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长河伴古城,走进“千年古县”郓城县

2023-10-09 09:53:1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沿黄河远上,见文明曙光。屯兵护国的宏愿熔铸成齐鲁精神的根脉,见义勇为的豪情折射出清朗民风之底色,是商王故都也是齐鲁新“郓”,处河流交汇也为治水要地,书山戏海中讲述的是历史文化的绵绵不绝,琴瑟和鸣中寄寓的是黄河文脉的缓缓流淌。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菏泽市郓城县,见证一座文脉传承延绵厚重的“千年古县”。

以“军”成“郓”

沿黄河流经之处一路行去,无数文明之火以古县的形式星罗棋布于河流两岸,在各自千百年的沉淀与流转中孕育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既成为了承载一方人民安居之乐土,也孕育着华夏文明生动而形象的剪影,经菏泽入鲁后,黄河对其流经的土地越发厚爱,鲁西南地区连片的古老地名则是其明证。“在黄河菏泽段,河流途经的四县均有着悠久的历史。”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卢明表示,如果菏泽是整幅黄河画卷中重重落下的一笔,郓城则又是其中尤为鲜明的一处句读。

2019年,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公布,郓城县成为了菏泽市第一个、山东省第十三个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据了解,该项目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政部共同实施,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如此殊荣,在全国范围内仅100余个。据卢明介绍,此次“千年古县”的评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它必须始终保持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划,至少1000年名称不变、主体不变仅仅是一个前提,而是否具有丰富的地名文化内涵与鲜明的自然人文景观则成为了另一重要标准。”在传承千年的历史中,郓城留下的文化毫无疑问是鲜明而亮眼的,“他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侠义精神与豪迈气概的地名故事。”

据卢明表示,郓城之“侠义”与“豪迈”蕴含在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中,任年代推移、朝代更替而不改其初衷,“宋代的郓城是极为热闹的,尚武之风、侠义之风盛极一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梁山好汉时常往来驻足,集中展现了齐鲁文化中古道热肠与侠义精神的那一个侧面。”作为水浒故事的实际发生地,郓城与梁山、东平同是梁山传说与梁山文化的承载之所,而作为晁盖、宋江等一众代表性人物的真正故乡,其真正的文化根源远在千年之前,伏笔自春秋时期便已埋下,又如草蛇灰线,传承至今。

文献记载,郓城自春秋便已得名,“当时,郓城作为鲁国的西部边陲,时常需要防御曹、卫等国袭击,为此,鲁王于此筑造了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命名为‘郓邑’。”卢明介绍道,所谓“郓”,即与“军”同义,直指其长期作为鲁国军队驻扎御敌的史实,随着时间推移,“郓”字此后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专指。“如今在做地名讲时,有且仅有一座郓城,这一独特的名字传承的是属于军人的忠义与勇武,并至此跨越千年,成为了郓城的城市底色。”

据记载,因位于鲁国边陲而又时常临近黄河,历史上郓城的地域归属变化较大,朝代更替时的兵连祸结与黄河决口时的频繁水灾使得县城地址常常变换,在这个过程中,其名称也发生着更替。“如今的郓城地界,曾经出现过廪丘、清泽、万安等不同地名。”卢明表示,这些名字也各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廪丘事实上因郓城西部的一片高丘得名,由于较高的地势,常常在其上修建用于储存粮食的粮仓,廪丘之“廪”便是粮仓之义。至隋朝,伴随着郓州的设立,郓城县也随之重新出现,“唐以后,郓城名称依然多有变动,但大多时候都为州、郡或县的治所,其名称也相对固定下来。”

在如今的郓城街巷,郓州大道、郓邑路、廪丘路、清泽路等道路分列郓城之中,它们或并肩而立,或纵横交错,曾出现在郓城历史中的地名以街道的形式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把丰富的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合到地名实体文化中,把几千年间郓城过往的历史名称运用到街路命名中,并设立地名标志,正是希望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千年古县的历程。”郓城县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时志荣表示。

