载事实上蕴含了东平名称由来的关键信息。”东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课程开发办主任颜建国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其中,“大野”即大野泽,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由巨野县周边持续向东“迁徙”,最终以东平湖的面貌与东平县“汇合”,而“东原厎平”则意蕴更为丰富,“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此地最早在禹夏时期就以东原为名,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如今‘东平’之名最直接的由来。”据了解,东原与东平的联系极为紧密,“东原地区历代多为如今的东平县领辖,东原文化的中心在东平,故而只有东平能以东原代称。”

研究显示,早期东原文化由不同时期的古人共同接续创造,既从属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也受北辛文化和青莲岗文化的影响。“东平县位于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偏西位置,东平县可认为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原一带远古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本地的丁坞遗址中可明显得见。”东平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王庆海表示,东平属以泰山、沂蒙山为中心形成的宽阔的古人类文化的海岱文化区,中后期的东原文化又兼有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汇,成为多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

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支撑,自周代至清末,东平曾为国、郡、府、路、州、县,长期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不过,据悉,其最终被定以“东平”之名,还要追溯到汉朝。“东原在以前更多是一个地理称谓。在很多时候,东原与东平、须昌、须城等称谓均同指一处。”颜建国表示,公元前52年,汉宣帝刘询封第三子刘宇为东平王,此时王城设在宿城,“这一举动正式完成了东平由地理属性到行政属性的转变,也正式拉开了从东原到宿城、须昌、无盐、东平等地名的传承序幕。”

与黄河同变迁

起源于黄河,定名于治水,东平与黄河的联系历经千年从未断绝。数千年前,一次规模宏大的治水使黄河复归安澜,也使得上游的湖泽与下游的平原同时得以出现,经历漫长的时光,于今时汇合于一处。“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东平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由远古时的大野泽,秦汉时的巨野泽,再到宋、金、元、明时的梁山泊、安山湖,最终到清咸丰年间定名的东平湖。”王庆海表示,几经沿革,历尽沧桑,东平湖与它自身悠久的历史一样,极富传奇色彩,“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黄河的影响,黄河的每一次泛滥深刻塑造着东平湖如今的样貌。”

“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北宋大臣韩琦的诗句详细描绘了东平湖前身大野泽的水域之广,据了解,秦汉时期的大野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一片巨大的湖泽横跨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数地,注满了所经之处的每个平原洼地。“但同时,作为黄河的天然泄洪区,黄河屡次决溢都携带大量泥沙注入大野泽,最终大野泽上游逐渐淤积,使得泽面逐渐向北推移。”王庆海表示,到五代后期,大野泽不复存在,一片环绕梁山的梁山泊于此时形成。

在《水浒传》中,对这一时期的水体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描写,“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这种浩荡之势同荡气回肠的水浒传说一起,共同铺就了如今东平、梁山等地的历史文化底色。金朝时期,又一次黄河的决口使得梁山泊在之后近百年中再次重复了大野泽的命运,这次决口直接导致了济水湮没、菏泽垫平,湖水面积大为缩小,至明代,原本的梁山泊只余安山湖等五个较为分散的水体,而清咸丰年间的再一次决口又使得东平接替梁山成为主要蓄洪之所……东平湖就这样形成于黄河的反复决口与冲刷中。蓄洪区的一再“退让”最终将大禹亲自划分而出的“大野”与“东原”合二为一,形成了如今齐鲁大地上尤为独特的东平县。

作为黄河下游仅有的天然湖泊,如今的东平湖位于三县交界处于黄河和群山之间,“它既是沟通黄河与运河的关键枢纽,又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是关键中的关键。”王庆海向记者表示,由此,在东平黄河段,被称为“山东黄河第一闸”的石洼进湖闸与林辛进湖闸、十里堡进湖闸、徐庄进出湖闸等水利设施逐次完工,实现了黄河与东平湖的双向良性流通,黄河最终收敛了自己的脾气,与东平湖相安相守,带来了其“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荡漾、银鸥翔天”的胜景。

“如今的东平湖不仅成为东平本地人的幸福之源,更是东平县对外打出的一道亮眼地名品牌。”东平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光庆向记者表示,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在东平湖,映入眼帘的是绿水荡漾、芳草长堤,宽阔的水面向远处展开,青翠的山头在湖波中若隐若现,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绽开灿烂的笑容……与此同时,围绕东平湖,既有以安山闸、戴庙闸为代表的古代水利设施地名,也有宋江聚义山寨、宋江碑、晁盖墓、阮氏三雄故里、黄泥岗、聚义岛、七星亭等水浒主题地名,周边还有诸如“运河之心”“中国古代第一坝”的戴村坝等,地名资源极为丰富。

