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近年来,威海市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眼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聚力打造“1+4+N”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2023年,“1+4+N”创新平台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24项,体系新纳入4家平台,延伸设立161家创新机构,覆盖全市主导产业和所有区市、开发区。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1+4+N”创新平台持续竞跑冲刺,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递次出现,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条创新链
激活企业新动能
眼下,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全自动化激光清洗设备正有序作业。
随着“1+4+N”创新平台之一的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与企业共同突破了激光器、清洗头、视觉引导技术等多项核心部件与工艺,国内首台(套)硫化机全自动激光清洗设备正式落地投产,一台表面附着污染物的硫化机在45分钟内就被自动洗净,能耗降低70%,效率提升30%。目前,这款设备在手订单已超20台,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正在研发中。
一个深冷车载气瓶,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填补该领域国际空白;一台材料原位测试设备,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实现材料试验机国产替代。
活力倍增背后,是动真格的考核“指挥棒”。创新平台术业有专攻,但没有竞争就意味着缺少压力动力。为此,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完善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机制,年度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等次的,给予一定奖励扶持;结果为“不合格”的,予以退出创新体系。此外,对于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由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月调度、季考核”等机制,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切实让专项资金用到刀刃上。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3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榜上有名。截至目前,体系内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19家,其中9家平台获评省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占全市100%。
一条人才链
释放聚才“磁吸力”
作为国内最先进的捕捞加工一体船,日前,“华祥9号”扬帆前往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捕捞。
看着船体掠起的波涛,科技副总朱凌长长舒了一口气,做了一个表示顺利的手势,“太好了,我们成功了。”
这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由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院长朱凌与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制,预计年产量5万吨左右,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
2023年,来自高校院所的23名专家教授带着技术、成果、团队,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数名硕士、博士跟随进驻企业“打卡”上班,参与30多个科研项目,直击企业技术痛点,探索出柔性引才、带动科研成果与项目同步转化落地的新机制。2023年以来,科技副总累计到企服务2000多天(次),诊断技术难点300处,提出技术突破方向50多项,解决关键难题10多项。
不断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基于企业对相关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精准匹配对口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当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有效实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发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目前,已选派近20名研究生到6家本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参与企业高科技研发项目10余项。
2023年,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组织包括40多位院士在内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来威洽谈交流,发布科技成果100余项。
灵活创新的人才引育模式,让“1+4+N”正加速成为威海密度最大、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人才高地。2023年以来,体系内新引进合作院士4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7人,海外高端人才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87人,获批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7项,人才高地效应日益凸显。
一条资金链
打开企业融资新通路
对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而言,1500万元能“换”来什么?迈途医疗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给出答案:在骨科生物涂层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和许多科技型企业一样,迈途医疗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在“破土拔节”的关口,“钱”成了最大难题。对此,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专项基金股权投资方式,出资1500万元给予支持,不仅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产值1000万元,有效填补产业链空白,还助力下游企业实现国产替代,为企业节约喷涂成本近50%。
2023年以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企业贷款需求,联合浦发银行、鲁信创投等1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双走进”活动17场,产业专题对接活动3场,对接平台企业90多家,宣讲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创业投资等金融惠企政策,促成4家企业累计获批银行信贷资金2800万元。
走进威海威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紧张忙碌的生产气息扑面而来。3个生产工厂几百台设备全负荷运转,2万多只刀具在加紧生产。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设立的子基金——鲁信知欣基金2500万元投资加持下,威硬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产品越来越“硬气”。
专项基金的加持,让企业得以放开手脚,在技术创新的大路上越跑越快。目前,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省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配套基金齐韵基金完成续期,引导推动基金实缴至4.4亿元,进一步支持血液透析产业发展,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一条产业链
推进产业“强筋壮骨”
1月4日,在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一批永磁同步电机陆续下线。
“近两年,永磁电机关键技术制约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公司负责人盛军岭说,一场双走进活动精准“撞上”了高校项目。在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协助下,新研发产品在轴向尺寸减小25%、重量降低将近20%基础上,效率反而提升3%,眼下已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与奥文电机合作开发台式压刨用粘结磁体高速直流无刷电机,也实现了刨床工作效率提升一倍,电机效率提高40%。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耦合效应”凸显。在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王丽看来,关键技术突破,常有“一通百通”的效果,“突破一个,撬动一批,就像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一样。”
电机产业不是个例。2023年,平台聚焦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开展产学研活动,重点围绕专用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医疗器械产业链开展“解链”“融链”行动30多场,解决企业需求234项。
赋能产业链,关键要解决行业领域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2023年,平台聚焦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突破,精心绘制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骨科植入器械、介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5个细分领域产业创新图谱,梳理产业急需的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达到116项,组织攻关突破31项,形成新产品138个。
“1+4+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是否成功,检验标准就是能否形成更多创新成果、服务更多项目企业、产生更多经济社会价值。2023年,平台点对点开展“双走进”活动500余次,服务企业1000余家,促成平台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143项,实现合同额超1亿元,成果转化收益约9800万元,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