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楼阁承载了古代文人与士大夫的情怀,常见于诗词名篇中,是诗人们把酒临风、登楼抒情的见证。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光岳楼,自古就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的美誉,登楼便可瞻城湖景色,在六百多年的传承中实现了水与城的浑然一体。本期遇“建”山东——齐鲁古建寻访之旅走进“江北第一名楼”光岳楼,于运河古阁中领略古韵风华。
雄踞中心的地标建筑
在聊城市古城区中心,有一座四重檐歇山十字脊顶过街式楼阁建筑,名光岳楼。地处有史以来的鲁西重镇,光岳楼的兴建亦与军事需要相关。“春秋时此地有聊摄方国,聊城因此得名;以后各个朝代聊城均处于较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兵家必争之地。”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保护工程部主任、研究馆员雷子军介绍,明初,“元人北归,屡谋兴复”,北方形势紧张,明政权在北平驻有大量军队,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驻军所需的大量军备物资由运河运来,东昌府的地位因此十分重要。明洪武元年明军克大都后,在此地设北平都司,改为东昌府。
洪武二年(1369年),平山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开始将聊之土城改筑成砖城,修城完毕。洪武七年(1374年),陈镛又以修城所余之木料修建了光岳楼,后因地处东昌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其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直到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与时任东昌知府金天锡共登此楼叹其无名,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命之曰‘光岳楼’。”雷子军说。
关于这段兴建历史,亦在文献中得以考证。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东昌府志》中记载了陈镛建造光岳楼的事情。2003年编史籍的《聊城百科全书》“文物”记载为:“洪武五年(1372)……由陈镛主持将原土城改建为砖城……又以修城所余砖石木料于城中央建楼一座”……
从外观来看,光岳楼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构成,墩台为砖石土砌成的正四棱台,主楼筑于墩台之上,为木构。“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4.43米。600多年来,光岳楼一直作为最高大的建筑物,雄踞于古城中心,成为聊城的地标性建筑。”聊城市光岳楼管理服务中心李琛介绍道。
巧夺天工的珍贵例证
自建造以来,光岳楼虽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但主体结构从未更动,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也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之一。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感慨于光岳楼建筑艺术的高超,曾题写“巧夺天工”四字加以称赞。
值得一提的是,光岳楼主楼全为木结构,整座主楼用32根金柱,内槽12根,外槽20根排列,从一楼一直通向三楼,到柱头用梁和枋把所有的柱子连在一起,并用榫卯扣合在一起,构成了木质框架结构。
“这种柱列分布和宋代的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非常相似,并且有了大胆创新,即省略了中间的四大金刚柱。”李琛介绍,这四大金刚柱原本是重要的承重构件,省去之后,整座楼所有的力量都由内外槽的三十二根柱子来承担,堪称是古代建筑力学的一大进步。
除了木质框架结构的柱列分布,光岳楼内所采用的其他建筑手法亦十分精妙。“在室内抬头向上看,可以看到光岳楼三楼和四楼中间既不设柱,也不设地板,称为‘空井’。墩台、空井这些建筑形式,都是宋朝常用的建筑手法,所以光岳楼在建筑学上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明代,还可以上溯到宋代。”李琛分析。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行至三楼,可见四个内角的柱子已是“悬柱”状态。李琛介绍,“这些柱子起于三楼,止于三楼,上方与梁枋扣合在一起,侧面与斗拱后尾穿插,拉扯着木质框架结构,起到了平衡和稳固楼身的作用,增强了建筑的抗风和抗震能力。悬柱的使用,说明古人对结构力学的研究有相当高的水平。”
此外,在光岳楼顶楼的房顶正中,还设有藻井。“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其特点是以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所以在建筑物的顶部一般都设有藻井,寓意以水克火,防止‘走水’。这充分体现出古人具有很强的防火意识。”李琛介绍,藻井里边是一些以水中物为内容的装饰画和雕刻,中间是莲实,周围是荷花,还有荷叶。这些装饰物都雕刻精细,绚丽多彩。既有装饰作用,又符合中国古代五行生克之理。
光岳楼四楼的四面开有对窗,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城格局。“聊城的古城布局方正,四边长均为一公里,面积是一平方公里,街道布局与古都西安相似。城区以光岳楼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四口,四门,四桥,四关。城墙和四条大街组成‘田’字,四条大街与其他支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方格网状骨架,所有街道都是正方向。”李琛表示,当年站在制高点——光岳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的防御体系:最外一道防线是护城堤,然后是宽阔的护城河,护城河之内是古城墙,城墙上建有瓮城、扭头门、马面、敌楼等坚固设施,易守难攻。因而,聊城历来被喻为“能陷不失的凤凰城”,当之无愧地成为平原地区军事性防御城池的典范。
