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威海全力塑造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标杆

2024-03-29 10:12:2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见习记者 范心雨 实习生 王光源

 

春光无限好,引才正当时。3月17日,2024年“威海-高校人才直通车”暨“职引未来——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威海站”首场校园人才引进活动在哈工大(威海)举行。为保证参会企业竞争力,主办方威海市人社局在前期企业筛选阶段主动侧重与高校优势专业契合度高、薪酬待遇好、职业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为威海市青年人才引进工作打造良好开端。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打造人才高地,将专业人才引进作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为现代海滨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人才兴威”聚力产业升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内在动力和可靠支撑,而实现科技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对于科技发展在提升当地经济实力中的关键作用,威海市有着清晰的认识,更深知科研工作成效离不开科研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威海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威”战略,营造人才安心立业的最优生态,新引进青年人才突破2万名,博士和海外留学人员超过400名,位列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第43位、山东第4位。在科研领域,威海市聚焦医疗器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精准打造人才引领发展先行区,创建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等18家重点研发平台,汇集起20多支顶尖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全省首批四个人才集聚节点建设城市之一,为人才强省建设提供支撑,推动人才与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3月,威海启动重点产业工程师高质量培育专项行动计划(下称“专项行动”),从人才评价、职称申报、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四个方面,推出16条具体措施,为全市大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其中就包括力争年内培养重点产业工程师1000人以上,组织高层次、急需紧缺以及业务骨干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能力提升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进一步将人才培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进行储备。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被称为“黑黄金”“新材料之王”,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工业能源等领域,而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也是威海的优势产业之一。据悉,本次专项行动,威海市启动推广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区特色专业职称,聚焦产才融合,突出实绩能力导向,将建设一支专业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人才队伍,加快形成特色人才聚集优势,服务威海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威海市本次专项行动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经企业董事长或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举荐,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可不受原职称资格、学历资历、工作年限等限制,直接申报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

“乡村首席”绘制兴农新图景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致力于引进和培养乡村振兴领域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引领经济发展、技术推广应用、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全市推动乡村振兴、构建共同富裕先行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取得了可观成果。

“我们聘请他们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请他们发挥专业特长,深度参与每个村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他们打开‘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大水泊镇党委副书记鞠传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鞠传鹏口中的他们,指的是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著名设计师李久太,以及来自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教授、优秀设计师们。在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一幅群山环绕、绿草铺地、石板为路的乡村振兴蓝图已向世人惊艳亮相。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初家村的“新村民”们流转了30多套闲置民房,将其改造为艺术范儿十足的民宿,还为村里规划建设了采摘体验区、养殖体验区、田园体验区。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拔地而起,也吸引了大量优秀设计师慕名前往,为乡村带来发展的新鲜活力,“首席专家”制度应运而生。

据了解,去年威海市就已经开展了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招募活动,发布了200余个乡村振兴人才技术需求,招募“乡村振兴首席专家”600余人,通过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伍攻关多个重点课题,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并且建设了15家乡村振兴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截至目前,威海已招募各级各类乡村振兴“首席专家”2000余名,他们下乡当智囊,进村开良方,参与创办(领办)农业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500余家,打造各类特色产业品牌196个,助力形成大量农村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一场“城与才”的双向奔赴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拥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等多所国家重点高校的海滨城市,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条件。

为吸引并留住优质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服务,威海市一直以来重视高校人才的待遇工作。2023年起,威海市深入实施“新时代威海英才工程”政策,为大学生、“双一流”毕业生以及其他人才发放多种补贴,真心实意服务保障。2024年,威海市又发布了“菁英”博士后人才招贤令,推出了多方面的资助和补贴,力求博士后人才参与威海区域创新城市建设。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威海市引导驻威高校、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发展,实施产业链人才链“解链”“融链”行动60多场,解决企业技术需求280多项。其中,哈工大(威海)积极探索“研发在高校、产出在企业”人才共享机制,所打造的天凡科技模式在20多家企业得以推广。同时山大(威海)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团队带动有研稀土、奥文电机等电机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新增销售收入达1亿多元。

3月22日威海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指出,2024年,威海环翠区预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20亿元以上;新增外国高端和专业人才50人以上、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10个以上。

在威海高新区,该地建成17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与东华大学建立了“民用航空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联合华为、联想成立“打印机创新研发中心”,形成集聚人才的强大“磁场”;同时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校地合作共建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和山大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与驻区高校成立订单学院和订单班,每年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上千人。

筑巢迎凤栖,花香蝶自来。现如今的威海,已逐渐成为汇聚精英力量的人才新高地,在这片黄金海岸,人才的到来定将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注入强大动能。城市与人才,也唯有同心筑梦、久久为功、双向奔赴,才能让“才与城”共赴星辰大海,开启城市建设新篇章。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