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聊城山陕会馆:百年会馆,运河遗风

2023-07-17 09:59: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大运河流淌至今的数百年时光里,在聊城留下了无数印记。延续水城传奇的山陕会馆矗立于此,风姿绰约,诉说着水起处繁华难掩的悠悠过往。本期遇“建”山东——齐鲁古建寻访之旅走进位于运河古都聊城的山陕会馆。

远看琼楼玉宇,近看雕梁画栋。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山陕会馆与悠悠运河相伴,见证和守护着江北水城的人文印记。

在聊城市区,山陕会馆矗立在运河西岸

商业繁荣的缩影与见证

运河悠悠,流淌过程中浸润并孕育了沿岸的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就是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城市。“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船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来往商贾聚集于此,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会馆。在聊城市区,山陕会馆矗立在运河西岸。远看琼楼玉宇,近看雕梁画栋。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山陕会馆诉说着当年这里的辉煌。

“山陕会馆位于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山西、陕西两省客商集资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聊城市博物馆、山陕会馆馆长袁保明介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至嘉庆十四年方具现在之规模。“整个工程历时六十六年,保留至今的建筑有山门、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帝殿、火神殿、财神殿、春秋阁、望楼、游廊等亭台楼阁160余间。”

关于会馆的建立还得从运河改道说起。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为方便江浙直通北京,就将原来绕道洛阳的运河取直。由此,聊城随着通航的新运河,迎来了此后的数百年风光。彼时的京杭大运河上船来人往,商贾云集。明清五百年,晋商、徽商、十三行商……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一段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那时的商人们以祖籍和商号为标志,纷纷建起了会馆。一方面同乡聚首以缓思乡之苦,另一方面会馆具有商会处理生意结盟及经济纠纷的实际作用。山陕会馆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大运河商业贸易的发展,聊城作为以转运贸易为主的商业都会,更多地集中了外地商人。他们或是暂居,或是移籍聊城,成为永久性居民。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各省之间,以及各行之间的纷争时常发生,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保护工程部主任、研究馆员雷子军分析道,在此背景下,以山陕会馆为首的八大会馆在当时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工商行会的管理作用。“通过参与建立行业的规章制度,调节税收和价格体系、控制贸易和解决纠纷,聊城山陕会馆对于建立有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促进聊城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会馆的建立对于城市社会发展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典型的运河贸易城市,运河贸易几乎支配了聊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运河贸易的流动性强,使得封建政府的管理困难重重。而会馆这一自发性的社会组织恰好可以对流寓人员实行有效的管理。”雷子军介绍,此外,为了更好地谋求经济利益,会馆的建设者多把建立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也正好迎合了政府对社会稳定的愿望。因此,作为移民社会组织的会馆就担负了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职能,并在其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山陕会馆集房屋构造、木雕、砖雕、石雕、书法、建筑彩绘之精华为一体

精雕细刻间承载历史

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富丽堂皇、连接得体,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山陕会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史、经济史、古建筑史以及运河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从建筑自身特色而言,山陕会馆集房屋构造、木雕、砖雕、石雕、书法、建筑彩绘之精华为一体,是清代乾隆到嘉庆时期中国会馆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这其中,作为山陕会馆主体建筑的戏楼颇具代表性。戏楼位于会馆的东部,坐东朝西,为二重檐两层台楼。值得关注的是,一般的古代建筑,顶部多为四个挑角,山陕会馆戏楼的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角,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三个挑角,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看上去如凤凰展翅,似俊鸟争飞,犬牙交错,争奇斗胜,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气势。

除却挑角的独特形态,戏楼之上的雕刻也尽显建筑繁复与精妙。“戏楼的正面为三间台口,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台中间为一东西的甬道,上有两寸厚的木板平铺。正面檐下的五块额枋,均为木质透雕。中间雕刻的是‘福寿禄’三星,两侧分别雕刻的是飞龙、花卉和人物等。”袁保明介绍。

有趣的是,戏楼四根石刻檐柱上均刻有楹联,且各有寓意。“内侧楹联是: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意思是吹奏着和谐的音乐,人生最赏心的是高中状元之时和洞房花烛之夜;人有始有终的扮演剧目,人生最快意的事情是骑着骏马在平坦的大道上迅跑,坐着挂着高帆的船顺风在河中劲游。外侧檐柱上的楹联为: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既奇观。其意思是说,在这精雕细刻、绚丽多彩的戏台上演奏着无害社会风气的美妙乐章。”袁保明分析。

此外,戏台后部夹金柱以落地木槅区分前后,两端有门以通后台。木槅上方正中悬“云霞绚彩”木匾一方,有楹联一副: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昇平。一曲曲喜悦欢快、庆贺安居乐业景象的乐章响入云霄,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也停下来倾听;四面八方的人们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颂扬着太平盛世。

戏楼之上曾见证的繁华过往不仅烙印在精细巧妙的雕刻中,亦见于夹楼中的详细记载。袁保明说,“戏楼两侧为南、北夹楼,即与戏楼连为一体。至今在夹楼的墙壁上还详细记载着从清·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八年前后120多年中所演出的120多种剧目。这些剧目对于研究我国的戏剧史、经济史、社会史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