黄河安澜

自鄄城流入,绵延郓城34公里,黄河先后流经郓城县的张鲁集、李集、黄集3镇,奔腾的河水为郓城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环境。“郓城的黄河河道既不像东明般宽而浅,又不像平阴、济南等地一样紧邻山脉,它的整体形态相对而言较为固定。”卢明表示,黄河沿线的村落为防止可能的洪水侵袭,往往需要修筑高高的房台以避免遭受水患,但这些建筑较少在郓城出现。“但与此同时,河道形态的固定不意味着水患的减少,事实上,郓城与黄河水患的联系自远古时代便已开始。”

据传,商朝第十三任国君为祖乙,其即位之初,都城位于今河南省的“相地”,因地处黄河下游,时有洪水泛滥,便迁都至今山西省的“耿地”。第二年,“耿地”被洪水淹没,又迁至河北省的“邢地”,却再次遭遇水患。最终,祖乙将国都迁至“庇”,第四次迁都最终使得商王朝再度得以兴盛。据现今考证,郓地夏代时为徐州之城,至商代时以庇地代称,故而有一种说法认为,祖乙最终定都之处便为郓城县境内的大杨集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杨集村内,发现有一处肖堌堆文化遗址,据了解,该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下层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大汶口文化类型,上层属于先进的龙山和商周文化。其中出土的陶鬲、石斧等器物,证实了此地三四千年前便有人定居,并发展了灿烂的文化,这一发现则使得商都“郓城说”的观点得以可能。至此,一场因水患而引发的迁都,为郓城与黄河建立起了悠久的联系。

时间来到当下,历经多次河道变迁后,至1936年春,黄河郓城段逐渐向东发展,直冲大杨集,在这处古代商人为躲避洪水定居之所,名为杨集险工的水利工程开始修建,开启了与黄河的又一次共存。记者了解到,在此后几十年间,根据洪水所导致的河势变化情况,杨集险工先后修建了27道坝岸,经历了4次大规模加高改建,其中更有一段险工需要直面湍急河水,迎接黄河波涛大浪。2021年,黄河中下游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秋汛洪水,郓城县境内先后发生十余次险情,却都在坚固的坝体与紧急抢险下安全度汛。

“围绕黄河主题与商周历史文化,大杨集村成为了郓城县一处重要的地名文化汇聚点,我们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发其中的文化内涵。”时志荣表示,以“黄河人家秀美杨集”为主题,大杨集村顺势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三县交界的区位优势、沿黄生态优势与地名文化优势,开发了黄河遗产农业、乡村旅游庙会、“黄河人家”民俗村、渡黄纪念园、肖堌堆文化科普等项目。如今,肖堌堆文化遗址、三皇庙民俗文化灵罗山遗址等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追思远古龙山和商周文化,在黄河岸边享受原生态乡村游。

水浒拾遗

元朝时期,一本名为《大宋宣和遗事》的话本在坊间广泛流传开来,多篇笔记小说在书中以说书的方式得以串联。其中,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的故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传颂,并由此成为了其后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原型。“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是水浒传说中较早期的版本,在这三十六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来自于郓城。”卢明表示,在此后衍生出的“108将”说法中,其中人物大多也同郓城关联密切,故而在郓城本地,有着“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的说法,足可见郓城与水浒传说密切的历史关联。“事实上,没有郓城与郓城人,《水浒传》便不称其为《水浒传》。”

在元人杂剧《坐楼词》中,有着“家住水堡在郓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记载,在如今的郓城西,一处名为水堡村的村庄同样坐落于此,有宋江路穿村而过,深入其中,仍能看到宋宅、宋庙、宋井等部分历史遗存。“宋江故里在如今的水堡村,这件事是不争的事实。”卢明表示。据了解,该村曾出土一件酒坛,后被鉴定为北宋磁州窑烧制,为国家一级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箭镞、陶器碎片和两汉及宋代瓷器文物,证明水堡是历史上古廪丘地望中比较繁华的民居和兵家必争之地。此外,在郓城县内南北相距8公里的东溪村与晁庄村,则共同还原了梁山第二位头领晁盖的历史史实,如今晁庄内仍藏有自宋代立谱的三十二卷《晁氏宗谱》,其中便记载着晁盖之名。

