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高"苑故地 "青"波安澜,走进"大安澜湾"高青县

2023-08-28 09:44:0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汹涌的大河在群山注目下涌入最后的大弯,自此河流安澜;璀璨的文明在披荆斩棘中寻到最初的土壤,至此齐国兴盛。两河夹拱处、黄河远望间,高苑故地上见证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汇,青丘烟波下上演着多个文明的传承与流转,一座遗迹使太公之遗风重现于世人,一口古井将酿酒之缘起传颂至人间。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淄博市高青县,一同遥观大河奔流,见证“九曲回转安澜处,万里黄河最高青”。

安澜湾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高青县民政局提供

遥遥高苑,渺渺青城

“高青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名字。”淄博市作协会员、区划地名专家王俊臣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说道,作为一地的代称,高青直到1948年才被正式定名,而得益于两座古县的融合,高青因兼具数个不同的历史视野,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地名内涵。据了解,高青的历史与文化直接继承自高苑与青城两地。“这种传承为高青带来了别样的文化特质。”

在如今的高青县东南部,坐落着如今的高城镇、曾经的高苑故城,“要追溯这个名字的来历,至少要从周朝开始谈起。”王俊臣表示,此地在春秋以前曾为古代少数民族长狄人的领地,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将这块土地划归为齐国苑囿,并正式更名为高苑。“所谓苑囿,就是具备生产、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可以想象,当时此地必然是齐国王室贵族用以养殖、游览与祭祀的一块‘天然宝地’。”此后,高苑至东汉而称县,虽偶有更名,管辖区域也随朝代浮动不定,但其地位始终不曾动摇。“一般认为北至如今的黄河南岸,南至今邹平苑城镇均曾以高苑为名,在历史上影响范围较大。”

与高苑相比,最早出现于唐朝的青城县虽定名年代较晚,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此地的历史文化脉络。“青城的青,既与其曾位于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关,还同上古地名青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俊臣解释,因众多美丽传说而广为人知的“青丘”,其真实地望至今仍存疑,但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青丘也因而被改为千乘,成为高青最早出现的县名,由此可知古青丘至少有部分存在于今高青县境内。

史书记载,青丘又称青丘泺,曾是一片远近闻名的湖泽。值得一提的是,这片湖泽至今仍有部分遗存。据当地人表示,其遗址便是如今的大芦湖。作为高青县地势最低洼之处,大芦湖又有着“千水归芦”的称号,每到夏秋,整个湖区一望无际,众多鸟类云集于此,又由于其关键的地理位置被作为引黄济淄的关键水域。

围绕青丘遗泽、千乘故地,无数地名曾在此地演变留存,除高苑与青城外,乐安、东邹、建信、被阳、临济、小新城等地名都曾指代过高青及周边地区。如今,它们有的被废弃不用,有的则消失埋没于频繁变动的黄河河道之下,仅有部分遗迹与记载能够确证它们曾经存在的事实。“这些曾出现于高青的地名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它们在高青交替出现,使高青始终保持着文化的活力。

在王俊臣看来,这种传承与交替,同这一地区悠久的文明史关联密切。据了解,在高青唐坊镇发现的店子南遗址表明,大约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这里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史,比传说中黄帝的时间还要早1000年,而位于高城镇的被国遗址与狄城遗址,一个是东夷民族最早的方国之一,另一个则至少可以追溯至商代。

黄河楼

齐国首封,太公遗踪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记载于《史记》中的这段话描述了齐国在建国初期击败莱地联军,在齐水之畔营丘筑城立国的景象,此后800年间,辉煌壮丽的齐国屹立于华夏大地上,成为齐鲁文化的底色与根基,而淄博临淄也因长期作为齐国都城而广为人知。但事实上,齐国都城并非始终位于临淄,而是曾两次迁都,一座名为营丘的古老城市也随着迁都被埋藏进历史中。

“从姜太公受封齐国,到秦朝灭齐,中间一共有800年,然而这800年中前200年的痕迹,在临淄本地的考古发掘中很少出现。”王俊臣表示,传说姜太公至齐哀公五位国君以营丘为国都,而到第六位国君齐胡公时,都城迁至今滨州博兴县境内,至齐献公又迁都至临淄。但姜太公首封之地、齐国首个都城营丘究竟位于何处,迁都的种种细节如何,甚至于传说中的姜太公是否真实存在,在此前都未有明确定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关于营丘的地理位置有诸多推测,其中以淄博临淄与潍坊昌乐这两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这种争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左右,此后,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高青县也因此成为营丘古城最有可能的所在地。”王俊臣表示,将高青推上“姜太公首封之地”这一地位的,是被评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和“2009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陈庄西周文化遗址。横卧于花沟镇陈庄村与唐口村之间,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南邻济水故道与如今的小清河,一座规模恢弘的大型城址于此安然沉睡。据当地村民表示,此地因经常受洪水侵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沟壑,而每到夏季沟边开满鲜花,故而得名花沟镇。

值得一提的是,花沟镇曾为东邹县故城所在地,作为汉朝便出现的古县,镇内至今仍有碑刻等部分遗存保留。有专家指出,史籍记载齐国王侯“五世反葬于周”中的“周”或为“邹”的误读,而另一些史书中则有姜太公祖籍为东邹的记载。在这些古籍中偶然提及的只言片语之外,陈庄遗址这一齐国考古史上划时代的发现,让人们首次一睹此地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这是山东第一次发现西周早期城址,第一次发现西周贵族墓葬,第一次发现西周的祭坛,也是第一次发现与姜太公直接相关的铭文铜器。”提起陈庄遗迹,王俊臣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此地与姜太公封齐初建都城必然有着密切的关联。

