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在全省上下共谋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8月31日,2024年秋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隆重召开,与此同时,菏泽分会场也在鲁西新区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项目的开工现场同步启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菏泽市在此次推进会中集中展示了4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8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其中,超过80%的项目属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新赛道,90%以上的项目紧密对接菏泽市十大产业链,旨在通过延链、强链策略,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突破菏泽、后来居上”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此前召开的菏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已明确将“后来居上”作为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精心布局“六大工程”,其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被置于首要位置。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菏泽各区县谋新策、出实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追“新”求“质”的发展脉动更加强劲。
“绿能”涌动引领产业升级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指引下,菏泽鲁西新区扎实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打造新区“221”特色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制造业“绿色”与“创新”含量显著提升。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一环,新能源产业在鲁西新区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海希储能项目作为新区重点培育项目之一,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繁忙而有序,项目内各单体建筑正全面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32亩,共建设联合厂房等10个单体建筑。目前,生产车间联合厂房已经拔地而起,研发楼、检测中心、宿舍楼、食堂处于地上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2025年8月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40亿元。”项目总负责人王宏亮介绍,项目聚焦数据中心安全储能和长时储能领域,紧盯高安全低耗能方向,生产应用于超算中心的储能系统,在行业细分领域居领先地位。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建设储能电芯生产线2条、GW级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1条、浸没式储能系统生产线4条,年产储能专用电芯5GWh、浸没式模组pack及储能系统装备3000套,具有细分领域行业领先、主导产品特色鲜明、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的特点。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朝阳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能源格局。鲁西新区抢抓机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引进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储能项目,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链。
在这片广阔天地中,山东康沃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康沃控股”)凭借其自主研发的甲醇发动机技术在此赛道中展露风采。作为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康沃控股研发的甲醇发动机不仅节省了综合成本,还大幅降低了氮氧化合物和碳烟颗粒物的排放,深入契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发展标杆。
记者了解到,2023年,菏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2.9%,高于全省平均10.9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00家,新获认定263家,增速居全省第2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14家,增长73.2%、居全省第1位。截至目前,菏泽全市约7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50余家。
“关键技术等不来、买不来”
郓城县作为传统产业重点县,近年来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通过精准施策,成功推动以棉纺织、酒类包装、木制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面对传统产业中的挑战与薄弱环节,该县明确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路径,全面启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泰和纺织为代表,该企业积极投资高端智能化纺织项目,产品种类从原有的4个单一棉纺品种拓展至14个差异化品种,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郓城县参与技术改造的55家棉纺织企业实现了产值增长12%、利税增长16%的佳绩,同时能耗降低了5%,充分展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成效。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同时,郓城县也在新兴产业方面持续发力。
“我们深知一项关键技术是‘等不来、要不来、买不来’的,只有主动出击,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才能培育好新质生产力,创新生产出好的产品,实现公司腾飞。”山东佰诺生物有限公司(简称“佰诺生物”)总经理樊兆森如此说。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佰诺生物深耕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及特膳食品领域,与中科院、山东农业科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创新研发出木瓜酵素、木瓜胶原蛋白等一系列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实现了传统药食同源植物价值的最大化。
据悉,佰诺生物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研发生产网络,包括美国研发公司、青岛中试基地、济南运营中心及郓城生产基地,并配备了先进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协同创新平台。其生产线全面实现专业化与自动化,涵盖特膳食品、口服液、粉剂、片剂等六大系列400余品种,拥有16项专利,彰显了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牡丹产业“雁阵形”集群崛起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
提到菏泽,牡丹是始终绕不开的焦点。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积极探索特色育种、田间科技、农文旅产业融合等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农业芯片”硬核力,绘就了一幅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画卷。
“过去,牡丹生长在大田,一年只开一次。”在菏泽市牡丹区,菏泽谷雨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立介绍,“如今,通过选育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菏泽牡丹已实现四季供应。”
近年来,菏泽市坚持“种好一朵花,培育大产业;用好一朵花,延伸产业链;开好一朵花,扮靓一座城”的发展理念,牡丹产业已逐渐由过去单一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等多个领域。如今的菏泽,牡丹产业持续壮大,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种植程度不断提升——40余万亩种植面积,30余处标准化种植基地;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80%;苗木出口量占全国90%。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菏泽市培育出牡丹企业120余家、科研机构20所,研发深加工产品260多种,形成了全产业链条。菏泽牡丹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023年产值达到108亿元,从业人员突破10万,已初步建立了深层次、多领域的牡丹综合利用模式,成为世界上牡丹产业链最长的核心区。2023年,菏泽市牡丹芍药鲜切花年销量突破1.1亿枝,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地推出的牡丹籽油、牡丹化妆品等牡丹深加工产品达260多种,2023年总产值108亿元。
着力培育农业新品种的同时,牡丹区也在大力推广高效新农业,使之成为加速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牡丹区李村镇积极引领群众向“设施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模式转型,构建起从育苗、栽培到销售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其中,该镇郝寨村成功引进“西瓜红”“哈蜜”“丝滑”等多个优质地瓜新品种,并全面应用膜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亩均收入突破1.5万元,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这些地瓜不仅品质上乘,更因独特的口感赢得了市场青睐,产品订单远销四川、贵州、广东等省份,有效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