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文化地理周刊】商周古国今安在?牟国:小国文明星散齐鲁

2023-07-24 10:53: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千年之后,商周古国今安在?济南市钢城区,地处鲁中腹地,西、北两面地接莱芜区,东邻沂源县,南邻新泰市。那里曾诞生有一个古国,唤作牟国。自城区往东北17公里车程处,即抵辛庄街道赵家泉村。大汶河干流牟汶河水自东向西,沿村北、西两面拐了一个弯,就像一道天然护城河。“牟汶”之名,已显露出其与古牟国的联系。

牟国始建于商代,至周代再次分封,后为鲁国的附庸国。赵家泉村北,牟国故城遗址犹在。高出周边地面数米的城墙遗址间,灰白色的城墙土深处,埋藏着一个千年古国的悠久记忆。采访当天,年过六旬的孟广水是一位重要的“向导”。他是辛庄街道的一名退休干部,整理牟国历史文化这件事,他已做了多年。而揭开牟国千年历史的面纱,还得先从赵家泉村说起。

牟氏之国

一条笔直的乡间柏油路,自东往西延伸向赵家泉村村口。一个十字路口旁,三块石碑并立。南侧一块涂为墨色的石碑,碑上“赵家泉”三个红色大字竖写,苍劲醒目。碑后有一段文字,刻于1990年7月。据碑文,眼前这个1200余人的村子,与一座千年古国以及一汪泉水颇有渊源。

“村北有牟城遗址,系春秋时期牟子国故城。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明朝称牟城庄。因村旁有泉名赵家泉,后以泉名村。”在这块石碑北侧,还并列立有三块石碑,依次是“赵家泉村修路捐款纪念碑”与两块“牟国故城遗址”文保碑。1992年6月,牟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中提到的“牟城遗址”,就在沿石碑所邻南北向的村路,往北不远处。遗址“坐北朝南”,大致呈方形,东、西、北侧有一片杨树林,南临马路,不远处即是大片农田。近年来,当地对遗址区域进行了相应的保护,如绕城墙遗址外围设置了绿色护网。同时,城墙内的区域经过修整,呈对称设计植有各类草木。遗址外沿修有一圈矮墙,中心位置辟有一条红花砖铺的路,路的北端立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牟国故城遗址”。

碑后几句文字,概括了这座古国的兴衰变迁。“牟国故城遗址南北长620米,宽520米。原城墙高12米,底宽15米,顶宽4米。有东、南、北三个城门。原为牟氏部落住址,故为牟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牟县。北齐文宣帝二年(公元551年)归博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并入嬴县。”

“牟”,是一个多音字,读音有“mù”“móu”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牟,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在古代,“牟”又指大麦。《诗经·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之语,这里的“牟”便指大麦,细分而言,“来”指小麦,“牟”指大麦。

《汉书·地理志》中曾提到,“泰山郡牟县,故牟国也。”另据《世本》《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史书记载,“牟”为“祝融之后”,西周时获封子爵,称牟子国,国人以牟为氏。只是牟国虽国史悠久,但作为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国小力弱”的牟国后来不得不成为鲁国的附庸。

《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那一年,作为鲁国附庸国的牟国,曾与邾国、葛国的使者先后或一同朝见鲁桓公。而在“牟人”朝见鲁桓公42年后,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夏天,“公孙兹如牟,娶焉。”公孙兹是鲁桓公的孙子,鲁僖公时期,他曾执掌国政,还曾率兵与多国联军一起攻打陈国。“如”,到也。那年夏天,公孙兹前往牟国,据说娶了一位牟国公主。由此可知,鲁国与牟国一度结为“秦晋之好”。

记者留意到,在临沂市沂水县一带,还有一古国名为根牟国。地理位置上距牟国不远,据说与牟国本是同族。据记载,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齐国攻打莱国。在齐国积极对外扩张的时候,鲁国也在不断蚕食周边小国增强国力。就在那年秋天,鲁国“取根牟”,根牟国灭亡。杜预注曰:“根牟,东夷国也,今琅邪阳都县东有牟乡。”

国度东移

莱芜古称嬴牟,今又称“嬴牟大地”。关于牟国故城,清代莱芜人张梅亭在《莱芜县志》中写,“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桓十五年,牟人来朝,此其故都也……今县东二十里有牟城围子,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是为古牟子城无疑。”

