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滨海依河“城”载古今 走进“渤海故地”滨州滨城区

2024-01-08 09:50:2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横卧于三角洲之腹地,扼守黄河入海之要道,河渠交织间描绘的是黄河的变迁历史。秦始皇“蓬莱寻踪”的脚步在此停驻,以一座孤台遥望千年,杜氏“四代为相”的故事于此流传,以一座宅院彰显家风。追寻大禹“禹疏九河”之故道,静立于黄河楼之上领略大河奔腾之奇观。2023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滨州市滨城区,漫步于古城之中,见证河海文明的融汇。

滨海之邦

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之州”,94公里黄河横穿而过,126公里海岸线蜿蜒逶迤,在河与海的交织作用下,滨州以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而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一抹亮色,作为滨州如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滨城区在城市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滨城在历史上与海洋同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更是滨州之名的来源之一,可称之为‘小滨州’。”滨城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雁表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滨城区的文明史极为悠久,据商代晚期兰家遗址出土的诸多青铜器可证明,早在商代时周边区域便有文明兴盛。“那时,滨城区与周边县区同属蒲姑国,并在周朝时被一同划入齐国领地。”李鸿雁表示,汉朝时,建县立郡的风潮盛行,湿沃县也应运而生,随着朝代的演替,湿沃县又在此后被蒲台县取代。

关于蒲台县,除与古国蒲姑有着历史文化的联系外,一座秦朝时修建的望海高台同样是其名称的直接源头。据传,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向东渡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却久未归还,其便在第五次东巡过程中下令大军修筑高台以远望渤海,搜寻仙踪。这座高台被后世称作“秦台”,又因周边蒲草遍地,被叫作“蒲台”,对此,《水经注》记载称“厌次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萦蒲系马”。至隋朝时期,湿沃县也由于这一历史背景正式更名蒲台县,“这次更名后,蒲台又经历数次撤销与复建,但始终作为如今滨城区的代称,其建制至明清时期仍然存在。”李鸿雁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秦皇台乡西石村西南,还有一椭圆形高台立于其上,经考据为“蒲台”原址,《滨州志》记载,秦台下曾有八角井,据传为海眼,如今已然废弃不见。1979年,在对高台及周边环境的系统调查中发现了东周至汉代的盆、罐等残片及完整的“长乐未央”瓦当,足以证明这座高台的年代久远。

无独有偶,滨城区“滨海之地”的美称,并不仅有一座高台作为佐证。唐朝时,另有渤海县自蒲台县与周边厌次县的辖区内划分而出,县域直接以渤海为名,更说明了其与渤海的紧密联系。据唐代中期的《元和郡县志》载,当时的大海在渤海县东一百六十里,蒲台县东一百四十里。在那时的两县城中,只要在天气晴朗时登上城楼,便能望见渤海的潮起潮落,“观渤海”由此成为当地文人雅士的一种风尚。

“无论是蒲台县还是渤海县,其名称均由‘望海’这一意象引申而来,足以见得滨城区当时是名副其实的滨海之邦。”李鸿雁表示。渤海县设立后不久,滨州顺势设立,下辖渤海、蒲台二县,成为了滨州作为地名出现的起始。此后直至清代,在当时的“滨州古八景”“蒲台古八景”中,仍有着“渤海望潮”“石口观潮”等记载。其后,滨州逐渐降至县级,又先后改名为滨县、滨城区,而随着区划的调整,一座更新、更大的滨州市如今已成为横跨2区4县1市的滨海雄城,在渤海岸边继续书写着跨越千年的地名故事。

九朝重镇

自如今的滨城区沿205国道向北行去,一座矗立于道间的“帝师故里”牌坊尤为显眼,距牌坊不远,一段残存的护城河道与城墙遗址也清晰可见,少有人知道的是,曾有一座号称“九朝齐鲁重镇”的“凤凰城”出现在历史长河中,以一段凝结着地名文化的历史记忆彰显着古滨城最初的样貌。

