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2011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震惊世人。随后,人们在一些随葬器物的表面发现了“昌邑”二字的铭文。由此,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再度引发关注,更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一座鲁西南小城——山东巨野县,那里是海昏侯刘贺的故乡。
西汉第二代昌邑王,后做了27天皇帝,29岁被封海昏侯,这些都是历史赋予刘贺的“标签”。彼时,昌邑故地,富庶繁华。获封海昏侯的那年春天,刘贺携家人南下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很久以后,昌邑故城址为黄河泛滥带来的淤泥所掩,而位于昌邑故城东北不远处,那座未完工的刘贺废冢,始终没有等到他的“落叶归根”。
发现故城
巨野,地处鲁西南腹地,因大野而得名。古有大野泽,为上古九泽之一。秦汉以前,为地势低洼、水草丰茂的沼泽平原。唐、宋之后,多称巨野泽。《巨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昌邑故城址尚存。据说,每逢下雨天,故城残迹在一片雨雾中隐约可见,此景名传当地,时称“昌城烟雨”。
1980年,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大谢集镇,当地文物工作队首先在城角刘村发现昌邑故城城垣遗址,通过扩大勘探范围,城墙轮廓逐渐显现。受历代以来黄河洪水的影响,昌邑故城已深埋黄河淤泥之下。考古勘探得知,“城墙的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约6.3米,城墙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壕。”据了解,昌邑故城址是目前菏泽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汉代城址。
巨野县昌邑故城址现状
前昌邑村西郊约1.5公里处,现存一座呈梯形体的土台,南北长约28米,东西宽15米,高约3米,当地人称西堌堆。考古结果表明,该土台属于昌邑故城西城垣南端的马面(古代城墙的防御性结构)遗存。今年73岁的前昌邑村村民冯德源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以前更长,更高,更宽”,早年间周边村民取土和开辟农田,土台大小有所缩减。
近两年,当地以这座土台为主体,修建起一座西门堌堆(马面)遗址历史文化园。在导航软件搜索“昌邑故城址”,导航结果便是这里。记者抵达这里时,西侧的小广场上有三位村民正并坐在一起聊天。询问得知,三人都是前昌邑村人,因为距离村子不远,“走着一会就到了”,小广场成了她们平时散步常来的地方。
土台上错落长有5棵挺拔的杨树,北侧的一棵当地人说是泡桐树,四周有几层砖石以及矮木桩做成的围栏,西南一侧立有两块石碑,分别写着“昌邑国故城遗址”和“昌邑故城址”。碑后刻文显示,该城址分别于1992年、2013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小广场两侧,还设立有介绍昌邑国历史,以及昌邑故城址发掘工作等内容的文化牌。
封王昌邑
巨野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非遗科科长姚继平对记者说,201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巨野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重新对该城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探明东墙长1.27公里,南墙长1.71公里,西墙长1.41公里,北墙长1.45公里。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墙体保存比较完整,现存高度多在4-6米之间。”
2019年、2021年,相关部门对昌邑故城址又先后进行了第二、三次考古勘探,在探明昌邑故城址的规模和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城址内的功能分区,探寻城址内的地形、遗迹分布情况与文化内涵等。
姚继平向记者介绍昌邑国历史与考古发现
公元前74年,汉武帝的“接班人”,年仅20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刘弗陵没有子嗣,同年夏天,大将军霍光拥立刘弗陵的侄子、时年18岁的刘贺为帝。在成为西汉第9位皇帝前,刘贺的身份是西汉第二代昌邑王。公元前97年,刘贺的父亲、汉武帝刘彻的第5子刘髆(bó),被封为昌邑王,封地便在巨野。刘髆的母亲,是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讲的就是她。昌邑国,是刘彻为儿子刘髆精心挑选的封地,那是一片富庶之地。
公元前92年,刘髆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刘贺。公元前87年春天,刘髆逝世,史称昌邑哀王,年仅5岁的刘贺继承昌邑王位。13年后的夏天,少年刘贺离开了这座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时代的城池,春风得意地一路西行,前往长安登基。那时,没有人会想到,当然包括刘贺自己,那次长安之行,竟以如此短暂而戏谑的方式收场。
27天,是刘贺作为一名皇帝的全部时间。这位玩世不恭的汉武帝嫡孙,成了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汉书》记载,登基后的刘贺贪图享乐,不尊礼数,做了许多荒唐事,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多是昏庸无道。提出废黜他的,正是起初迎他入长安的霍光。一场短暂而华丽的大梦破碎后,刘贺东返昌邑故地,史称汉废帝。
故城变迁
记者在巨野县博物馆得知,古昌邑,商代设有甲父国,周代设茅国。春秋战国时代为邑,秦朝设昌邑县。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曾分封7个功臣为异姓王,昌邑位于梁王彭越封地境内。公元前196年,彭越以谋反罪被杀,刘邦分梁国为二,封儿子刘恢、刘友为梁王和淮阳王。吕后专权时,梁国合二为一。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刘恒封其子刘揖为梁王。公元前144年,汉景帝刘启分梁国为山阳国,封刘定为山阳王,都城设在昌邑。刘定死后,山阳国改为山阳郡。
