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大河普惠 福泽万民,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惠民县

2023-09-25 08:37:1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白龙湾印证着一段黄河治水的历史(惠民县民政局提供)​

发轫于苗麦金黄,携农耕文明之盛景与民族交融之壮美,得名以清波荡漾,怀民惠国安之宏愿与人水相携之希冀,沿着秦皇东巡之故道、顺着孙武远行的路径,看一座历史文化古县书写黄河“惠民故事”。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滨州市惠民县,共同见证一方“惠民乐土”。

麦丘故地 惠民乐土

黄河的长期迁徙与泛滥在沿黄各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中,在古老的齐鲁大地上,黄河既冲积出了泽被千里的古泽与沃野,又孕育出了展现人类发展史的鲜明地标。然自黄河三角洲始,它则越发展现出移山造海的工匠天赋,通过卸下大量的泥沙,锲而不舍地填海造陆,为华夏文明带来了一片古老又年轻、热情又活泼的土地。

“以‘惠民’为县名,其历史与文化中的鲜活呈现自始至终都与安民、丰收与兴旺相关,正可谓地如其名。”谈起惠民县的由来,惠民县政协文化文史专员李向阳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据他所说,惠民这一名称直到明清时期才被逐渐叫响。在此之前,像诸多文史悠久的古县一样,其名字也经历过漫长的演变,“从麦丘金黄的生动景象,到社稷安民的美好愿望,再到因河得名,名字的变动反映着历史进程的更改,也展示着不变的惠民初心。”

惠民原身为古“麦丘之地”。据史书记载,所谓麦丘,即因商周时期有种麦的莱人曾于此居住而得名。彼时,人民称小麦为莱,“麦”与“莱”同义,其源头则因为是莱人培育出了小麦。据传,莱人携带着自己的麦种,从新疆出发,不断往东迁徙,最后进入现在的山东,后又被称为九夷之一的莱夷。“所谓丘字,并非我们如今所解释的高坡。”李向阳表示,在甲骨文中,丘字直意为“两个人即将离开一个地方”,因此,在先秦的史籍中,多称废弃的城邑为丘,麦丘即为莱人故居之地。

“小麦作为五谷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关键,以麦丘为名,足以见得此地自最开始就有着惠民安邦的重大意义。”李向阳进一步解释,至秦朝,伴随着又一重大事件的发生,让惠民又有了“镇压社稷安宁”的另一层含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据传,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时到达了如今的惠民县,并“次舍”于此,此后此地便被秦始皇以厌次命名,其留宿之地因常有桑叶落下,又得名桑落墅。“厌通压,次舍为止息之意,将此地命名厌次,其中暗含了秦始皇希望江山社稷长治久安的愿望。”李向阳表示。桑落墅之名至今仍然沿用。如今的桑落墅镇承担着开拓惠民县农业发展的重任,镇中苏家堡遗址与堤口杨遗址出土文物年代跨越千年,又有一棵宋朝古槐树坐落其间,足以说明桑落墅一带历史文明的连续性。

“有莱人种麦、秦皇赐名,又历经千年发展,至宋代,厌次县已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向阳介绍,在如今的惠民县区域,自宋朝至清朝五代间均为州府治所,明朝时则为武定州驻地。正是在此时,一条毫不起眼的排水沟在当地民众的自发努力下开凿而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条长仅1.5公里的排水沟建成后却为惠民县本地带来了出乎意料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条排水沟,洪水得以疏导,以往的涝灾不复,且此后常年丰收,它也自然被民众命名为‘惠民沟’。”李向阳告诉记者,这就是如今惠民县名称的直接来源。清朝时期,武定升州为府,此地也因惠民沟而始称惠民县,并成为了武定府的附郭县,“施惠于民的愿望跨越千年,终于在这片土地上以‘地名’的形式得以注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传承近千年的州府治所,武定府署、汉王宫坐落于惠民县城北部,其府衙在如今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以宋代的古城墙为依托,大门、仪门、德政堂、退思堂、昌华堂、怡然堂等尽数展现在游客面前。“通过同文旅局等单位合作,我们在此处充分打造了一系列历史场景,还原并展现了一系列富有历史文化的老地名,用地名为惠民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提供了注脚。”惠民县党组副书记殷福芹表示。

雪后府衙 杨伟摄

乐安之谜 孙武之乡

孙武世称“兵圣”,春秋晚年齐国人,因其所著《孙子兵法》闻名于世。1972年,随着银雀山汉墓中一众珍贵竹简的出土,向世人清楚地展示了孙武不仅是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存在,而且确有“兵书”流传于世。但又一个问题则在随后引发了一场争论:作为齐国人的孙武,在为吴王效力以前,其故里究竟位于何处?

