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在青岛市市南区澳门路社区,螳螂拳成为融入家家户户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共22个。其中,山东省共有5个案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青岛市市南区珠海路街道澳门路社区“非遗在身边,‘拳’承永不息工作实践”成功入选。在这里,非遗在社区中实现了从“植入式”向“造血式”转变的可持续发展。
让国家级非遗走入社区生活
“只闻其名,不见其身”,在武术界许多人对螳螂拳有这样的评价。螳螂拳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完整保留特有的中华武术精神,套路技法体系完备。螳螂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武术,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青岛市市南区澳门路社区,螳螂拳不再是一门被束之高阁的武术,而是成为融入家家户户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天清晨,螳螂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鸳鸯门派第五代传承人孙日成和父亲孙丛宅的身影便出现在青岛燕儿岛山公园中,教授居民们学习螳螂拳法。这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从2005年开始,持续至今已有18年。孙日成和父亲向居民们传授的是鸳鸯螳螂拳,是螳螂拳中颇具特色的重要流派。这种拳法被冠以“螳螂”之名,并非因为武者形似,而重在取其迅猛手法精妙多变之意。鸳鸯螳螂拳有独特的动作和套路,讲究动作左右对称,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如影随形,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这种拳法兼具左右双修、内外结合的思想,动作古朴浑厚、技法丰富、结构严谨、衔接巧妙,无任何虚招,讲究一招一式皆有目的,技击性很强。鸳鸯螳螂拳主要发展于山东半岛一带,青岛市是其最主要的传承地区。历史上,鸳鸯螳螂拳秘不外传,能掌握拳法的始终是少数人。如今这项武术成为社区居民都可以学习的技能。
“澳门路社区是青岛市南区特色非遗社区之一。如今,习练鸳鸯螳螂拳早已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民群众对该非遗项目拥有极强的认同感、参与感。该非遗项目也成为珠海路街道澳门路社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为‘非遗在社区’各项活动开展做出了良好探索与示范。”澳门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郭爱萍介绍。
让传承活动贯通社区与景区
澳门路社区宛如青岛海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南侧有美丽的胶州湾环抱,东边与景区银海大世界接壤,社区内还有4A级景区青岛奥帆中心,澳门路社区成为许多人来青岛旅游的必经之处。将旅游资源转化为“非遗在社区”的动能,澳门路社区不断创新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推动非遗“在景区”。
燕儿岛山公园位于澳门路社区内,是青岛标志性景点。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是鸳鸯螳螂拳传习的重要场所。为充分激发传承人积极性,放大传承人示范带动作用,澳门路社区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在燕儿岛山公园建设了室内、室外两处鸳鸯螳螂拳传习活动场地。基地集展厅展览、非遗传承、公益课教授、户外活态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室外场地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孙日成和其父亲孙丛宅每天都会在此免费教居民鸳鸯螳螂拳法,累积教授2万人次。广大居民习练鸳鸯螳螂拳的场景,也成为燕儿岛山公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许多游客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在网络上,又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我们的社区和非遗。”郭爱萍介绍。室外场地提供丰富的训练空间,室内场地则为广大游客及居民深入系统学习非遗知识提供了场所。室内场地设有国家级非遗鸳鸯螳螂拳展厅,展厅内陈列鸳鸯螳螂拳拳谱、各类古兵器、鸳鸯螳螂拳历史发展和保护传承展板等。
每周四,室内场地内都会举办鸳鸯螳螂拳传承人讲授的鸳鸯内家养生公益课程。自2022年11月至今,已有200余位居民参与课程学习,鸳鸯螳螂拳也以此为契机深入居民生活。在澳门路社区,非遗影响群体从社区居民扩大到广大游客,螳螂拳也为青岛注入文化特色。
让非遗实现多场景纵深覆盖
在澳门路社区,鸳鸯螳螂拳实现多场景的纵深覆盖。在发挥“传承人引领、基地示范”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澳门路社区推动非遗“在社区”向“在景区、在校园、在企业”纵深发展,通过丰富的“展、教、演、传”推广形式,推动螳螂拳融入广大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更为项目传承弘扬建立起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鸳鸯螳螂拳作为青岛市武术非遗进校园项目在众多学校落地生根。幼儿园、中小学、高校中都留下孙日成的身影。同时,鸳鸯螳螂拳“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进小区”的行动也在不断开展。“在律师事务所、海军特勤疗养中心青岛第一疗养区、街道机关、小区广场等场所,我们都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传承人亲自传授鸳鸯螳螂拳,推动非遗项目广泛覆盖不同人群。”郭爱萍表示。
自2020年“非遗在社区”活动开展以来,在珠海路社区内,非遗“周周有传承,宣传多样化”。社区每周都会组织居民进行鸳鸯螳螂拳的传承和练习。通过发动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公益宣传表演活动等形式,社区让非遗项目之根在社区扎得更深更牢。通过设计制作鸳鸯螳螂拳宣传画、宣传海报及街道非遗项目宣传册等方式,社区在文化站、阅览室、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推广。
以节日节点为契机,非遗传承效果也更为高效。社区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关键时间节点,联合鸳鸯螳螂拳保护单位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开展形式丰富、内容详实的非遗知识普及、非遗展示展演、养生义诊讲座等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多方合作,实现多个场景触达。街道社区、传承人、志愿者、学校、企业等各方发挥优势,将鸳鸯螳螂拳引入不同场景,实现非遗“处处可达,人人可及”。
“我们将巩固机制、提炼经验,在设施、场地、资源、宣传、经费等方面予以协调和保障,常态化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将‘非遗在社区’布点下沉到辖区内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学校、商圈、楼宇等公共社区空间,培育‘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等非遗品牌活动、打造特色团队、推出代表人物,丰富和扩展‘非遗在社区’内涵和外延,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赋予新能量。”郭爱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