千年之后,一个古国的余响,仅存脚下的数丈夯土。当地人说,20世纪20年代,牟国故城遗址城墙保存尚比较完整。自20世纪50年代始,当地农民开垦农田与取土,城墙高度不再。如今,除了北城墙轮廓相对比较完好,其余三面城墙均很大程度被毁损,而地势仍明显高于旁边地面,成为一个台地。

北城墙现存长度目测约四五十米,城墙南侧高出地面约一两米,北侧高出地面约三四米。北城墙顶部已被当地农人开垦得比较平整,几排花椒树茁壮生长。烈日暴晒下,偶有一阵风拂过,空气中散发着股股花椒香。在当地人的提醒下,记者方才注意到,脚下的城墙土与旁边地上的泥土颜色并不相同:城墙土颜色偏灰白,旁边的泥土则为黄褐色。据介绍,原城墙是经特殊配比处理的“三合土”夯筑而成的。

“每年来参观探访的人很多。”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孟广水对记者说,城墙土的盐分含量比较高,“是咸的”。站在城墙上,他向记者讲起了当地一个民间典故。相传,筑造城墙的土取自淄川,是古人以接力的方式,用许多箩筐一担担传来的。他还说,过去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附近民众在家中炒制豆子,“直接用城墙土炒。”逢着雨天,城墙上“有时还会长出青苔。”

当年,地处齐、鲁两国边界的牟国,仿若水中浮萍,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度日。齐国与鲁国的“长勺之战”,齐国与吴国的“艾陵之战”,两场大规模战争先后曾在牟国燃起战火。后来,牟地实际为齐国控制。至战国后期,楚考烈王挥师北上,在“楚灭鲁之战”中获胜,鲁国灭亡。据南宋罗泌撰《路史》记载,牟地亦为楚军攻占。不过,牟国虽在此役遭灭国,但并未自此消失于历史。

著名学者王献唐在《山东古国考》中提到,“牟本在今莱芜,齐迁之于福山,遂名东牟。”也有观点提到,当初在齐国的主导下,牟国东迁至牟平。唐朝杜佑撰《通典》时写,“登州,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彼时的登州,即包括今牟平、文登、蓬莱、黄县等地。

记者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见到当地“历史文化”的一段介绍是这样写的:“烟台开发区在夏商周时为莱夷之地,春秋时为牟子国迁徙地,战国时为齐康公食邑”,“公元前567年,齐国东征灭莱国之后,东迁牟子国至现古现街道三十里堡村南。牟子国遗址南高北低,东西长450米,南北宽423米,面积近20万平方米,形状为方形。墙基高处约20米,墙中夹杂有战国、汉代陶片。城内北部有冶铸遗址。”

孟广水告诉记者,在牟国故城遗址东南约9公里车程处,有山名为王子山,他生活的村子就在山脚下。“牟国历史上有72个牟王,其中有7个葬在了王子山上。山上有墓葬遗址,因年代久远,后遭到盗掘。现只能看到几片碎瓦。”

梳理可知,牟国一度从今天的钢城向东迁徙,且不止一次东迁。如今,在潍坊安丘、寿光,以及烟台牟平、福山等地,尚有不少以“牟”为名的地名。有观点指出,这正是牟国一路东迁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过,牟国最终没有逃脱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小国的命运,据记载,东迁的牟国后为齐国吞并。

“古物天工”

站在牟国故城遗址北城墙上北望,杨树林茂密的枝叶之间,牟汶河宽大的水面近在眼前。当地人说,因地势东高西低,当地河水为自东往西流。牟汶河古称牟汶水,是黄河支流大汶河的正源,这条河流的名字也与牟国有关。一说牟汶河发源于钢城区,河水自东往西流经莱芜城区,后与柴汶河在泰安市大汶口镇合流一处,即为大汶河,古称汶水。大汶河水继续西流,入东平县,下游称大清河,又名北沙河,河水最终汇入东平湖。

孟广水说,在牟国故城遗址以北约2公里处,有山名为鹏山。相传,古代有大鹏鸟飞来此处,山坡裂开缝隙,有甘甜的泉水涌出。“从神话传说而言,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后来,这座山就以大鹏鸟命名,这汪泉水也被称作鹏山泉,成为当地名泉之一,泉水流淌至今。”

北依高山大河,牟国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了属于它的繁荣。据考古勘探结果,牟国故城遗址南门前后的门楣上,见有带“福寿”“康宁”等文字的砖匾。城址中部的一片区域为官坊,西南部为宫殿。北部为内城,是贵族活动居住区域。城址的东、南墙外侧发现有城壕,宽约5米,深约3米。

