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沿黄万里 百川归海 走进“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垦利区

2024-02-26 10:38:0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文明的诗篇随历史延续而得以书写,洒落在所到之处的每寸土地之上,由一条浩荡奔涌的大河串联,沿着或深或浅的河道蜿蜒前行,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被赋予读音与姓名。沿黄万里终归海,在黄河最下游的入海之处,一片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在此守候,看万里奔腾、看百川归一。从古老的“千乘海口”到如今的三角洲福地,它记录着千百年间黄河的积淀,也因而成为了五湖四海共同安居乐业的福地。

2023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黄河万里奔腾的最后一站,在这片人与黄河和谐共生的“垦区”,见证文明的厚度、历史的深度。

黄河入海,带来无数地名传说

在垦利,黄河用沉积的泥沙谱写其最后一曲生动的文明之歌。“可以说,如今的垦利及其所涵盖的整片土地都是黄河最为独特的见证者。”垦利区文史学者郭学杰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如今的垦利区,西南部和东北部的成陆历史前后相差约2000年。近年来,垦利区胜坨镇的“海北文化遗址”与董集镇刘家村发现的众多历史文物以充分的史料证明,垦利区的西部边沿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里也同样产生了垦利最早的代表性地名如长河口、甲下邑等,同样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据史书记载,位于长河口处的甲下邑比利津县城要早380多年,在魏晋时期归属蓼城县,恰好处于如今东营区与垦利区董集镇的交界地带。而翻阅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历史地图,除了能清晰看到如今垦利大部地区被一片汪洋笼罩外,还能在渤海湾漫长的海岸线上发现一处极为显眼的“瓶”状海湾。据了解,此“瓶”是垦利地区自先秦就有的一道自然海湾,也是甲下邑与如今垦利区的天然定位点。它当时东西长约40千米,狭窄的“瓶口”就是垦利区董集镇之所在,而“瓶底”则一直延伸到滨州的滨城区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海湾的“瓶底”处,远古时期还是古漯河的入海之处。而东汉以后,经由“王景治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千乘海口”为终点的黄河东汉流路同样来到了这座“瓶”形海湾的北邻。“黄河的到来使得此地河水与泥沙的流量开始急剧增加,深刻影响了海湾周边的地形地貌。”郭学杰表示,至魏晋时期,漯河已近枯竭,其入海口被黄河泥沙淤为平地,“瓶”状海湾同样被淤积填塞,成为了半沼泽地。在《水经注》中,这座在当时已成为沼泽湿地的海湾被命名为“马常坈”。

“所谓坈,其意为凹陷的处所,与我们如今所说的坑洞意义相近。”郭学杰解释道,当时,在这座“马常坈”的南北两侧分列有“济水”与“河水”,它们不时相互交汇影响,共同奔流入海。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河流之交汇与陆地之变迁实属正常,但对一座海边孤城来说,却可能意味着一次又一次深重的灭顶之灾。这座矗立于海湾西北侧的甲下邑自某个时刻起,突然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记者了解到,直至西晋的部分地图中,还有对甲下邑与“瓶”状海湾的记载,而隋朝地图则已不再对这两者有所标注。至于其于何时消失、因何消失,成为了长久以来的谜团,只留下一个个古老的地名仍然记述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利津洼”到“垦区”,垦利之名逐渐叫响

古城邑被埋没在洪流与泥沙之下,随之而来的是海岸线的大规模后移与大片年轻土地的诞生。如今,自垦利区西南部向东北走去,越靠近海洋则其形成的历史年代也越晚。历经“东汉流路”与铜瓦厢改道后形成的现今流路,垦利区的主体部分直至上个世纪才完全形成,且如今其仍然在以每年万亩的规模稳步增加中。

由于陆地形成较晚,“垦利”这一地名概念出现极晚,直至20世纪,垦利还作为利津县的一部分而存在,被称为“利津洼”。记者了解到,所谓“利津洼”,是指此前利津县域范围内地势相对低洼的东部地带。“如今垦利区的西南部,就曾是利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郭学杰表示,如今垦利境内的许多古迹、集镇、渡口等都在利津的地方典籍中有所记载。此外,不少沿河而建的利津渡口虽归属利津管辖,但在这些渡口的东岸,如今实则属于垦利区的区划范围。

在“利津洼”以外,“垦区”也曾是垦利区的另一个称呼,究其原因,则与移民和大规模垦荒运动的关联较为紧密。据了解,自元明开始,以垦利区为目的地的大规模移民就时有发生,从明朝初期的“移民就宽乡”到清代的“劝垦政策”,无数移民开始涌向这片崭新而广袤的土地。到民国时期,甚至在周边地区形成了“待要吃饱饭,围着黄河转”的说法,加之当时黄河在鲁西地区长期肆虐泛滥,菏泽、济宁等地的移民不断向黄河口迁移,“垦区”的地名概念正是在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先后带动下才最终形成。

“1935年,黄河在山东省鄄城董庄决口,形成许多‘黄河水漂来的村庄’,大规模逃难而来的移民在如今的垦利被划分成了八个大组和若干小组,这便是地名‘八大组’的由来。”郭学杰表示,与“组”这一命名方式对应的,还有组内以序数命名的村庄,“一村、五村、七村、二十五村,这些至今仍然存在的村庄名称就是其身为移民村庄的地名印记。”此后,“八大组”又改称永安镇,成为了垦利的前身。1941年,随着永安镇及周边地区的解放,“垦区抗日根据地”就此建立,取“垦区”的时代背景与“利津洼”的历史由来,垦利县这一名称最终于1943年形成。

