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烟台蓬莱水城:千年古港 海防重镇

2023-08-14 10:04:4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发自烟台蓬莱

丹崖山上,古老的蓬莱阁闻名遐迩,千百年来吸引着八方游人。丹崖山下,作为古代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军事堡垒要塞,蓬莱水城也曾是“北方第一港”,名重一时。从商港到军港,从登州港到蓬莱水城,走过一段壮阔的历史变迁。“建筑是从大地生长的艺术。”走在这片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厚重土地上,一座座古朴的建筑,以及波光粼粼的小海,目之所及,历史、文化与艺术在这里凝固成城。

1982年,蓬莱水城与蓬莱阁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5年开始,蓬莱市委、市政府投资5亿多元,征用土地376亩,分批搬迁水城居民600余户,本着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恢复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的历史风貌。今天,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通过建筑看见一座古港的变迁,也循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事迹,探寻那段属于水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炮台遗址

“北方第一港”

“蓬莱、方丈、瀛洲”,是先秦神话中位于东海的三座仙山。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等典故,让蓬莱之名为天下所熟知。据载,汉武帝东巡时,曾临海远望蓬莱山,并在彼处筑城,便称蓬莱。至明朝,一段“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又让这座胶东半岛最北端的小城多了一份奇幻色彩。

唐朝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史书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初设登州,文登为治所。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蓬莱成为登州治所。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登州治蓬莱,有蓬莱、黄县、文登、牟平等4县。后来,古登州城形成了“一府三城”的格局,分为府城、水城和沙城。这里的水城,说的便是今天讲的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城依山傍海而建,位于蓬莱阁东南,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丹崖山,再往西是田横山,西南有紫荆山,南有庙山,成为这座古代著名海港的天然屏障。如今,蓬莱水城与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古建筑群,组成了蓬莱阁景区的主要景点。采访当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登上丹崖山,适逢平流雾之景,得以在置身“人间仙境”之余,于云雾缭绕间远望水城全貌,从水门到小海,一片翠色掩映中,水城建筑群尽收眼底。

由于濒临渤海、黄海,又相望朝鲜、日本,让蓬莱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书记载,唐朝中期以后,蓬莱凭借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登州港一跃发展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唐宋时期,其与泉州、明州、扬州并称四大通商口岸。这里既是唐代日本、朝鲜“遣唐使”频至的登陆地,也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蓬莱阁景区文物部副部长刘莉告诉记者,唐代以前,登州港是一片较大的水域,“水面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倍”,后因为海水后退,更多陆地显现出来。今天,我们所称登州港属于狭义上的称呼,“从广义上说,古代登州范围内的海港都叫登州港”,“通过这种人员的往来,物资、文化的交流,带动了这座港口城市的发展。”

今天的蓬莱水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周长2248米,面积达27万平方米。记者看到,蓬莱水城有南北二门,南门名为振扬门,与陆路相连。北门名为水门,是水城与海上的出入通道。水城中的小海,碧波荡漾,是一处水面开阔的港湾,面积7万平方米,是古时停泊船只的港湾。而今,小海退去贸易船只往来的嘈杂与战船往来的喧嚣,满目青山绿水,游人如织。

戚继光纪念馆

海防要塞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蓬莱水城东炮台南面城墙不远处,见到一段明代水城城墙遗址,目测长约四五米,宽、高一米有余。城墙遗址现存部分为夯土所筑,上面长满青草。“我们现在看到的水城,是在‘刀鱼寨’基础上扩建的,保留的是明代风貌。”刘莉对记者说,“宋代中叶以前,这里基本是一个贸易港口。港口功能的变化,是从宋代中叶以后开始的。”地理位置上,蓬莱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离较近。据载,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为了防御北方契丹族从海上来犯,时任登州郡守郭志高修建了一座港口,名为“刀鱼寨”,这便是蓬莱水城的前身。登州港逐渐从商用之港转为军用之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得知,刀鱼寨是在天然港湾的基础上,依托丹崖山的山势,围建起的一座马蹄形的海港。“因为港内停泊外形酷似刀鱼的战船”,故名。彼时,刀鱼寨置有刀鱼巡检,水兵300人,“常年驻扎在庙岛,港里主要停泊战船、操练水军等。”关于刀鱼寨,曾任登州知州的苏轼曾在文章里写:“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蓬莱,如此逐渐成为一座边防要塞。

刘莉对记者说,至元朝,刀鱼寨的基础得到继续保留。元末明初时,倭寇频对山东半岛进行袭扰,“史书记载,沙门岛曾遭到倭寇数以千计的进犯。”为防御倭寇,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明政府修建了码头和土城墙,奠定了今天蓬莱水城的雏形。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总兵李成勋在蓬莱水城夯土城墙外面包砌砖石,同时增筑敌台,水城规模得到进一步完善。

据介绍,水门以外的海中筑有防波堤,水城内筑有平浪台,上建太平楼,同时又有码头、炮台、敌台以及水师营地等军事防御设施。其中,防波堤主要是减轻海浪对港内的冲击,同时可以减少泥沙涌入港内;港内的平浪台则是用小海清淤时挖出的泥沙修筑的,其主要作用也是减弱涌入港内的海浪的冲击力,同时使得泥沙在此沉积,便于清淤,最终保证“即使外面风浪很大,水城内部仍然风平浪静。”