“孙武故里在惠民县,这是如今相对而言最为可靠的结论。”李向阳表示。据了解,关于孙武出生地,有较详细叙述的应为《新唐书》,“我们可以从中获知孙武的祖父孙书因战功而被赐姓孙氏,并封有采邑在乐安。这个‘乐安’,应当为孙武奔吴前的真正故里。”

那么,乐安究竟位于何处,在历史上多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答案。据了解,博兴县于秦汉时期曾置乐安县,至唐朝时有“乐安故城”留存,而广饶则于金朝至清朝时期以乐安为名立县,这些记载成为了孙武故里“博兴说”与“广饶说”得以提出的重要论据之一。不过,李向阳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即其曾名为“乐安”虽然证据确凿,但时期同《新唐书》等史书的成书时间并不相符。“事实上,唐朝自天宝年间以后,所谓的‘乐安’仅有乐安郡一处,而惠民县则是乐安郡的治所和郡内最大的县,这一证据将孙子故里直指向惠民县。”

2006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原惠民镇更名为孙武镇,后又改称孙武街道,其街道中的孙武村据传为孙子的出生之地。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更名也使孙武镇成为山东省首个以历史名人命名的乡镇。如今的孙武街道内,星罗棋布地排布着诸多著名历史文化地名,同孙子有关的更是数不胜数。“如园林式仿古建筑群孙子故园、北宋棣州古城遗址古城墙、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孙子兵法城、千年护城河景观带武圣园等人文景观,它们相互映衬,共同点亮了孙武故里的美名。”殷福芹表示。

据了解,作为一座集纪念、旅游和文化研究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大型仿古建筑群落,孙子故园的前身孙武祠始建于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由孙子书院、孙子石雕像、故园北门广场、孙子书院室内布展、乐安湖等部分组成,整组建筑古色古香,汉韵十足。而以千年历史的宋代棣州古城墙、护城河遗址为依托投资建设的孙子兵法城,则以“和平、战争、智慧”为主题全面展示博大精深、享誉中外的孙子兵法兵家智慧。“从历史文化到地名标志再到旅游景区,以孙武为主题的众多地名地标见证了历史文化的重新发掘。”殷福芹表示。

此外,惠民为孙子故里的说法,不仅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认可,孙子的诸多研究论述中大多采用了“惠民说”的表述。惠民县现也随着众多与孙子文化有关的国际活动而越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1989年,惠民县人民政府召开了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历届举办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惠民县都以孙子故里的身份受邀参会。今年9月12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开幕,持续15届的文化交流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惠民本地孙子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人水相携的滨州市惠民县 李洪武摄

【链接】

书写黄河岸边的惠民故事

“魏集镇、清河镇、李庄镇、大年陈镇是惠民的沿黄四镇。”在惠民县地名专家高秀亭眼里,沿着黄河的每一个村落与村庄中都有着数不尽的地名故事在等着世人去发掘。

“清河渡口在惠民黄河地名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高秀亭介绍,作为惠民县五大古镇之一,清河镇因大清河而得名,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为商贾重地,而伴随清河镇坐落于黄河沿岸的还有惠民县境内最为优越的一处渡口——清河渡,在其鼎盛时清河镇是远近闻名的商贾重镇。“使其更为出名的,则是其曾经承担了华野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次渡河任务。”高秀亭表示,此后,此地又有了“将军渡”的美名。距离清河渡不远,有一处深水潭,名叫“白龙湾”。众多治水防汛的历史记载同白龙看守河堤、以身筑坝的传说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白龙湾文化。当地如今仍然留存的白龙湾征地文书石碑印证着一段黄河治水的历史。高秀亭告诉记者,山东黄河最早的险工白龙湾险工便修建于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清河镇、白龙湾等已经成为惠民县的重要旅游景点。其中,白龙湾险工及其近邻堤段被滨州市文旅局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白龙湾’地名文化教育基地工程,推出黄河地名文化建设,通过‘沿黄地名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我们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黄河附近的渡口,将北渡黄河的革命故事‘将军渡’加以融合,我们进一步创造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殷福芹表示。

此外,围绕黄河文化,惠民县打造了蜜桃之乡、绳网之乡、年画之乡、魏集古村落地标性地名文化品牌,以及渡口文化、黄河古河道文化、黄河滩区地名文化特色,形成系列“沿黄地名故事”等专题图书。“在惠民县民政局的指导下,我也把自身走访黄河惠民沿岸的经历写了出来,出版发行了《黄河这边独好》《黄河岸边的故事》等地名图书,将来还将写出更多与黄河地名有关的文字。”高秀亭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