由于浓厚的移民性质,从县域到村镇,垦利区的许多地名中都深深浸透着移民文化的痕迹。“明清时期移民而来的村庄,大多都以姓命村,而近代由于黄河水灾迁来的村庄则多数有着各自对应的数字序号。”垦利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合奎向记者表示,同样,以植树造林、开垦养殖等活动为主要渊源,垦利区还形成了一系列以“林”为名的村名,建林、保林、利林、兴林……在黄河口塑造出了一片“茫茫林海”。此外,还有在广阔荒野上星罗棋布而又孤立无援的“屋子”,表达移民之间同舟共济愿景的“义和”等,都是垦利区及周边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

黄河三角洲顶点,历史与文化于此交汇

是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黄河入海的最后一站,对于黄河三角洲,身处其中的垦利区无疑最有发言权。“事实上,黄河三角洲也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黄河三角洲三个概念。”郭学杰解释道,古代三角洲以蒲城为顶点,而近代三角洲是黄河1855年从铜瓦厢决口时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的扇面,现代黄河三角洲则以渔洼为顶点,至今仍在持续形成新的陆地。其中,宁海是其中最为著名、意义最为重大的一个三角洲顶点。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虽然自近代以来才以黄河三角洲顶点的称号而声名远播,但宁海之名自北宋至当下,始终作为地名中‘顶流’备受关注。”郭学杰表示,以宁海为名的古镇不仅是宋朝至明清时期的重要盐场,其本身还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了集历史、文化、经济于一身的重要地名概念。据了解,元明时期,宁海为山东19大盐场之一,所产的食盐更是在明代成为了孔府祭祀的指定用品。当时,以航路通畅的大清河为重要依托,宁海盐场与如今位于利津境内的永阜、丰国盐场同样盛极一时。“车如雷舟如矢,水路运输复始终”是宁海镇当年的真实写照。

然而,宁海这一地名的影响仍不局限于此,“宁海盐场的繁荣,使得其所在地小宁海逐渐成为了宋金元时期大清河尾闾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郭学杰说,所谓的小宁海,即是如今胜坨镇的海北、海中、海南三村,近些年,在海北村以北一处被称为“疙瘩顶”的隆起高地中,考古工作人员经过一系列考察发掘,最终发掘出了众多北宋至金元时期的瓷器及钱币等器物。

“不仅是一大批精美且高规格的器物遗存的发现,这座海北文化遗址最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将垦利地区与宋金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了关联。”郭学杰表示,这座遗址隔莱州湾与登州古港遥相呼应,以北有海丰镇遗址,往南则有胶州板桥镇遗址,这些遗址从地理分布上可串联成一线,不仅出土器物的内容较为接近,遗址本身也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在这些点位的相互连接下,勾勒出的是一条沿海岸而行的航线。“从盐业重镇到丝路站点,再到近代黄河三角洲的顶点,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一个小小的地名就能衍生出如此多的文化内涵。”

如今,在黄河岸边,一座近代黄河三角洲顶点文化苑坐落其间,七条蜿蜒的林间小径曲径通幽,寓意着1855年以来黄河入海流路的变迁。在其中,场景式群雕“上赋”、大型浮雕“黄河宁、天下平”等一一得以陈列,生动展示着黄河三角洲的生机与活力。“以黄河为元素,我们在宁海顶点文化苑同样打造了一系列地名文化宣传实体阵地,此外,在我们的推动下,以宁海为代表的十余个地名故事也借由网络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张合奎表示。

【点击】

黄河南展助安澜

时而肆意横流、时而大水漫灌、时而“神龙摆尾”、时而“泥沙俱下”。在黄河的尾闾河段,黄河以改道频繁、洪凌频繁著称。河流的频繁变动,一方面使垦利及周边地区的平坦淤地面积更为广大,同时也让黄河三角洲内的居民始终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而究其原因,与这段河道中一段长达30千米的“窄胡同”不无关联。

“在这段狭窄的河道内,堤距一般仅有1千米左右,最窄处甚至只有460米,成为了冬夏两季的洪水与凌汛的风险点。”郭学杰表示,而为了解决由河道狭窄所引发的黄河险情,“黄河南展区”的概念在上个世纪逐步形成。据了解,这一工程通过在原本临黄堤外再建一座南展堤的形式拓宽了河道的实际宽度,其中两道河堤之间的区域被称作“南展区”,原先生活在这片区域内的群众,则全部搬迁至紧靠临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生活。

1999年10月,黄河小浪底工程投入运行,通过与三门峡水库的联合调度,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基本得以解除,黄河南展区工程也至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摘掉蓄滞洪区的“帽子”后,黄河南展区就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原先的南展区内,胜利社区、龙居社区、杨庙社区等3个社区先后开始建设,居住在房台上的居民得以重新获得宽敞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如今,以杨庙为代表的黄河南展区,已经成为了一处文化体验区,在这里人们可以采摘有机果蔬、览田园风光、享农家之乐,感受独具黄河滩区特色的旅游体验。”张合奎表示,此外,为充分展示南展区的历史地名文化,垦利区董集镇策划建设了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以“和合南展”为主题,这座文化馆集中展现了此地的黄河地名文化。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