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潘愈 付英杰
在传承文明薪火的道路上,以孔子为代表的齐鲁先民孜孜不倦,无数珍贵的儒家学术传承在书院中焕发生机、流传后世。以“经世致用”为导向,以“传道新民”为己任,以“教学相长”为特征,书院集讲学、藏书、祭祀等主要功能为一体,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起到了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期遇“建”山东——2024齐鲁古建寻访之旅将探寻齐鲁大地上名为“书院”的精神文化地标。以孔子为根,以儒学为魂,传道授业,启智兴学,千年书院历久弥新。
洙泗书院:创书院先河
辗转七国、游历十四载,孔子以68岁高龄重归故土。周礼衰微终成大势,仕途黯淡已是定局。他并未为此长久哀叹,在曲阜东北4公里的泗河南岸上,孔子最终于洙泗书院寻得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洙泗书院,传为孔子修书讲学的地方,并曾在此删诗书,完礼乐,整理古籍,聚徒讲学,后也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汉代至宋金均名先师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现洙泗书院占地约两万平方米,院内古柏参天,古建筑掩映在一片黛色之中,有讲堂、大成殿、两庑等建筑,元、明、清各代碑刻。
据《曲阜古迹考》载:洙泗书院“旧名为先师讲堂,在孔林之东北”。当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处设教讲学,洙泗书院是其中的一处。至元三年(1337年)孔子五十五代孙、曲阜县尹孔克钦出资于讲堂旧址重建,因位置“泗水经其北,洙水带其南”,而改称洙泗书院。据工作人员介绍,曲阜古时有四大书院,洙泗书院是面积最大的一座,总面积1.97万平方米。书院建筑全系明代数次重修所建,共三进院落,有殿、堂、门房41间。
缓步进入书院,门前神道有古柏夹侍,尽头高筑的石台上有大门3间,刻有“洙泗书院”四个大字的明代石碑立于门前。走过满植桧柏,苍碧遮天的院落,穿书院过厅,便来到书院正院,正中建讲堂3间,深3间,顶覆绿瓦,殿内天花板彩绘五色云龙。据工作人员表示,殿内原有木雕三龛,中供孔子,两旁则是“孔门四圣”的配亭。
正是在这幽静书院之中,无数珍贵的儒家学术传承在此焕发生机、流传后世,“洙泗书院”也由此成为儒家书院的真正祖庭,后世众多书院的雏形。以孔子的言与行为遵循,继承着“洙泗书院”的精神,自唐宋开始,名为“书院”的精神文化地标逐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松林书院:传千年青州文脉
离开鲁国故地,走入青州古城,现位于青州市的松林书院同样是儒门传道的千年杏坛。据了解,书院建于北宋仁宗年间,白墙青瓦、松柏参天,时称“矮松园”,因培养了三元及第的一代名相王曾而声名大振。据传,少年王曾在矮松园读书,宋真宗时期,其在州试、省试、殿试中连续取得第一名,成为科举制度推行一千多年中唯二取得连中三元成绩并官至宰相的人之一,松林书院也由此而具备了别样的历史意义。
明清时期,书院成为青州府的最高学府,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明成化年间改办为松林书院,此后百年,书院办学一度达到鼎盛,科举入仕者之多堪称“明代山东进士第一县”。清康熙年间,松林书院重建,乾隆皇帝的老师,被其封为“一代完人、千秋典范”的徐士林,便是当时书院名士的典范。从始至终,书院均重视道德修养,修习儒家经典,又在清末增加了经世致用之学,“以天下为己任”救亡图存。
历经千年、几经毁建,如今的松林书院维持着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不断修复后形成的独特格局,呈三进院落。由厅堂轩廊围就的庭院幽静而宽敞,花草茂盛处,碑石、读书台隐藏其中。“松林书院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它不同于南方园林的玲珑曲奇,而是呈现出庄严肃穆、中规中矩的特色。”据管理人员介绍,该书院建筑风格完全合乎我国北方古代建筑的审美标准,以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呈左右对称的配列建筑格式。
仰山书院:仰书山之高
在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坐落其间,这便是著名的仰山书院。记者了解到,书院始建于明朝,时称“博陵书院”。清乾隆年间,博平任县令的杨国翰以勤政务实著称,任政期间尽数探访、修复了县内文物古迹,“博陵书院”也在其中。此后,以杨国翰的字“仰山”为名,一座新的“仰山书院”就此出现。
作为茌平境内仅存且保护较完好的一座书院,仰山书院目前仍存有清乾隆时期的仰山书院藏书楼和民国年间建造的教学楼古建筑两座。进入一座幽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雕梁画栋的三开间两层硬山顶砖木藏书楼,楼梯为内设置。正门两根圆木由基石支撑通二楼屋顶,支撑整个楼体承重。记者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藏书楼墙体采用临清贡砖垒砌,同时东西北三面墙体四角各有两个通风孔,用以保持墙体干燥。东西山墙及四角由精美砖雕镶嵌,屋顶脊兽蹲守,飞檐斗拱。
藏书楼后,民国时期兴建的教学楼仍然存在,如今,这里已告别教学年代,成为展览室。如今在院内东北侧,建起了六百多平方米的三层文化大楼,不仅成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大展才艺的好地方,更成为了体现博平历史发展、展现当代博平风采的窗口。
公冶长书院:杏坛下先贤立学
公冶祠,俗称公冶长书院,地处安丘市城顶山幽林之中,是后人崇尚先贤,为纪念公冶长曾于此读书讲学而立。山中层峦叠嶂、群树波涌,为省级森林公园,早在明代就以“青云作院拟蓬莱”被列为安丘八大景之一。据了解,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冶长自幼家贫,但博通书礼,德才兼备。后见“礼崩乐坏”,而“悲世路之险,遂有幽栖之志”,择城顶山读书授学。
“这座书院建于何时已很难考证,据史料和现存碑额记载推断,应始建于隋唐以前。”工作人员表示,书院在历代屡有修复,仅有据可查的就有三次。然而,书院最终大部毁于战乱,现存建筑多为后续在原址上根据旧貌修复而来。院内两座碑亭是旧时公冶祠的遗存,记载了修复公冶祠的过程。
文献记载,在与孔子女儿成婚后,公冶长回归故里,在城顶山开坛授学,践行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城顶山前有一雄一雌两棵古银杏,相传是孔子当年来看望女儿时,与公冶长夫妇亲手所植,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两树树冠纵横交错,至今枝繁叶茂,遮盖面积700多平方米。据全国著名银杏专家梁立兴考证,这两棵树是全国最老的“夫妻树”。围绕公冶长与古银杏,民间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至今流传不衰,吸引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古探幽。而以公冶祠为代表的“书院胜境”,则体现了儒、释、道和谐并生的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