2002年7月,有赵家泉村村民在村西耕作时,意外挖掘出来一块石碑。碑高154厘米,宽72厘米。采访当天,记者在牟国故城遗址西南角偶遇了这块石碑。石碑绝大部分碑铭已风化模糊,但碑头可辨认出“重修牟城寨碑记”几个大字,以及落款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记者得知,自隋朝废牟县,当地人便将牟故城称为牟城寨、牟城围子。

在孟广水的帮助下,记者得以比较清晰地了解“重修牟城寨碑记”碑文内容,其记录了参与重修牟城寨的经过、参与人员与捐资明细等:“余庄南有牟城一座……因旧址也,迄今又倾圯矣……于十九日兴工重修,越数月乃功成告竣……愚等欲勒诸贞珉,以志颠末,乞将工夫若干,费钱若干,并前所买官房地基、顺墙地基若干,一一注清。非惟令今人知,亦将使后人明也。”

早年间,赵家泉村民在牟国故城遗址用土时,曾偶然挖出了一些石器、陶器、铜器以及蚌、骨器。据介绍,石器包括斧、凿、铲等,多为磨制之器,比较原始粗糙;陶器以陶豆、陶鬲、陶罐等器型居多,也有陶砖瓦、陶鼎等残片,颜色多为红、灰色,器表装饰有弦纹、布纹等花纹,分为夹沙与泥质两种;铜器主要有鼎、戈、剑等,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现存一件铜鼎,“腹饰云雷纹,已碎”。

【聚焦】

“文明之光”

2018年,田茂泉发起创办《牟国文学》微刊。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取这个刊名,也是因为古代牟国的区域不仅限于钢城。《牟国文学》发布的作品,既有挖掘牟国文化,根植于钢城本地历史文化的内容,也包括钢城以外的文化土壤的创作。

牟国故城所在区域,临近大河而又有大片平原,利于耕作生活。正如其国名的“牟”字,来源于牛的叫声,甲骨文的“牟”字,亦形似牛头。牛,从农耕社会到封建时代,向来备受重视,私自宰杀耕牛者会被治罪,是古代一条明令。记者得知,牟人的第一个贡献,便是驯养耕牛。

研究表明,牟国还是最早种植大麦的地方之一。如前所述,“牟”在古代即指大麦。学者柳明瑞认为,“牟族、牟国最大的贡献是最早选育成功大麦品种……不知经过几多岁月,他们终于选育出了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大麦品种——‘麰’(móu),并传到附近部族。”

在古代,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经济物资。牟族东迁至胶东半岛后,曾成功改进了海盐生产技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燕生东在《山东地区早期盐业的文献学叙述》中指出,“胶东早期盐业高速发展起自战国中后期,这个时期正是牟子国东迁时期,之后一发而不可收,逐渐取代卤井盐,成为山东地区制盐中心。”

作为古代东夷部族之一,牟族也被认为是最早发明使用箭矢的氏族。《世本》记载,“挥作弓,夷牟作矢。”《说文解字》中亦写,“古者夷牟初作矢。”据载,发明制作弓的辉,以及发明了矢的夷牟(一称牟夷)都是黄帝的臣子。查阅资料可知,西距牟国故城遗址约8公里车程的汶阳遗址,是一处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古遗址,曾出土了一批石箭镞。在牟国故城遗址附近,也陆续发现有一些铜、铁箭镞。研究认为,这些箭镞正是牟人创造。

牟国所在的钢城、莱芜一带,自古以来便是冶铁重镇。那里铁矿资源丰富,冶铁技术发达,是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城”。“钢城区是全国唯一以‘钢铁’命名的城区。”有研究提到,在钢城区考古发现有多处冶炼遗址,“说明境内的采矿和冶炼及铸造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即较为发达。”据前述张梅亭在《莱芜县志》中提到的“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一事,以及目前所见出土的铜器,可窥见周朝时牟国的冶炼铸造业之盛况。

采访当天,驱车前往赵家泉村途中,在村子以东路过一片空地。孟广水说,当地计划围绕牟国历史文化在这里打造一座博物馆。“建好以后,用来展示牟国历史文物,也通过‘文化搭台’,促进本地文化旅游。”近年来,不断有牟氏族人前来寻根问祖。孟广水介绍,2021年6月,当地成立了钢城区牟文化研究会,旨在推动牟国历史与牟氏文化研究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