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潍坊:多彩非遗 点亮美好生活

2023-08-16 09:58: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非遗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血脉延续的见证。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技艺不断延续,文化内涵持续丰富,非遗的价值也在不断被深入挖掘。在传承发展中,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连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也愈发突显。聚焦文化大省山东,潍坊也走出一条积极推动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的实干之路。

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全国农业看山东”的说法广为流传。山东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总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全国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协同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山东实践的同时,振兴之路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不仅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更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解开全面振兴的密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广大乡村为文化孕育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其中,许多非遗项目根基深厚,广泛流传。在新时代,非遗项目亦愈发成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带动村民劳动致富、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元素。

日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潍坊市推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关做法。聚力搭建“党建引领、传承弘扬、联营发展、文旅融合”四大平台,潍坊不断推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

潍坊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探索“党建+非遗”模式;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破解后继无人的难题;建立协同机制,构建产销平台,解决乡村文创产品销路窄、从业者收入低的现状;推出一批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研学产品,活跃了乡村旅游市场。如今,潍坊先后评选市级非遗工坊90家,其中13家拥有党支部,党员超过350名;形成国家级传承人7名、省级54名、市级353名、县级1724名、从业者10万余名的传承梯队;发展乡村非遗合作社,建设非遗特色村落(社区),帮扶非遗企业;打造了杨家埠大观园等40余个特色非遗景区、研学空间,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研学学员100多万人次。

非遗工坊带动致富之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于不同土地之上的乡村文化不仅是区域文化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更是维系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有力纽带。不断赋予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潍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充分发挥非遗魅力,通过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日前,潍坊市非遗人才培训、非遗工坊建设推进会议暨高密市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成功举办,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各地相关负责人互学互鉴,非遗传承人代表交流经验……涌现出一幕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

姜庄镇地处高密市北部,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名镇,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的发源地。今年公布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山东占据3席。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以下简称“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便是其中之一。

“为充分提升聂家庄泥塑知名度,推进手艺匠人抱团发展、共促进步,姜庄镇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协会’发展模式,组织聂东、聂西、南高3个村成立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推动传书工艺、华伟泥塑等7家企业组建高密市泥塑协会,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实现了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介和销售渠道的‘五统一’。”姜庄镇党委书记秦术刚介绍。

如今,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每年可加工“泥叫虎”40万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姜庄镇也在不断推动销售方式数字化转型,每月组织直播销售活动,加工业户常态性直播销售,月均销售数量较以往提高20%以上。在销售方式上,姜庄镇坚持本地销售和走出去经营并举,组织泥塑等手工艺产品及衍生品入驻景区、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有效拉长了经营链条,促进了产业增收,让家庭式小作坊摇身变成家门口赚钱的小工厂。

奏响文旅融合发展号角

在广袤的乡村中,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等类别的非遗资源丰富。这些非遗资源不仅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也成为凸显乡村特色的重要标志。立足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潍坊等地区将非遗特色与地区属性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同频共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活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日前,“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井塘村民俗调研与旅游开发20周年学术研讨活动”在潍坊青州市成功举办。2003年,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师生和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师生赴青州市五里镇井塘村开展民俗调查活动,井塘村民俗调研与旅游开发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在对井塘村持续20年的民俗调研与旅游开发中,这个历经500余年风雨沧桑的小村庄,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井塘村不仅是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政策的先行者,也是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在井塘古村中,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青州井塘古村民俗等非遗项目得以展现,成为乡村旅游中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标签。“井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我们成立了井塘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对古村落进行了综合开发,打造了‘井塘古村’旅游项目,依托古村丰富的文化基础和自然资源,建成了蜂蜜馆、村史馆、婚俗馆等乡村记忆展示馆,满足了游客更多文化体验需求。”井塘村委会主任孙世德介绍。

“井塘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活态传承的特征非常鲜明,这是井塘村获得诸多荣誉的基础。如何在传承保护好井塘村活态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对现有旅游设施和文化项目进行提级等,对井塘村社会经济结构和村落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将是目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叶涛在活动上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