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位居沂蒙山脉腹地,尽享山水人文的浸润与滋养,在沂水,书写与旅行、诗与远方天然相融。今年7月,“沂山沂水崮上红”沂水游全国征文大赛启动,面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发出“路不远,景又美,欢迎来沂水”的诚挚邀约,并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20篇。本次周刊将专访获奖作品代表作家张骞、乔洪涛,随他们一同翻越沂山莽莽林海,遥望齐长城屹立千年的身影,静观沂河蜿蜒静流,追溯历史人文的遥远回音,在山水情怀间,探寻沂水文旅融合之秘。
乔洪涛:生动的沂水,是如此动人
“多彩”,这是作家乔洪涛对沂水最直观的感受,在他眼中,沂水诚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昌盛的文脉,却又远不止于此。“这里的生态植被极好,满眼都是绿意葱茏;这里的红色文化极丰,遍地是革命的遗存;这里的人物面貌极佳,每个人的精气神都是充盈而富足的”……一次沂水行,让沉睡在作家久远印象中的那座小城彻底活了起来,变得跳跃而灵动。
“在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西墙峪村‘红色堡垒’给我带来的震撼。”乔洪涛表示,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小山村,在革命年代却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为革命作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在年轻女兵支书质朴、智慧而坚毅的眼神中,自己又看到了精神与信仰的延续,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无意间达成。“我也工作、生活在沂蒙山,红色故事听了很多,但西墙峪村的故事每每听来仍然感触极深。”走在西墙峪村,聆听着过往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故事,再回首,红瓦房、石头墙,河水清澈、绿树成荫……西墙峪村又早已换了一番天地。在如今沂水的青山绿水间,“穷山窝”成了“聚宝盆”,红色精神仍在其中绵延不息。
“沂水文旅一直是临沂县域文旅的标杆,无论是绿色生态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还是红色文化发扬都做得比较好。”一趟旅行下来,乔洪涛细数着自己的“心头好”,沭河源的保护、天上王城的开发、齐长城遗址的保护等,还有《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红嫂故事、第一面党旗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都在沂水得到有机融合,成为其之所以“动人”的原因。“此外,沂水的新文化也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在文学艺术品牌打造、作家队伍建设上着力,建设中国文学之乡,把沂水文艺品牌提升起来。”
沂水的生动,也催生着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生成,几天的游与行中,无数清而自然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溪水般缓缓涌出,而乔洪涛细细地采撷着它们,将它们编织成一篇文章,描述着自己眼中的沂水印象。“它是我这几天以来最真实的感受”,他表示,在这篇名为《沂水何以动人》的文章中,沂水既质朴又鲜活,既厚重又生动,是多彩的,也是多义的,这些颜色与含义无一不打动人心。而乔洪涛则以沂水的“颜色”为线索,通过七彩小镇的“七彩梦幻”、葱茏植被的绿色生态和红嫂祖秀莲、西墙峪红色文化以及沭河溯源的跋涉追寻、纪王崮和齐长城的历史文脉的触摸,整体感受了沂水文旅的诗意和生机。
“对于文学创作,我想,必须有生活的基础,有对生活的思考,才能让文字鲜活、动人。”谈及写作,乔洪涛表示,自己目前正在准备一部贴近生活的长篇小说,它立足于目前的生活,写人性与历史,写理想和未来。“这一次沂水之行,也必将显现于未来的作品之中。”
张骞:探访齐长城,从沂水启程
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假如有一位无名的戍边战士立于齐长城之上,面对着身后的家园与身前的连绵山脉,他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他所珍视的,又是否和今人相同?在张骞《一个人的保卫战》中,一个孤独又热忱的军人形象同齐长城第一雄关穆陵关彼此相伴,苍茫的山脉、宏伟的雄城、难凉的热血尽皆跃然纸上,带给人关于家国情怀最深沉的触动。
“在文章中,我对齐长城的意象进行了延伸,希望通过虚构的故事触摸文化遗存背后的真实”,张骞表示,齐长城是一个实体,是有触感、有温度的,深植于每一个山东人的心中,不随时空转变而减弱,而自己也在十一年的写作生涯中,通过切身的生命体验无数次地见证着这一点。
“这些年来,我围绕齐长城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张骞坦言,带着对齐长城的好奇与向往,从古齐长城的历史文献到后人对齐长城的研究,从对齐长城的总体概述到无数学者实地探访齐长城的资料,自己事无巨细地了解着齐长城的每一处细节、每一段历史。于是自然而然地,在看到坐落于沂水的齐长城遗址时,哪怕仅是影像中偶然间获得的惊鸿一瞥,也让自己感受到极大地震撼。“历经千年,依然还有着这么高的土丘得以遗存,那么它当时应该有多高,有多雄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横亘于齐鲁大地的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而雄踞沂水的穆陵关则堪称其中最重要的关隘,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第一雄关。“沂水我早有耳闻,且心中向往已久”,张骞表示,沂水是一个让人心折的人文宝地,悠久的历史人文、蜿蜒而过的沂河、战争年代的红色故土,还有雄伟的齐长城,都让人心头火热。“若有机会,齐长城在沂水的几个遗址一定要去仔细看一看,体验脚踏在长城土地上的感触。此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与纪王崮等也要去看一看。”
走遍全省、探访长城,这是张骞心中挥之不去的愿望。在构想中,他将通过手中的笔勾勒出齐长城的每一个面向、每一种形态、每一种色彩与每一种精神,并把这些尽数收录入一本散文集或随笔中,用文字的力量跨越时空的阻隔,让齐长城的精神再次融为一体。“这就像串珠子,一个个地把散落在齐鲁大地上的珍贵遗珠串联。”张骞表示,而沂水的齐长城则是其中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关键,“或许,我可以把沂水定位探访齐长城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