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齐国故地 河清景明,走进“黄河水乡”齐河

2023-08-14 10:15: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自龙山而文明肇始,伴齐鲁而东西闻名,大河、大山、大平原的辽阔气象,催生出上风、上水、上齐河的文化灵气。由济水清流转而成黄河浊浪,不变的是河流安澜,由晏婴故地转变为生态之城,继承的是仁义精神。饮水成诗、取土成陶,齐河以其漫长的文化与历史在黄河岸边书写着美丽画卷。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德州市齐河县,一同走入“黄河水乡、生态齐河”。

齐河定慧寺​

生于龙山、名成济水

“膏土连仟,南接岱宗之麓,东跨济渎之流,徒骇诸河周环襟带,衢交九达,冠盖如云。”站在黄河北岸,随着寥寥数句古语脱口而出,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土壤连绵肥沃、连山接水、交通畅达、绿树成荫的壮阔景象,这便是无数齐河人对这片生育自己土地的最初印象。黄河东行入海,每到一处,就会在与当地的交融与联结中诞生无数钟灵毓秀的自然与人文奇迹,而它对齐河,似乎尤为重视与偏爱。

“齐河的名字中就藏着它得以命名的原因。”齐河县政协文史专员黎明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表示,闪耀华夏后世的古齐国与汹涌奔腾的长河,共同编织了齐河的广袤山川与璀璨历史。但同时,名字的背后,还暗含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演化史。据《齐河县志》记载,齐河“春秋时称祝柯,又名督扬”,秦汉时又置祝柯县、祝阿县。然而,为何齐河曾以祝阿为名?对此,黎明解释,“阿与柯同义,一般指代阿地,如今的齐河与东阿地理位置紧邻,有同样的称呼并不奇怪。”另有《杜祝》记载,“今齐北东阿,为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也揭示了祝阿与东阿有着近似的起源。

“柯”得到了解释,“祝”又该作何理解?据当地学者猜测,祝阿之“祝”或为古祝国之“祝”。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姬发把尧的后人分封于祝,后建立祝国,其地理位置位于如今的济南与齐河之间。至此,祝阿便成为此地代称,至唐朝更名为禹城,又于金朝在禹城县东南部单独置齐河县,由此便以齐河代指此地,且名称、地域历数百年未有变动。

“之所以最终定名齐河,一般认为有两方面原因。”黎明进一步解释道,“其一是因为齐河古临济水,东汉建武五年耿弇在此处讨伐张步,攻克祝阿之后,将其改名为耿济,后又改耿济为济河,济同齐,故名为齐河。其二是齐河地区本就属齐国之地,加之周边河湖众多,自然便被称作齐河。”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由于黄河北展工程的需要,齐河县城由历经数百年的故城址迁至如今所在,县城旧址以祝阿镇的新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祝阿之名历经千年时光而再次回归。

南坦险工

如今的祝阿镇,西南与济南隔黄河相望,假如在此地深入探寻,仍能从各处发现故城遗存的风采,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定慧寺。据当地居民表示,这一寺院最初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又历经多次战乱损毁与大修,是当地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并与坐落于济南长清的灵岩寺有姊妹寺之称。“为了保存古寺遗址,近年来,采用仿古方式,齐河县在原址上对定慧寺进行了再次修建,并更加注重地名文化的表达,重修后的寺院将重现‘江北第一寺’的盛景。”齐河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鹏向记者表示。

地名的演变告一段落,但漫长的历史中,关于齐河的文明故事还有很多,“齐河也是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齐河境内就有氏族长期聚居。”黎明表示,目前齐河县境内尹屯、侯庄、曹庙、马官屯等地接连发现1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另有众多岳石文化聚落遗址、盐业遗址群在齐河县境内星罗棋布,佐证了古齐河高度发展的经济与文化,而受龙山文化的影响,齐河黑陶同样以“黑如漆、薄如纸、硬如瓷”而著称。“如果说‘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历史文化的写照,那么‘一河、一陶、一贤人’便凝聚了齐河历史的精髓。”黎明说道。

定慧寺

黄济交接的大河变迁史

当下的齐河,大水汤汤顺流而下,在长达63公里的漫长河道中,齐河与黄河相互依存,接受着来自黄河丰厚的自然馈赠,成就了“生态齐河”的美誉。但假如往前追溯,便会惊奇地发现,千百年前,与齐河紧邻的并非黄河,而是济水。“从济水到大清河,再到黄河,河流漫长的变迁史与黄河最后一次重大改道都给齐河留下了深刻的印痕。”黎明表示,如今黄河所在之处正是济水故道,也是曾以“大清河”之名让齐河人魂牵梦绕的“梦中之河”。

发于济源、隐于地下、现于龙潭,济水以其“流清、泽广、德厚”的特点,自唐朝便有着“清河”的称号,两宋之后,随着上游河道的淤积,济水不再,剩余的河段则以大清河为名,继续着与齐河漫长的相守。“齐河县与大清河这两个称谓,在历史上几乎同时出现,却最终因黄河的变迁而走向了不同的命运。”黎明感叹道。

在当时,围绕着大清河与齐河故城,无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纷纷涌现。“齐河古八景中,有六景与这条‘大清河’有关。”黎明表示,既有沿大清河远眺群山雄峙的壮丽景象,又有近观大清河与齐河古城缱绻环绕的温馨画面,江上晚舟、堤岸烟柳、大雁旋回……这些景象与齐河人世代为伴,融入了齐河当地的文化底色,也出现在远行游子思乡的诗句中。在大清河之上,另有一座连接南北、辐辏八方的桥梁横立其间,不仅成为了古时的交通要道,还成为了齐河旧邑的风俗展台。《山东通志》记载:“长虹度郭,跨济渎之清流;膏土连阡,接岱宗之大麓。”当时的大清桥连接大清河两岸,四通八达的陆路在此处交会分支,其位置之重要性甚至得到了历朝皇帝的大力关注,亲自拨款予以修缮。

