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工笔牡丹画,为什么是巨野?

2023-07-12 19:04:0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说,古已有之。曹州,即是菏泽的古称。如今,“牡丹之都”菏泽依旧以花名世,而在菏泽东部的巨野县,近年来也凭工笔牡丹画成功“出圈”。日前,“两幅农民画让省委书记大吃一惊”的话题登上热搜。随着更多目光关注到这座鲁西南小城,众人惊奇地发现:这座县城有画师1.1万人,且绝大多数是农民,主画工笔牡丹。全国艺术市场销售的手绘工笔牡丹画,有80%来自巨野。另有一组数据,目前巨野全县书画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创作品120余万幅,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

一个疑惑或已抛出:为什么是巨野?巨野是怎么做到的?

巨野四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试图通过个人所见,以及当地人的讲述,在那座小城里寻找答案。

画一种“生活”

在巨野,从城区到乡村,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的路人中,很可能就有一位民间“画师”。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当地的见闻,这一形容并非过度夸大。

从公园出来的花甲老人,骑车接送孩子的家庭主妇,乃至于刚放暑假的初中生……只要有时间,他们就安静地坐在一张平整的桌子前,把一张宣纸铺好,取笔、蘸墨,一手同时持两支笔,一浓一淡,笔尖飞舞、勾勒涂抹间,一朵牡丹花便在白纸上绽放开来。

在巨野县书画院,记者先后走进几间大厅,那里就像是当地民间画者的“画室”,每间屋子里基本都有十几位伏案画画的人。经交谈,画者多是附近的居民,晨练后,或者送完孩子,就来这里画画。他们中以家庭主妇为主,有上班族,也有退休职工。他们所画的,正是色彩各异的工笔牡丹画。

“我画起画来,没法说一天几个小时。一有空就画,画得高兴了觉都不想睡了。”48岁的刘玉梅刚学画两月有余,如今已然能够比较熟练地完成一幅画作。她从小喜画,却鲜有机会系统学画。人到中年拿起画笔,对她来说,是一种梦想成真。受她影响,她的女儿也走上了绘画之路,“在大学学的是国画专业。”

记者在巨野见到,和刘玉梅一样,画工笔牡丹正成为越来越多巨野人的选择。“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能有一份比较不错的收入。”据透露,当地农民画师的工笔牡丹画作品,从几百、几千到上万元,年收入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一个事实是,更多人通过挥动画笔实现了增收致富。

长时间作画,需要一份静气。对他们来说,这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常态。“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画家”,这样的场景正是许多当地人现实生活的写照。而在交谈中,他们打心底里相信,这张画,“会越画越好。”截至2023年5月,这个群体的人数是1.1万人。眼下,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2003年7月,徐凤秋在董官屯镇刘官屯村创办了鲁西书画院。从最初的十几个学生,到后来的上百个,多年来,仅这一家扎根乡村的私人书画院里,便走出了几千名农民画师。徐凤秋告诉记者,若把10天的短期班与长期班加起来,鲁西书画院“平均每年能培训500人左右”。

像鲁西书画院这样的基层画院,巨野有49家。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对记者说,在县书画院以外,当地共培育有绘画专业镇8个,专业村50个,还拥有书画培训机构160家。“镇镇有画院,村村有画室”,在巨野,这不是一句戏谑之言。

立一个“品牌”

2000年,巨野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时隔12年后,巨野县再度被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为“中国工笔画之乡”。在这两项命名以前,这座县城已经沿着一条艺术道路走过了近30年。

“当年,县文化馆也免费培养了一批画家。每年组织培训两三次,我担任主讲,辅导大家搞创作,去参加省、市展览。”年逾7旬的巨野美术名家黄恩涛说,正是在县文化馆从事的相关工作基础上,让他萌生了推动申报“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念头。

“描绘牡丹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为当年巨野县申报“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推动者,黄恩涛告诉记者,巨野工笔牡丹画“是一批农民身份的人画的画”,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农民画”。这正是他向记者提到的,“巨野的书画群体在全国来说是比较特殊的。”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巨野工笔牡丹画来自中国绘画中的花鸟画的方法和程式,“这一点就决定了它的画的品质是东方趣味的,是具有中国审美精神特质的这样一个方式”,同时它还有另外一面,即它是民间的,是很质朴的,“有原态性、有原发性。”