据了解,以“千年古县水韵东平”为总体品牌,东平县民政局依托东平湖开展“地名+”深度融合,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建立了戴村坝、黄石悬崖等地名示范点。“我们相继推出了东平湖黄河文化展馆、‘运河之心’文化产业园、‘黄河湖’生态文化广场、三闸水利工程文化生态景观带等一批展示黄河地名文化、东平湖地名文化的示范项目,促进黄河地名文化、东平湖地名文化传承与发展,把东平湖与黄河文化经由地名串联。”董光庆表示。

北方文化中心的历史际遇

“从春秋的东原文化,到秦汉的经学文化,再到隋唐的儒学、宋朝的水浒、金元的府学、明清的运河,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表达始终鲜活而生动,从未驻足不前。”王庆海表示,水文化、儒文化与水浒文化,贯穿并融入了东平的每一段历史。

在金元之交,由于东平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大批学者集中于东平,使得东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机遇,成为一方文化重镇。当时,朝廷内外要职半出东平府学。“至此时,东平已成为北方新兴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即北方戏曲中心之一、元代乐工中心之一、元杂剧创作中心之一。”王庆海表示,自那时起,东平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元杂剧作家群,形成了东平周边独特的“水浒戏”。“如著名元杂剧作家高文秀,他便创作了诸多以‘水浒’为背景的杂剧。”王庆海说,元杂剧的兴起与水浒文化的长期流传,进一步催生了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对于罗贯中的籍贯,当下存在数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其生于山西太原,一说其生于东平,“认为东平是罗贯中故里的说法较为可信。”王庆海表示,水浒文化的历史顺承与杂剧的文化影响,是罗贯中在东平本地成长的直接体现。据了解,罗贯中本身便是优秀的杂剧作家,曾创作了《风云会》等杂剧,与东平当时作为戏曲与杂剧文化中心的史实相符,“《水浒传》中出现大量与东平本地方言重合度极高的语言用法,如非东平本地人,要实现这一表达相当困难。”王庆海表示。另据文献记载,东原在古时又曾被称作“东太原”,这或许便是罗贯中被传为太原人的缘由。

2006年,“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在东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汇聚一堂,经严格考察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罗贯中应为山东东平人。有趣的是,本次会议也提出了施耐庵或为罗贯中托名的说法,原因是在东平本地方言中,施耐庵可读作“实乃俺”,施耐庵与罗贯中的联合署名,可读作“实乃俺罗贯中”。

如今,在东平县城新区罗庄村,一座罗贯中纪念馆伫立其上。作为集学术研究、资料查询、碑林观赏于一体的园林式场所,它也作为“水上东平游”线路的重要景点迎接着游客的到来。据当地居民口述,罗庄之名便因古时村中住户均姓罗而得名。“为大力发展水浒文化产业,东平县以大宋文化为主线,进一步弘扬水浒地名文化,在84公里湖岸线布局打造了大宋不夜城等一系列关键性地标与旅游产业,助力东平本地文化的‘定名’与‘扬名’。”董光庆表示。

【关注】

黄河情·古村落

在如今的黄河与东平湖之间,一座名为斑鸠店的古镇正待人们“打卡”。儒学溯源之地子路村,便坐落于此。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周游列国,由卫国东去齐国,途经“滋露村”,因长途跋涉,孔子命弟子在村中槐荫下休息,子路身强力壮不觉疲乏,探囊取书展卷阅读。后来,滋露村人为纪念子路勤学精神,便将村子更名“子路”。

集古村落、古迹、古风、古韵于一体,村内自古以来读书之风甚盛,私人藏书颇丰,清末曾被称为“读书村”。据了解,该村西的山叫子路山,山东麓还设有“仲子读书处”。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座小镇的斑鸠店村,还走出了唐朝名将程咬金。据清《泰安府志·古迹》载,东平县斑鸠店镇有程卢公衣冠冢,如今的斑鸠店村中有一座程公祠默默静立。

耿山口村,位于东平县银山镇,它西邻黄河,东靠800里水泊之美誉的东平湖。除了宜人的气候与淳朴的民风,它还是山东首批黄河滩区迁建试点村,更是全省首个实现搬迁的黄河滩区村。

据考证,耿山口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耿姓先民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因地处马山的山口,所以称为耿山口村。离黄河不足千米的客观地理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每次泄洪时洪水的侵袭。2015年7月,耿山口村被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783户、2331名村民离开黄河滩,搬进了楼房社区。

“围绕宣传弘扬、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环节,在以耿山口村为代表的沿黄村落,我们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地名文化建设。”董光庆表示,近年来,东平成立黄河地名文化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红色地名文化保护、水浒文化保护、府学文化保护、地理标志保护等六支志愿者队伍,在全县范围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认定工作,并编撰《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平卷》,为地名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