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管仲纪念馆
三千年泱泱齐风,八百载海内名都,因东临淄水而名留后世,因伴齐而兴文传青史,央居齐鲁、襟连海岱,在两座城市的古今相映下,见证齐鲁文化的悠悠文脉。临淄,在一个名字漫长演进中,发现了故城的不变精神。由文化到历史,从人文到生态,如今的临淄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齐国故地,书写着古老历史的新篇章,而古老的地名则同样以全新的形式,记述并摹写着临淄来时之路。
齐国故城遗址
追忆一座故城的繁华
作为春秋霸业的第一个诸侯国,也作为战国七雄之冠、战国秦汉时期天下最富庶之地,齐国以1100余年的历史描摹着齐鲁大地文化最基础的底色和最壮丽的景象。在“海岱之间”,东夷文化的传承之地,周代齐国的诞生,为中华大地带来了一派文明气象。“那时的古齐国就已占据了如今山东相当一部分的土地,而于此处肇始的周礼与东夷文化的交融,则为齐鲁大地染上了最初的文化底色。”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文保中心副主任、地名文化研究者姜健表示。
在如此文韵悠长的古老土地上,曾有那么一座特殊的城,其身为齐国国都达千年之久,直至今日仍然守望于齐鲁大地之上,见证着文脉传承。“它就在如今的临淄区,在我们脚下,一座同样名为临淄的古城。”姜健表示,这座古老的城,不仅是无可取代的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物质最富裕、文化最鼎盛的城市。城中独特的大小城嵌套系统、交错纵横的三大排水系统,与十余座城门,十余条主干道,错落分布的宫殿区、官署区、手工业作坊区、商业区、文教区,居住区,共同塑造了规划有序、体量庞大的城市布局。种种宏大的场景,使其无愧于“东方古罗马”的美誉。直至千年后的发掘现场,这些城市建筑,设计构思之精巧、规模之宏伟,仍不时震惊着无数考古人。
“当时,临淄城内的繁华是不可想象的。”姜健说。临淄城内,有着四条大道相交叉形成的“井”字形区域,其北部为齐国的国市,即”庄岳之间”“岳市”,也是成语“挥汗成雨”的发生地。纺织、制陶、冶金、制车、铜镜铸造的作坊遍布城内城外,就连子贡、范蠡等大商人都曾和临淄有过往来,这种繁华景象使临淄成为了先秦时期中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其在春秋后期到汉代,大约八九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第一工商业大城市。”“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赞誉,临淄城实至名归。
此外,诞生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世界上开办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官办大学,还是诸子百家的“学术交流中心”与最早的“社会科学院”。这一学术圣地的诞生,也同时使齐文化达到了顶峰。“这种文化,讲究在政治上法德统一、经济上农工商并举、文化上百家争鸣,促成了开放包容与务实进取之间的一种和谐共生。”姜健表示。
传承不息、临淄犹存
来到如今的临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摩肩接踵”仍不时出现,却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诸多城市的寻常景象,电力取代人力、牛车让位于汽车、无数学校拔地而起,取代了稷下学宫,临淄的繁华如今似乎并不显眼。但在临淄本地人看来,当下的临淄仍然同过往的临淄故城别无二致,“以临淄为名,就代表着临淄区对古齐国历史的铭记与传承。”姜健表示,退去一时的繁华与兴盛,一座浸润着文化与历史的古城才是临淄一以贯之的真正内涵。
走在临淄街头,只要凝神观察路边的站牌与装饰,便能感受到深厚的齐文化韵味扑面而来,齐都、稷下、闻韶,管仲、太公、桓公,这些在临淄不仅是历史词汇,更成为街道名称分列于城市各处。徜徉在齐兴路和齐盛路时,使人不由得好奇“因何齐兴、何故齐盛”,走在齐都路与太公路时,则又自然生出“太公何寻、齐都何在”的疑惑。“这些道路就如同一个个楔子,撬动着来往行人对历史的记忆,使人不由得追寻着那些历史上曾发生于此地的故事。”姜健表示,而以齐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十余处临淄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则成为答疑解惑的关键场所。
“桓公路上有姜太公衣冠冢,齐陵街道中屹立着管仲墓,齐都镇有晏婴墓,故城中有桓公台,齐国的印记不仅装点着城市的每个角落,逐渐成为了游客口耳相传的地理坐标,也标记着一段段历史,成为了临淄历史文化的一个个锚点。”临淄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云明表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齐文化意识”“齐都意识”越发频繁地出现在临淄区的城市建设中。“整个临淄区从命名到建筑元素,都有着大量齐文化的融汇。”姜健表示,齐文化中尊重妇女、重视人才、关心时事等习俗,目前仍为当代临淄人所沿袭。“如临淄区政协最近推出的‘齐商量’,就充分借助了齐国文化,有临淄古稷下之风。”
地名文化助力齐国故都重获新生
淄河源远流长,既滋润了古齐大地,也孕育了临淄的生态文明,淄河与齐国的关联自临淄之名出现起就延续至今。而围绕淄河治理建设的临淄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湖工程太公湖,则为这种关联找到了新时代的文化含义。“从淄河到太公湖,这种变迁中蕴含着齐文化的传承。”姜健表示,自建成后,这一地点同样成为了临淄每年齐文化节的举办地。
日前,淄博市临淄区“乡村著名行动”启动仪式暨地名文化主题公园落成仪式在临淄太公湖植物园举行。据了解,这一地名文化主题公园集历史名人、遗产名录、政策法规、地名指引、打卡留念为一体,详细展示临淄30多个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内容。“在公园的整体建设上,我们分为了四大板块,除详细展示齐文化相关的地名资料以外,还设置了网红打卡区、诗词展示区等。”临淄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惠表示。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园中与齐文化有关的地名数不胜数,仅姜子牙一位历史人物,便展出了太公路、太公植物园、太公湖、太公社区、太公苑生活区等一系列地名,而随之一同展出的二维码还包含着更多细节。“这些地名既寄寓着历史记忆,又是当下临淄人实际生活的区域,通过这种展示,我们促成了一次历史与当下的深度联结。”王云明表示。此外,临淄还通过书法、国画、摄影、剪纸、油画、诗词等多种文化媒介传播齐国故都丰厚的地名文化,“这些也都是临淄区区划地名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立足齐文化资源禀赋,临淄依托太公湖植物园建成的这一主题公园为人民群众探寻文脉、记住乡愁、传承文化提供了平台”,淄博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孙树光评价道,通过以地名文化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临淄实现了地名文化与齐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了临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此姜健则认为,齐文化地名在临淄扎根,既唤醒了当代临淄人对历史、祖先的记忆,又以齐都文化铸造了当代人的精神,也为新的发展赋能,“由此,一座崭新的齐都正在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