在巨野,记者清晰地感受到,巨野人并不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他们希望更多人见到巨野工笔牡丹画的独特性。就像,推动巨野工笔牡丹画品牌化,是程军伟心里一直在思考的“大事”。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实现了一个品牌的雏形。”程军伟说,下一步,如何让巨野工笔牡丹画这个品牌提档升级,推动巨野工笔牡丹画的品牌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归根结底,品牌的关键在于人。今天的巨野,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迈进。

在巨野县书画院一角,记者见到一条横幅,上面写着“2023巨野工笔牡丹画公益普及培训班(第三期)”。巨野县书画院副院长侯福常说,开设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书画人才,进一步提升农民画师的创作能力,加快巨野书画产业高质量发展。

请进来,也走出去。近年来,巨野县以每年定期召开的世界牡丹大会·中国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论坛、花开菏泽·翰墨麟州—中国(全国)工笔牡丹画作品展、花开盛世全国百位画家写生等活动为契机,邀请国内工笔画名家前来指导教学,每年培训指导本地画师6000余人。同时,每年选派300余位本地优秀画师到中国工笔画学会、山东工艺美院等高研班进行学习提升,反哺本地书画创作。

溯一枚“彩蛋”

如今,一张工笔牡丹画的“艺术之网”,已经在这座鲁西南小城全面铺展,并持续蔓延开来。各级画院以及数以万计的农民画师,构成了巨野工笔牡丹画品牌的坚实基础。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底,巨野县引导农民成立镇村书画创作室600余家、装裱店300余家、购销网点1000余家。

若追溯巨野工笔牡丹画的艺术滥觞,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到了一个名字,那便是“巨野县美术厂”。据当地人介绍,这个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出口创汇而兴办的美术厂,正是那片滋养了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的土壤之一。

关于美术厂的建立,画家黄恩涛对记者提起了一个名字——刘昌杰,以及当时美术厂的主要产品——彩蛋。记者了解到,彼时,当得知西方一些国家在过圣诞节时喜欢把彩蛋作为装饰后,刘昌杰专门从微山湖购买了鸭蛋,用针管抽出蛋黄、蛋清然后洗净,尝试在鸭蛋壳上作画,制作彩蛋。

后来,刘昌杰作为发起者,成立了美术厂,带动了一批农民参与到彩蛋画的创作中来。据悉,除了彩蛋,美术厂也绘制屏风等产品,工笔牡丹是当时的主要表现题材。随着美术厂的员工不断增多,通过这种刻画牡丹等题材的工艺美术创作,工笔画得以在巨野民间进一步普及。

20世纪90年代,美术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其培养出的众多工笔画从业者,却成为后来发展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的重要力量。其中,便包括后来创办鲁西书画院的徐凤秋,以及作为美术厂建厂时7位“元老”之一的高观凌。

高观凌告诉记者,自己是当年7个人中年龄最小的,“现在也已经70多岁了。”当初,因为订单任务重,为了培养人才,厂里组织了4期绘画培训,主要画工笔牡丹,“每期三个月”,“第一期是65人,后面三期每期人数都在80-90人。”

画工笔牡丹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也需要有人把画带出去。“上世纪80年代,美术厂的姚桂元开始背着画到处售卖。经过他的带动,县里有几十个人开始背着画,跑到全国各大城市的画廊、艺术市场售卖,就逐渐把咱的画推出来了”,高观凌说。

记者采访得知,当年,县文化局培养的美术人才,以及从美术厂走出的美术从业者,共同组成了巨野县美术创作土壤的人才基础。这是一条属于巨野的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之路。

有人说,“传统的便是当代的”。从巨野县的一枚彩蛋继续上溯。始于魏晋时代的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三种表现形式之一,以造型工整、笔触细腻、设色妍丽等著称。至唐朝,花鸟画独立成科,随后在宋朝迎来繁荣时代。宋人周敦颐所说的那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绘画领域也并不违和。

而今,巨野把一张源自传统的工笔牡丹画,画出了新风采。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