光岳楼建成后,以其雄伟高大,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成为东昌府的标志性建筑。为保护好这座全木结构建筑,当地人民对其屡屡营葺,据光岳楼上现存碑刻及《东昌府志》《聊城县志》的有关记载,明、清、民国时期,对光岳楼进行过11次维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光岳楼的保护十分重视。从1956年到1993年10月对其进行了七次维修。
尽管多年来屡经修葺,但光岳楼仍基本保持了创建时的原貌。“在形式上,砖台、覆盆式柱础、重檐十字脊、内置空井、暗层沿袭宋元阁楼遗制;柱的侧脚升起、楼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栱疏朗配置,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都是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雷子军分析,光岳楼与其他明初建筑(如山西大同城楼、钟楼;西安钟、鼓楼)相比,结构做法上有多处相似之处。从而使光岳楼成为建筑史上由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珍贵例证,亦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登楼抒怀的历史见证
凭借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光岳楼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康熙四次登楼,题写“神光钟暎”匾。乾隆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作诗13首,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光岳楼的流长文脉可见一斑,其人文印记也深深镌刻在雕梁画栋的楼阁之中。
光岳楼内珍藏有一块乾隆御制诗章碑,仅在这通诗碑上就镌刻有乾隆诗作五首,碑面两首,碑阴两首,碑侧一首。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乾隆行宫就设在光岳楼的二楼。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当年题诗和休息的地方。他的随行画师描绘的《南巡盛典图·东昌段》,则再现了东昌府及周围的大致面貌。
在乾隆行宫的门前,有一副红色的楹联。楹联是1974年由丰子恺先生题写的。上联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下联是:“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李琛分析,“上联的第一个字是‘光’字,下联的第一个字是‘岳’字,把‘光岳楼’的楼名以藏头的形式巧妙地隐寓其中,而且上下四个字连起来是‘光岳极昌’。整副楹联充满了对大国工匠智慧的赞叹,以及对强国复兴、文物事业发展昌盛的振奋力量。”
“光岳楼内部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雷子军介绍。此外,敞轩内檐下悬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共登青云梯》匾额,此匾、此情、此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用,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多年来,光岳楼一直是地方名胜,正因如此,其附属文物也十分丰富。在东门上方有一块匾,从内容到书法都气势非凡,题有文字“泰岱东来作翠屏”,说的是东方的巍巍泰山,也不过是光岳楼翠绿的屏障而已。作者施闰章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光岳楼的气势雄伟。
光岳楼一楼南门外,有三通立碑,东边两通分别为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的《重修东昌楼记》和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的《重修光岳楼记》。由两次维修碑记,可以看出光岳楼的名称变化。“在之前的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建成之初这座楼的名称,明成化二十二年,在维修碑记中,提到了东昌楼,想来是用地名来命名的。”李琛介绍,到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吏部司考功员外郎西平李赞,将其命名为光岳楼。
正如李赞的题光岳楼诗并序中写道:“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百年运河古阁,守护水城文脉
因水而灵动,赋城以底蕴。运河悠悠,流淌过程中浸润并孕育了沿岸的城市。位于江北水城的光岳楼因运河而生,伴运河而兴,实现了水与城的浑然一体。
“光岳楼集房屋构造、木雕、砖雕、碑刻、书法、建筑彩绘之精华为一体。康熙、乾隆皇帝和众多名人墨客多次登临,留有多块御匾、御碑和词赋诗篇,使它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大观楼并称为‘中国十大名楼’,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雷子军说。
为了更好地对光岳楼进行保护和利用,1984年—1998年,在此成立聊城市文物管理所;1998年在此成立聊城光岳楼管理处;1977年12月,光岳楼入选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光岳楼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城人文,光耀千秋。而今,登高望远,站在光岳楼上,聊城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东昌湖外是高楼林立的新城,湖内是方正的古城,运河从古城区的东边穿流而过,“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河一体”,作为运河古阁的光岳楼承载悠悠历史伫立于此,延续着运河千年神韵,与这座城一起走进生机焕发的未来。
【延伸】
光岳楼建造者陈镛
陈镛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卒后,其后人将其葬于现在的冠县辛集镇洼陈村,墓冢在其父亲陈德墓冢东侧,其后代去世后葬在其东侧,三座墓冢保存至今。因陈镛墓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初墓葬之一,其主持建造的光岳楼在我国建筑史、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2013年10月,陈镛墓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