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华
餐饮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业。唐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坊市制的破除等,长安、洛阳、开封、临安等大城市的餐饮服务业更是遍布街头巷尾,充盈市场。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日渐频繁。
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临清,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临清运河过船闸滞留的商人以及士兵、工匠,常留住于此,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餐饮服务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造成临清餐饮服务业空前繁荣,当时,沿着运河,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材料,以及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结合本地人口的条目。
大量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餐饮服务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生活也不相同,对于大家庭、豪门望族来说,饮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生活享受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临清,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冷能折胶,却不能折城中的人;势能富锦,却不能富井本子。”追求思想解放和物质享受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特别是在社会上层如政府官员和大盐商,他们的饮食生活极端奢侈,由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种种有利条件都促使饮食品类丰盛、做工精细、色香味形器俱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官吏和商家大户的饮食观念,他们的饮食不但讲究色泽明亮、口味独到、齿间留香、造型精致、食器美观、命名典雅,并且还要配有高雅、优美的音乐,可谓钟鸣鼎食。而一般的工商业者家庭自然无法与官府富商相比,其饮食也相对简单,但仍然可以满足其生活享受的需求,出入酒楼饭馆以为寻常。
小商小贩的日常饮食则更为普通,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大鱼大肉几乎难得一见,更多的是寻常主食、素菜、点心茶果等。临清特色小吃和风味食品也就应运而生,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很高,如同临清贡砖享誉古今。
沿运河而聚的钞关、水司、河道官吏聚居,外省的富商纷至沓来,极大地推动了临清饮食文化业的发展。特别是餐饮业,既有南北风味的名菜名点,也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既坚持了齐鲁文化的持重与豁达,又包容了江南文化的灵活与务实,充分体现了运河文化交融和包容的特点。
临清处于中原腹地,凭借优质面粉,而兴盛面食。窦家蒸包,外可看馅;王氏烧麦,开花若卷。焖饼柔软,精肉下凡。更有龙山锅贴,背面如玉洁白,正面若金黄燔。
“三山客至,一层楼上酒醇;五岳宾莅,四海聚里茶鲜。天高高乎日丽,日骄骄乎云淡,香飘飘兮诱人,色艳艳兮目炫。品其味于举箸,思其美于忘返。”临清美食人间的烟火气,汇集成了临清特色小吃,“古楼托板豆腐,玉白颤颤;金郝庄鬼子鸡,诲人不倦。晨喝羊汤,玉液雪白凝脂;晚用狮团,金裹琉璃其间。犹有徐家豆沫,店店蒸碗,德魁肉饼,洪家汆丸,烧饼加肉,煎包流汗。”
临清美食丰富,且历史悠久。石槽炖鸡,酱烧香甜;大饼卷肉,食者频繁;什锦面条,小菜俱全;油炸馓子,脆酥易断。至于进京腐乳,历史悠远;粉蒸扣肉,肉米相间。炙烤鱿鱼,碧玉串串。况乎三点水席,诚为家常便饭;满汉全席,直教玉帝汗颜。临清汤,花样繁多,竟坐享一天天;鸡鸭鱼,尽为纯鲜,更安得一年年。炖、煨、煲、煮,炝、炒、熘、煎,店店接踵爆满,楼楼车马如川。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其饮食生活的变化与否也与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密不可分。临清由于受到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带动,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促使临清饮食生活出现了新的风貌。
从精神层面而言,临清的饮食生活更是在思想观念、习惯,烹饪技艺,菜肴口味等方面受到了周边区域的影响。临清饮食业繁荣发展,并与戏曲、民间杂技等娱乐业紧密结合,大小餐馆茶肆都能看到唱戏说书的场景,一幅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景象。
在饮食风俗习惯方面,临清受到江南地区社会风气的影响最大,普遍趋向奢华侈靡、及时行乐,无论富商还是贫民,都纷纷崇尚南食,讲究宴饮的排场和菜肴种类等等,以此来显示富贵。另外,由于南来北往的客商以及定居在此的外来人口的需求,临清饮食口味趋向多元化,不但南北皆宜,而且还融汇了清真饮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化内涵呈现出斑斓多姿、丰富多彩的特征。
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运河不仅孕育了临清,更是南北饮食文化交汇的重要渠道。不论你来自南方还是北方,临清美食的味道里也许都藏着你故乡的剪影。夏天的运河街道是“千亩荷塘香两岸”,秋日里的运河则充满了热腾腾的烟火气。运河潺潺流水承载着运河街道日新月异的变化,千年积淀了记忆中念念不忘的味道,一道道美食都蕴含着运河的文化和运河人的故事。
一碗热乎乎鲜美的羊汤,尝到运河沉淀历史厚重的味道。羊肉性温,能御风寒。《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丹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从汉字构造看,“示羊”为“祥”“羊大”为“美”“鱼羊”为“鲜”,“食(介)羊”为“养”等,无一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临清人的智慧,造就了源远流长的运河美食文化。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在齐鲁大地上蜿蜒奔流了500多年,将临清与南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靠它提供的交通之便,带动了临清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个时期,临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并有多种手工业的工商业城镇,亦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在运河两岸繁荣兴旺的集散地,便随之产生了接待商旅客人的市肆旅店和酒楼饭庄。这样,就为运河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可以说,运河漕运的兴旺,带动了临清饮食的兴起与发达。
临清好似嵌在运河上的一颗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由于运河的贯通,漕运繁荣,当时的临清商贾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肩摩毂击,确实是当时状况的真实描摹。
繁荣的商业经济对临清的民风食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当时的志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盖此地五方走集,四民杂处,商贾辐辏,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陈歌舞。饮食宴乐,极耳目之观……乃民贫而俗尚不易,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骄奢相效,巧伪成风。”时至今天,临清民风食俗中仍处处体现着古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