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8月3日,蒲松龄纪念馆发布一则温馨提示,在“聊斋热”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为满足广大聊斋文化爱好者的参观需求,原定于8月15日开馆的蒲松龄纪念馆,于8月4日部分对外开放。
自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访,为此,馆内全体员工取消休假,全员在岗。为不使外地游客千里迢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馆内除线上预约方式外,还为外地游客提供了少量线下预约的“绿色通道”。
有网友戏称,这可能是全网第一个“被迫开馆”的景区,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提前开馆背后,纪念馆也做了大量准备,保证“文物安全”和“游客安全”。
提前开馆
8月,开车行至蒲家庄,路口上,交警正在指挥交通,穿过不算宽敞的路,有工作人员指引停车场的方向。村里道路两旁,有数十个书画摊位,商品大多带有“聊斋元素”,下午,游客还在一批批走进村庄。
这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有着青砖门楼、灰瓦房,和久负盛名的“聊斋文化”,在淄博烧烤走红后,它再次“出圈”。游客寻迹而至,寻找“聊斋先生”的故事,顺着人流走去,在一所门匾为“蒲松龄故居”的院落前,游客停住脚步,有序进入。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本《聊斋志异》,风行天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聊斋迷”仍遍布天下。
山东淄博蒲家庄,就是蒲松龄的家乡,蒲松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扩建的一座文化名人纪念馆,建馆于198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
据悉,馆内对外开放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7进院落10个展室。
最大程度开放
自5月8日闭馆以来,纪念馆严格按照文物修缮相关规定积极推进蒲松龄故宅修缮项目,因此,纪念馆原本将于8月15日正式开馆。
但近日,一通又一通的电话拨进了纪念馆,纪念馆宣教文创科负责人孙丽莉说,“感觉刚挂了电话就要接起来。”因此,常有心切的聊斋迷询问,怎么电话总是打不通?孙丽莉无奈笑着,“不是打不通,是一直占线。”同样,网络上要求提前开馆的呼声也很高。
作为名人故居,近些年来,蒲松龄纪念馆从未面对过人数如此众多的参观者,在修缮期间,决定开馆,不得不说,这确实给馆内带来了一定挑战。
孙丽莉说,“我们决定开馆后,在保证文物安全和游客安全的前提下,与施工方沟通,最大限度开放,保证游客的参观体验。”
此时,聊斋正房还在修缮中,施工进展还在稳步进行。纪念馆宣教文创科副科长韩琳丽说,“当时,还需要清理铺设青石砖,手工编制棚顶的席子等工作需要完成,但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我们还是决定提前开馆。”
8月3日,纪念馆发布温馨提示,8月4日开馆,“在此期间,文物修缮及展厅升级改造将同步进行,在未完成之前暂实行免费参观。”
那天,韩琳丽感觉到热血澎湃,“无论你是讲解岗位,还是负责陈列布展,为了后天的开馆,都要行动起来了。”
淄博做法加淄博速度
8月4日,开馆的那天,推开大门,是正在等待的游客,还有无数的镜头。
这还在意料之中,韩琳丽说,其实早在开馆以前,就有主播在村庄里行走,想知道馆内的情况。
在决定开馆的情况下,孙丽莉说,为了避免无法迎接众多“聊斋迷”,他们向其他热门大型博物馆请教借鉴,“也和他们的程序员都沟通过。”最后,决定采用提前预约的方式,因考虑到有不少外省游客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却可能会因为预约失败而无法进入,扫兴而归,“我们预留了少量线下预约名额,作为绿色通道,供外地游客现场预约,进馆参观。”
孙丽莉介绍,当地所作的准备不仅如此,他们和当地公安部门和卫健部门制定商讨应急预案,天气炎热,如果有人不适,“我们可以及时提供救助。”
除此外,当地相关各级工作人员,消防部门等都在联动。孙丽莉介绍,村里还在两夜间重修了一条路,“最近我们还开了美食城和一个卖特色产品的柳泉集市。”甚至,连夜整修了一处停车场,让不少网友直呼,“这才是淄博速度”!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景区各主要游客集中区域和出入口设立志愿服务点,免费提供饮用水,同时开设自淄博火车站和八大局市场南门至蒲家庄的直通公交专线;协调开设自蒲家庄至潭溪山、牛记庵、梓橦山、马鞍山4个景区的区内公交专线。
韩琳丽介绍,8月4日开馆以来,截止到8月20日,馆内接纳游客12余万人次。
聊斋文化是淄博一环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蒲松龄纪念馆内讲解员介绍道,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100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是拥有翻译语种和外文版本最多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聊斋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等丰富的政德思想内涵。
孙丽莉说,“就像淄博烧烤火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大家能始于烧烤,终于文化,我们也是淄博的一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蒲松龄纪念馆内,悬挂着蒲松龄先生留传于世的唯一一幅画像,馆内讲解员介绍,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共计200余万言。
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章俊曾对媒体表示,“过去读《聊斋志异》,大多数人是看热闹,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和深刻哲理,这让作为蒲氏后人的他,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