据公开资料显示,古城遗迹中共发现西周墓葬30余座,均位于城内东南部,其中有两座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型墓葬。山东博物馆原馆长郑同修曾在采访中表示,陈庄遗址中四马一驾的车马形制和“甲”字形大墓葬的规格均属于王侯礼制,这一发现将这座古城的来历直指向齐国早期的权力中心。而在此之外,更令人震惊的则是一件明确刻印着“齐公”字样的青铜器与一座九层堆积的祭坛,据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解疑,“齐公”在历史上只被用来描述姜太公,这句铭文的出现相当于直接用文字证明了姜太公的存在,这在整个考古领域尚属首次。

虽然种种物证的出现似乎已经暗示着高青即为传说中的“营丘古城”,但最终结论如何,仍要等待更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后再作论断。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在多年遗址保护工作与地名文化工作的推动下,陈庄-唐口考古遗址公园已于近年建成,并于今年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为遗址博物馆、西周生活体验馆等景点规划建设提供地名文化保障,协助打造集遗址保护、文物展示研究、地名文化展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功能区。”高青县政协副主席、民政局局长张立娟表示,随着“姜太公首封地”等地名文化品牌逐渐被擦亮,在高青,一条齐文明的探寻之路正缓缓向人们开启。

蓑衣樊

黄河安澜,清河婉转

如今的高青,向北紧靠黄河,向南紧邻小清河,两条河的流经为高青沿河区域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水源,也给高青带来了独特的地名文化。“从大清河到黄河,从济水河到小清河,两条河流的名字发生了多次变化,河道也屡次更替,但‘一县两河’的地理结构不曾变更,高青的‘两河文化’也始终繁盛。”王俊臣表示,围绕两条河道,北面的清河村、白龙湾、文昌阁、蓑衣樊等历史地标与沿黄风情村,南面的扳倒井、衮龙桥等独具文化传承的地名建筑,展现着此地丰富而精彩的地名文化故事。

“最具有标志性的则要数安澜湾与‘黄河安澜’的地名文化。”王俊臣表示,黄河自源头奔流入海,共要经历九曲十八弯,安澜湾则是其中的最后一站。河水到达高青境内的禹王口时突然北转,至白龙湾东转,随后又到刘春家引黄闸调整方向,缓缓流入渤海,形成一个“7”字形的弯道。在此之后,黄河的惊涛骇浪逐渐平复,终于安澜,奔流入海。因有着“黄河经此而安澜”的独特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高青县政府在刘春家险工段建“安澜神牛”,便就有了“安澜湾”的名称。

“现在黄河两岸已有不少景区景点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为其赋予‘安澜’文化,但将‘安澜’这一概念转化为实体景区,甚至以地名予以命名的,目前只有高青一处。”高青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劲松表示,近年来,围绕安澜湾,高青县黄河安澜湾景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景区旁,一座拔地而起的“黄河楼”成为了高青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地标性建筑,在其中,一座名为黄河楼的博物馆也于近日正式开馆,“小时候一直听老人们讲述黄河传说,那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为母亲河树碑立传的种子。”山东省黄河文化促进会理事王述青表示,如今,在安澜湾这一重要的黄河地标开设一个以黄河为名的博物馆,“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安澜湾畔,我们还建设了省重点项目天鹅湖罗曼园、千乘文旅康养及天鹅湖国际慢城等项目,地名由此得以同历史文化、黄河治理与文化旅游相互贯通,‘大河安澜’的黄河地名文化概念得以通过各类文旅活动广泛传播。”张立娟表示,以黄河为精神依托,以高青为文化土壤,“大安澜湾”新文化地标正在一系列切实工作的推动下持续展现着高青独特的黄河地名文化。

扳倒井 记者于洋摄

【点击】

滩区迁建中的地名文化记忆

随着黄河迁建工程的进行,千里黄河滩上也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高青县,17个自然村在滩区迁建中合并为数个社区,而其丰富的地名文化则在其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龙湾社区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采访中,龙湾社区村民委员会书记李云远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是由六个自然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涉及面积占高青县滩区迁建范围的三分之一,“黄河滩区迁建之前,这些村庄都饱受黄河水患的侵扰,其中内清村距离黄河仅有30米远,晚上睡觉时都能听到黄河在头顶奔涌咆哮的声音。”等到涨水时,不出两个小时,整个村庄就会被完全淹没。滩区迁建后,原先不同名称、不同地域的村庄合而为一,建立了以龙湾为名的社区。

“之所以名为龙湾,是因为白龙湾村是六座村庄中最为出名的村,这个村名也直接取自白龙湾这一自然地理名称。”李云远表示,在迁建完成后,一座村史馆也建设完成,通过实物与地名故事展示着乡村文化印记。

陈庄——唐口遗址

无独有偶,在高青,其他迁建后的社区也在地名文化方面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创新,如常家镇常盛社区打造迁建社区文化长廊,黑里寨镇设立黄河文化乡村记忆馆等。“通过整合原村落的黄河地名文化元素,各个社区都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黄河滩区迁建村庄的历史记忆。”张立娟表示,此外,“黄河颂高青名”专题名录工作目前也已启动,将围绕黄河滩区迁建村的要素进行记录,守住黄河地名的文化记忆。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