据文献记载,滨州古城最早应修建于唐宋年间,但当时城址所在地与如今古城遗址仍有些微差别,且已无遗迹留存。如今所能见到的城址始建于元朝,至明清而称滨州城,又称“凤凰城”。据当地人表示,“凤凰城”名字的由来同古城的整体造型有关,彼时城内分为东、西、南、北四关,其中东关小巧精致,形似凤冠,西关却长而弯曲,如同凤尾,南北二关形制相似且均有弯曲,如同翅膀,加之古城中心地势稍高,从高处看来如同一只凤鸟伏于地面。时至今日,作为古城所在地的滨北街道,周边道路仍然延续着以“凤凰”“梧桐”等命名的传统,便是“凤凰城”历史文化的直接体现。

自元代始建后,明清两代对这座古城又多有重修,据明万历年间《滨州志》载,滨州城“周围九里,高二丈五尺,阔丈余,四门:东曰望海,西曰临川,南曰迎薰,北曰拱辰。”据当地人表示,彼时城池内有庙宇林立、古建遍布,四街四关均散布着为数众多的亭台楼阁,在城内仅1平方公里有余的范围内,接连建起了数十座祠堂、庙宇、牌坊,有杜氏、薛家、张氏的院落点缀其间,更有一处写有“渤海雄邦”的牌坊立于古城之中,但如今大部均已消失不见。在古城中心的十字街附近,现今还存留有一处“茅焦台”的遗址,与“蒲台”同属滨州三台之一,据传台上曾有留下“解衣劝秦王”美谈的秦国官员茅焦的祠堂,如今也已无处寻找。

沿滨北街道南街一路行去,到达曾经“凤凰城”心腹所在之处,便能看到一座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古宅院横卧于此,这就是颇具盛名的杜受田故居。“杜受田曾是咸丰皇帝之师,其家族自明朝起便世代居住于此。”李鸿雁表示,虽故居以杜受田为名,但由这座宅院中走出的历史名人却远不止杜受田一位。据杜氏族谱记载,自明洪武至清光绪年间,一共12名进士从中走出,创下了“四世六翰林”的壮举,中秀才者更是多达三百四十七人,家风濡染下,杜氏家族持续繁荣达500年之久。然而,辉煌的历史却不能使其幸免于战火,杜受田故居同滨州古城一同遭到严重破坏,一度成为了仅存于当地老人心中的一段记忆。

所幸,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划下,曾经仅存于记忆中的地名文化如今正在复苏。记者了解到,经过为期数年的修葺,故居主体已复建原总建筑的70%以上,如今的杜受田故居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的建筑既古色古香又简洁朴实,悬挂其间“相国第”“方伯第”等匾额令人无时无刻不浸润在“端正、明白、和平、谨慎”的家风熏陶下。穿行于院落之中,地方风俗、民间工艺在其中有序穿插陈列,生长于滨州的诸多历史文化在此处得以交织。值得一提的是,杜受田故居二期建设项目已于近年启动,在此基础上,展现杜氏家族史与滨州地方文化的电视剧《杜家大院》也已在积极筹拍中。

古城今辉

在如今的滨城区黄河岸边,有一座名为蒲城水库的湖泊,湖畔碧波荡漾,更是成为了人们荡艇泛舟的水上乐园,人们绝不会想到,就在这座湖泊之下,埋藏着一座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它的兴衰揭示着滨城区黄河岸边的一段精彩历史。

“这座沉没于水下的蒲台县城最初建于隋朝,伴随着蒲台县这一名称共同出现。”李鸿雁表示,在蒲台县城建立之前,周边地区在西汉时期也曾为湿沃县旧址,其城市的演进可谓一脉相承。而纵观蒲台古城历史,其不断废弃与重建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据《山东通志》记载,蒲台县“本隋置,土城卑薄。”在县城初建时,城池较为简陋,且没过多久便遭遇了蒲台县撤县,使得其自建成后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发展,甚至有数百年间未曾见于史书记载。至金朝时,蒲台县又一次设立,在隋代故城以南再建新城,但又恰逢金、元战乱,刚刚建成的小城又一次在战火摧残下成为了断壁残垣。直至明朝,这种情况终于迎来改观。