“由于平浪台正对大门,就像水城的‘影壁’,自门外看不到水城内部,也起到一个保护军事机密的作用”,“关键时刻,平浪台上可以架设大炮,作为炮台、敌台的火力支援。”。刘莉告诉记者,“现在水城天桥的关门口,原是从丹崖山向东延伸而来的一段山梁,明朝洪武九年于此处经人工凿通,修建了现在的水门。”

水门建起来后,海水得以引入城中,形成了小海。小海南宽北窄,是水城的中心。后来,人们将城内的画河改道城外,使其成为一条护城河。最终,蓬莱水城形成了“城中有水,城外有护城河,‘城围水、水环城’的格局。因城中有水,故俗称‘水城’,历史上也叫作登州水城。”

英雄足迹

沿蓬莱水城城墙,自北往南行,远眺海岸之余,一座仿古建筑群映入记者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那里便是戚继光纪念馆。蓬莱,正是戚继光故里。2019年6月,蓬莱水城内的戚继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记者得知,戚继光纪念馆是在原备倭都司府的基础上重新布展的。彼时,明朝政府在蓬莱水城内设置总领山东海防的备倭领导机构,蓬莱水城由此得名“备倭城”。

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明成祖朱棣在沿海设立6个备倭都司,“山东是最早建立的一个。”记者在戚继光纪念馆大门一侧见到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这样介绍:“山东备倭都司主管山东地区海防备倭事务,其办公及居住场所位于蓬莱水城。2010年,‘备倭都司府’在原址基础上,按照明代正二品官衙规制修复完工。这是中国首座明代海防军事指挥官衙复原建筑。”

记者见到,戚继光纪念馆大门正对的影壁上,雕刻着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大门进入,抬头可见,正上方一块红色匾额上以雄劲的笔体写着“民族英雄戚继光”七个大字。

这是一座中轴对称的五进仿古建筑,风格古朴庄重,五进院落彼此串联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座建筑群包括“将门世家”“勋垂东南”“望著幽燕”“一代战神”“流芳华夏”五个主题,每个展厅按序而建,系统而鲜明地展示了“矢志报国、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担当、克己修身”的戚继光精神内涵,再现了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镇戍守边关等人生场景。

追溯戚继光的人生轨迹,可窥见他与蓬莱及蓬莱水城的交集。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6岁的戚继光随祖母从山东济宁回到蓬莱。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戚继光赴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升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58岁的戚继光回归蓬莱故里。在他人生最后的两年时光里,他捐修蓬莱阁,教导后代读书,整理案牍等。如今,古老的蓬莱水城成为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在这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名字与事迹,还在时常为世人提起,引人敬仰。

【点击】

古老的帆影

在蓬莱水城西南,蓬莱古船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面朝小海而建,这里是目前我国陈列古船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陈列有外国古船的博物馆,以实物向世人直观地展示着这座古代海港的历史变迁。记者沿小海之畔前行,从远处便望见博物馆顶部的平台之上,几艘木船的桅杆高高耸立,令人想到那从古代时便扬起的风帆。

蓬莱古船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近百年来,蓬莱水城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清淤,分别为1964年、1984年和2005年。其中,在1984年清淤工程中,清理出1条元代战船。2005年,又清理出1条明朝战船和2条朝鲜半岛高丽古船,2012年5月18日,历时四年,在发掘古船的遗址上建设的蓬莱古船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步入展厅,眼前映入硕大的古船以及古船构件遗存,是馆内最瞩目的存在。如今,四艘古船已成为研究蓬莱水城与登州古港历史的重要媒介。记者了解到,一号元代战船“残长28.6米、残宽5.6米、残高1.2米、船体呈流线型,有14个水密舱,头尖尾方……是我国已出土古船中最长的一艘”,该船出土时,还一同发现了铁锚、木锚、石锚、铜炮、铁剑及大量陶瓷器等物品。此外,二号古船为明代战船;三号古船为明代高丽货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一条外国古船,“古船平底,方头方尾,两端上翘,呈短肥状,有10个舱。”

展台上的一根长8.2米、宽0.43米、厚0.41米的明代紫檀木舵杆,在1984年出土于蓬莱水城小海。木头一端表面刻有描述木体状况的说明文字,可知此木为明永乐十年六月选用的造船材料。这根尚未雕琢使用的名贵木材,曾目睹了蓬莱水城的繁华贸易,也见证了蓬莱水城的今日蜕变。

当年,从古登州港出发,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老铁山的“登州水道”,是古代我国北方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军事活动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与东方诸国互通往来的重要航线。记者在馆内见到许多从该水域打捞上来的历代文物陈列,有外表布满水草、贝壳的陶鬶、陶碗等。同时作为当时重要的“陶瓷之路”中心之一,出自各大名窑的瓷器由此经海路一路东行,展厅中藏有一件磁州窑的云龙纹白釉瓷罐,罐体完整,线绘流畅,富有特色。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