但繁华与秀美的景致却挡不住时代的变迁,随着清朝咸丰五年一次惊天动地的黄河大决口,清秀如画的清河美景、盛极一时的大清桥尽数被淹没于浊浪排空的滚滚黄河中,自此大清河不复存在,黄河以不容抗拒之势涌入济水故道,“接管”了齐河县。自此,夺淮入海的局面正式结束,此后的黄河沿着大清河河道经利津县注入渤海,黄河也成为了齐河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时,黄河水势异常迅猛,大清河河床又不足以承载如此巨量的河水,使得齐河与黄河最初的一段‘磨合期’水患十分频繁。”黎明表示,黄河改道后,原由豫皖苏鲁四省共同承担的黄河下游水患几乎全部交由山东应对,而随着黄河泥沙俱下,河床逐年抬高,用以防止黄河决口而修建的南坦险工自此成为了“黄河咽喉”。如今,在这处咽喉之所在,千里黄河大堤的雄浑和沿岸秀丽的风景并存,成为了黄河凌汛最佳的观赏点。据了解,《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齐河故城游览期间,便是在此处观看了黄河凌汛,黄河沿岸的一个著名景点“老残观凌处”也由此形成。

大清河虽已消弭于黄河波涛中,却始终未被齐河人遗忘,重修一段“大清河”,是数代齐河人的梦想,也成为留住齐河地名文化势在必行的事情。2015年,大清河风景区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在齐河县城南与黄河二道坝之间,一条全长近3公里的“大清河”历时数年最终展现在齐河人眼前。据了解,在承担防洪排涝任务与满足游客休闲旅游要求的同时,新的大清河更承担着宣传齐河地名文化的任务。

“如今的大清河,山水画长卷墙、历史文化碑廊、百位名人雕像园依次陈列,梅园、兰园等五大园林,泰山南峙、长岭东环、济水左绕等齐河八景均得到展现,可以说凝结了齐河众多突出的地名文化。”张鹏表示,大清桥等数个古桥梁也在新的大清河中得以复原。今后,将接替大清桥坐镇于黄河之上的,则是被誉为“全国最大跨径黄河大桥”的齐州黄河大桥,“它将以雄浑之势守护着黄河的千里安澜。”

​重建后的晏婴祠

晏城遗响传千年

自黄河沿线向北走10余公里,便来到了如今的县城新址晏城街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虽然时间尚短,不少齐河人对县城迁址之事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迁至晏城“理应如此”。在黎明看来,这种认识的背后与晏城在齐河的历史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假如祝阿镇见证了‘齐河之名’的演进与变迁,那么晏城则保留了‘齐河之实’的延续与传承。”黎明说,对自己来说,齐河的精神之“实”,则是齐河贤人历经千年传承不息的“义”之精神,这一精神的肇始,便要从晏城开始讲起。

据黎明介绍,在以晏城命名之前,此地并未有确切的名字,而晏城之名的由来则是其在春秋时期曾作为晏子的“采邑”之地。“所谓采邑,便是当时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黎明解释,晏子得到封地后,便于此筑城,命名其为晏城,而晏婴卸任后,又坚持将晏城归还于齐国。此后,虽然晏城已不再属于晏婴,但晏子留下的精神则一直在齐河传承,晏城之名也自此一直保留至今。“晏城虽小,却因晏婴的言行品德而名留千古,亦在黄河岸边点亮了一盏始终不曾熄灭的明灯。”黎明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晏婴,后人曾于晏城多次修祠建庙予以纪念,据史料记载,晏城北曾建有晏婴祠。另据本地人表示,城内还曾保留有晏婴宅,宅旁的金华古井,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井水“甘冽异常,合胶入药良”。这些建筑的布置,有一些仍然详细记载于齐河本地多个朝代的多部县志中,直至清朝,部分建筑仍然有所保留。遗憾的是,随着多次战火摧残,如今这些建筑已不见踪影。

随着大清河景区的建成,重建后的晏婴祠也在新的大清河获得了“新生”。如今的晏婴祠内,金华古井、穹碑、东西厢房、前殿、后殿及晏婴衣冠冢均得以重现,晏子官服、礼服及相关文物、著述等100余件文物也于此与游人相会。“无数齐河贤人筑就了一座大义之城,而齐河人也会将其名字刻于齐河大地上。”张鹏表示,除传承千年的晏城之名外,齐河水系的三大干流倪伦河、温聪河、赵牛河,均是以开挖人的名字命名。“这种命名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齐河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交融。”

【新闻链接】

齐河黄河北展区

南坦位于齐河黄河段的急转弯处,是黄河防汛时重点防守的危险地段,有“南坦险工”之称,又有“黄河咽喉”的称号。在1949年前的百年间,仅齐河县境内就决口27次。1969年至1970年,凌汛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洪,为解决齐河南坦至泺口窄河段之间的凌洪威胁,历经3年的努力,黄河北展宽工程得以完工,水患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如今,以黄河地名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等为依托,曾经荒芜的齐河黄河“北展区”正在被开发,一座生态之城正在逐渐兴起。

据了解,在“北展区”内,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已于近年完成建设,并被批准设立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在这座生态城内,老齐河古城遗址、明朝恩荣坊遗址、定慧寺,以及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黄河水街、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标志性地名建筑也先后铺开。“以这些标志性地名建筑为依托,我们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地名活动,讲好地名故事,用这些承载着地方历史印记的‘化石’,讲述齐河看得见的乡愁。”张鹏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