“随着明代对蒲台县城的重建,大批移民接连迁居此地,蒲城迎来了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李鸿雁表示,此时的蒲城位于济水古道的南岸,与滨州古城隔河相望,平缓清澈的济水自城北不远流过,彼时济水河深水阔,沿线航运发达,是下游几个盐场重要的产品输出通道,更有往来捕鱼、货运不绝。加之此地独特的“三关城”传说,蒲台县城一时成为兴旺富庶之地,城南的道旭渡口还曾被称作“十省通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黄河的一次改道,这座几经磨难的古城再一次面临倾覆的威胁。

咸丰五年,著名的铜瓦厢黄河决口使得汹涌的黄河水成为悬在蒲台县居民头上的首要威胁。

为防止水患,当地人修筑了十余里的护城堤坝,使得县城的安全暂时得以保障。但由于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蒲城内地势日趋低洼,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在当时,泥沙不断淤积,河水不断漫滩,造成了河床高于滩地、滩内高于滩外的情形。”李鸿雁表示,高耸的堤坝围绕着古城,泥沙的淤积又进一步抬高了周边的地形,就这样,自黄河决口后百年间,整个蒲台古城已成为一处低于周边地面四五米的谷地,一旦出现堤坝溃决,整座城市必定会在一瞬间被河水灌满。城中居民每年都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维护堤坝上。

1956年,蒲台县建制取消,黄河北岸的土地尽数划予滨县,蒲台县成为历史的同时,蒲台县城也逐渐失去其本来的作用,城内居民逐渐开始迁出故地。20年后,一次黄河的迅猛涨水成为了最后的记载。黄河突然猛涨,滨县下达了连夜撤离县城的指示,就在古城居民全员撤出的数个小时后,护城堤全面溢决,黄河水汹涌灌入城内,水深达6米以上,整座城市被彻底淹没。

这座存在了784年的古城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直到上世纪80年代,蒲城的轮廓和城墙的残垣断壁依旧能清晰可辨。六年后,当地政府将这里改建为水库,以缓解用水紧缺状况,取名“蒲城水库”。由于水面浩大,人们称其为“湖”,后改称为“蒲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滨州市对蒲园景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在蒲台县城故地,一座风景如画的蒲湖风景区呈现在人们面前,江南园林风格的园区与气势恢宏的黄河楼相互映衬,成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又一标志性建筑和黄河入海前沿岸的重要景观。

【点击】

千帆过处黄河楼

作为蒲湖风景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楼是一座集旅游观光、黄河文化、书画展销、地名展示于一体的公共建筑,也是滨城区乃至滨州市标志性的黄河地标。其主体位于蒲湖南岸,蒲台旧城遗址之上。

黄河楼外观尽量表现中国古建筑的特色,设计了9个明层,9重古建筑带斗拱起翘的屋檐,寓意黄河99道弯,流经9个省市自治区,在山东流过9个市。9个明层从上至下,分别以黄河流经的9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字按顺序命名。此外,古建筑的卷棚元素同样有机穿插于每层挑檐中,用浪花取代古建筑的吻兽,从而表达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寓意。

展厅内,幸福黄河、生态黄河、安澜黄河、历史黄河、溯源黄河、全景黄河等主题展陈一应俱全。登黄河楼顶,又可南观黄河,北瞰城区,远眺地上悬河穿城而过,领略黄河之水凌空而过的壮观场景。傍晚时分,黄河楼华灯初上,另有一番韵味。一座黄河楼,集中展现着滨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集中展现了新中国人民治黄、把害河变幸福河取得的伟大壮举。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