无独有偶,郓城东南16公里处,有一处名为黄泥冈的村镇,古时又叫黄土岗,据当地人表示,此处便是故事“智取生辰纲”发生之地。传说中,晁盖、吴用等人于此截下了杨志押运的货物,致使双双落草为寇,巧合的是,一块万历年间的石碑同样于此出土,其中记载“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为黄土岗,即此处也”,道出该地既是渔人休憩之地,又处于宋时水陆交通要塞。此后,由于后人取土和黄河淤积,此地已不见往日的模样,但在村口处,仍可看出高于四周的部分地面。如今,一块镌有“黄泥岗”字样的巨石也立于村头路边,旁边一块石碑上详细记载了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经过。

“郓城不仅是梁山故事中两任首领的出生地,也是诸多关键故事的实际发生地,这些故事确定了整个梁山传说的大致走向。”卢明表示,如宋江杀阎婆惜的乌龙院、宋江得天书的玄女庙、刘唐醉卧的灵官殿,都位于如今的郓城县境内,并在当地留下了广泛的传说与记载,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遗迹已难以追寻,只留下少量残垣断壁诉说着水浒故事。

“挖掘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靠的不仅仅是传说与记载,还要留存故事发生的‘文化舞台’,也就是每一个关键的老地名。”时志荣表示。据了解,围绕郓城县丰富的水浒文化与历史遗存,历经数十年的打造与完善,一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水浒好汉城成为了郓城水浒文化的集大成之作。36院落、72景观尽显宋元风光,水浒文化博物馆、郓城县衙、晁家庄则还原了水浒故事的发生背景。此外,围绕郓城县的水浒文化,近年来,该景区采用整体搬迁的方式,按照古建筑修复“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将散落在山西、陕西、浙江、安徽等地民间具有水浒文化特色的元、明、清建筑征集到郓城。“通过与文旅的深度融合,郓城县得以真正成为了一个水浒传说的‘地名博物馆’。”

【点击】

细数千年古县中的千年古村

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郓城县境内仅唐朝及以前建村的便有10个村庄,均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其中更有村落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伴随着郓城之名的出现而一直延续至今。

千年古村仪滨庄的得名同古地名廪丘关联甚密,据传春秋时期村落周边有一座廪王城,为廪王驻地,其有一驸马名李仪滨,在出城游玩时,见此处风光优美,便以仪滨之名在此建庄。距该村西0.5公里处曾有一座乌龙寺,据传是廪王城的东门寺,另有一条冷庄河,因其内种有大量芙蓉,香闻十里,有着“冷水芙蓉”之称,位列“郓城十景”之一,如今已无从找到。记者从郓城县民政局处获悉,作为郓城历史记忆的承载,目前“郓城十景”正通过多种途径得到有序地复兴重现。“如盘沟夜月、荒塔燕子、廪丘雾市、冷水芙蓉等,将在不远的将来借助地名再次回到郓城人眼前。”时志荣表示。

作为一处以墓为名的村庄,子房墓村被认为是汉初开国功臣张良埋葬之处,该村西北曾立有两块石碑,并刻有“汉留侯墓”等字样,据《寿张县志》载:“在县南六十里敬圣寺北三冢列峙,明正德六年参政史公立石题曰汉张子房墓。”当地部分族谱对此事也多有记载。而距该村仅数公里处,另有一座战国时期的古村名为梳洗楼,相传,齐国王后“无盐娘娘”钟无盐在出嫁时曾于此梳洗打扮,后人为纪念此事曾修建一座“梳洗楼”,该村即以此为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