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可以说是清代建筑“纤细繁密”的典范。袁保明分析,“它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方建筑的秀雅风格。馆内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精湛绝伦,鬼斧神工,集民俗、民艺于一体。这三种雕刻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匾额、门罩等多个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刀法娴熟。”

具体来看,山陕会馆的砖雕建筑主要集中在照壁的上方墙体。照壁是中国建筑所独有的形式。会馆的照壁为两块,各镶有高2.08米、宽1.15米的大幅线雕石版画。“照壁上方各装饰有细腻的砖雕垂花壁罩,雕刻图案为古代的吉兽——麒麟以及凤凰戏牡丹的吉祥图案。砖雕的选材要求极严,要用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砖,其材质细致,硬度较高,色泽一致,砂眼少,敲击没有劈裂之声。会馆的砖都是经过多次精选,才能用作雕凿高难度的作品。”袁保明说。

戏楼是山陕会馆主体建筑

会馆内的木雕题材则多种多样且内涵丰富。“每座建筑物的木构件上,特别是大殿和厢房檐下的雀替、额枋、挡板、垂柱等处,遍布木雕装饰。”袁保明举例介绍,关公殿前四根檐柱的上方分别镶有三块木质透雕额枋,堪称会馆木雕之精品。“左边刻有‘天台山’‘烂柯山’等神话故事;中间雕刻以南极仙翁和八仙为主题,间以瑞兽、吉祥花果。右边透雕表现内容为亲情和孝悌,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七个故事。会馆的木雕,布局精巧,繁而不乱,构图紧凑,疏密相间。其题材、技艺不乏典范之作,包含的史学、美学、文学、民俗学价值也十分宝贵。”

此外,会馆的石雕装饰大多用于柱础、栏杆和墙基等处。院中一对石狮,为石雕之上品。石狮各高3.25米,分狮身、须弥座、基座三部分,左为雄狮,右为雌狮。须弥座部分雕饰铃、螺、印、剑等八宝以及荷花鸬鹚、喜鹊登梅等图案。狮身雕镂精细,齿、爪、缨、铃惟妙惟肖。

“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外立于象,内凝于神”,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给人以深厚、朴实的感觉,将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寄托于仙人瑞兽等吉祥物上,造就了精雕细刻的建筑精品。

“关帝庙”背后的文化记忆

除了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为代表的精美建筑,山陕会馆内栩栩如生的关羽雕像和“义气千秋”的匾额,也十分引人注目。“山陕会馆俗名关帝庙,它所供奉的神明就是关羽。会馆主体建筑有南、中、北三大殿,南边为火神、文昌神殿,北边为财神、水神殿,中间为关公大殿。”袁保明介绍。

关公殿分献殿和神殿,神殿塑有三尊神像,中间端坐着的是关羽,捧印挂剑的为关平,执青龙偃月刀的是周仓。袁保明分析,“千百年来,人们供奉关公,则是敬崇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通的精神。信仰关公已成为一种文化。因而也逐步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格局。”

细说起来,山陕会馆主殿供奉关羽也有一番讲究。关羽为山西人,被封为武财神。山陕商人对他情有独钟也自有一番道理。此外,关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和“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佳话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商人们自然希望同乡兄弟能讲究义气互帮互助,员工们能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再加上关羽还是战神,出门行商多有强盗拦路,供奉关羽也是渴望能够平安顺遂。

不过,山陕会馆里的戏台上,历来没有歌颂关公的戏码。究其缘由,据说是会馆落成之时准备开台唱戏,就在庆祝的前一晚,关羽托梦给商会的头人说:“我虽然功名在身,但一生之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将我的塑像摆放于此即可,但是不许唱戏颂扬我!”第二天,商会的头人将此事告知大家,并遵从了关公的嘱咐,多年来这个规矩代代相传。

守护城市印记的文化遗产

与悠悠运河相伴,山陕会馆自清代乾隆八年始建以来,随运河漕运的畅通和商业繁荣而兴盛,后因漕运废止而冷落并在战争时期遭到破坏。1977年,山陕会馆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建筑自此得到大修。该次维修自1977年起,至1986年结束,历时9年。维修中,加固了梁架、墙壁,更换了屋顶瓦面,重做了油漆彩绘。1988年,聊城山陕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会馆先后于1994年9月至1998年8月、2015年至2016年进行维修,在恢复原貌的同时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建筑风采。

在雷子军看来,山陕会馆见证了明清聊城历史的发展,会馆的产生、发展、衰败与明清时期聊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会馆的变迁就是聊城明清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聊城山陕会馆见证了历史上大运河式贸易行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时期聊城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聊城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而作为清代商业文明和山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山陕会馆整个古代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现存大殿、钟楼、鼓楼等清代建筑10余间,是聊城市现存规模宏伟、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也是研究行业会馆建筑和山陕、齐鲁商贸的实物资料。

悠悠运河,山陕会馆,动静相宜,相依相伴。作为流动的文化与凝固的历史,它们共同写就了水城传奇,也将焕发风采,迎接江北水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