从刘髆获封昌邑王,到刘贺被废黜,昌邑国重新改回山阳郡,昌邑国存在了24年。此时,我们不妨把目光再次聚焦回风起云涌的公元前74年。那一年,随着刘弗陵突然去世,刘贺短暂的长安之行,西汉迎来了第10位皇帝。在霍光的扶持下,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刘洵(原名刘病已)“即皇帝位”,即后来开创“孝宣之治”的汉宣帝。
青玉璧 红土山汉墓出土 摄于巨野县博物馆
刘洵登基后,并未忘记远在昌邑只比他大一岁的叔叔刘贺。公元前63年,刘洵下诏,“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同年4月,29岁的刘贺携家眷永远告别了这片繁华的故地,赶赴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封地。
到西汉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山阳郡被改为巨野郡。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复置山阳国。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山阳国重为山阳郡。西晋时期,昌邑为新设的高平国都城。“这时,封国的面积跟汉代相比已无法相提并论,从四、五十个县降为七个县。”
如今,位于巨野县城东南方约30公里处的昌邑故城址周边,分布着前昌邑村、后昌邑村、侯花园村、城角刘村等多个村庄。仅从这些村子的名字,便可了解到其与昌邑故城的渊源。一位侯花园村村民对记者说,当地人口传,“这里曾是昌邑故城的后花园”,后有村名“侯花园”。明末清初时,有谢氏一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巨野,聚居地以谢集为名,后发展为现在的大谢集镇。
南下豫章
公元前59年,到达豫章郡4年后,海昏侯刘贺去世,年33岁。关于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刘贺一家南迁豫章郡的场景我们已无法想见,但考古成果表明,当初离开昌邑时,刘贺带走了不少财富珍宝。
2011年,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一座西汉大墓的发现,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结合墓地的位置与史书记载,这里很快被确认为海昏侯墓。后来,随着一枚玉质方形印章的出土,墓主的身份之谜随即揭开。这枚印面边长2.1厘米、通高1.5厘米的印章上,赫然阴刻有两个篆书大字:刘贺。
玉剑饰之玉珌 红土山汉墓出土 摄于巨野县博物馆
考古专家表示,刘贺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据统计,历时5年的发掘,刘贺墓先后出土了黄金、青铜器、玉器、竹简等文物约1万余件。其中,仅铜钱便多达十余吨、黄金共计115公斤。
即便尊为列侯,刘贺墓出土的随葬品规格之高还是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据研究,西汉时期,江西地区的经济水平刚刚起步,不足以支撑刘贺墓出现如此巨额财富。有专家推断,刘贺积累的巨额财富,离不开昌邑故地的繁荣。墓中出土的黄金,以及一些带有“昌邑”铭文的器物,可视为来自昌邑故地的财产。
姚继平告诉记者,昌邑地处平原,古时境内有济水等河流,地理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商贾云集。这也是刘彻将这里分封给他疼爱的儿子刘髆的原因之一。“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冶铁业,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城址发掘出铁器和大量箭镞可作为实物佐证。
此外,昌邑距离《史记》所载的“天下之中”定陶不远。自春秋时期作为第一大商业中心,到西汉时期,古定陶仍是当时的经济、交通中心之一。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至汉宣帝时又改为定陶国,后地名一度在定陶国、济阴郡之间反复更换。
北归故国
史书记载,西汉皇帝普遍在生前就开始着手修建个人陵墓,如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便开始这项工作了。做昌邑王时,刘贺也提前修建起自己的陵墓。他选择由汉文帝开创的“依山为陵”的建设形式,选一处天然山体进行开凿。与倡导简朴,提出薄葬的汉文帝不同,后来南昌发现的刘贺墓明显为厚葬。直到获封海昏侯的诏令从长安传至昌邑,金山上的陵墓工程就此“烂尾”。
今天,在昌邑故城址东北约13公里的金山南麓,还存有当年刘贺为自己修建陵墓的遗迹,即刘贺废冢,当地俗称金山大洞。据介绍,刘贺废冢为正南向,依山开凿,包括墓道、主室、侧室与耳室,总长89.8米,最宽处28米。墓道两侧的石壁上,有许多历代以来的题刻。主室石壁外侧的一处金代“敕赐大明禅院”刻字显示,刘贺废冢曾改为一座佛教寺院。
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 图源: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官网
禹梁山,“因山顶土色为红褐色”,俗称红土山,位于昌邑故城址东北,金山以南约1公里。记者了解到,红土山汉墓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崖墓,位于该山东侧的山腰处。1968年,当地村民在红土山采石时发现该墓。1971年,山东省博物馆曾对该墓进行发掘。1977年,菏泽本地考古人员再次对该墓展开发掘,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器等随葬品1056件。
发掘人员在报告中提到,该墓出土器物与墓室铭文与题记中均未见纪年,考古发掘人员根据墓葬形制推断该墓年代在西汉,同时结合史书记载的西汉时期当地的归属,联系距离不远处的昌邑故城址,推断此墓墓主为刘髆的可能性较大。后有学者专门比较了红土山汉墓与刘贺墓出土的同类随葬器物,认为二者相似度很高。
2019年4月20日,一场名为“昌邑故国——海昏侯墓精品文物展”的特别展览在巨野县博物馆开幕,“跨越两千年父子‘再聚首’”,吸引众多媒体把镜头对准这座鲁西南小城。来自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的60件文物回到巨野“故土”,其中一些带有“昌邑”字样的铭文,与红土山刘髆墓的随葬文物一同展出。展出文物包括刘贺墓出土的黄金、铜器等,红土山刘髆墓出土的玉器、铜器、铁器、陶器等。据统计,开展当天上午,有学界及文物爱好者2000余人到场观展。
昌邑国的器物
记者在巨野县博物馆见到,昌邑故城址出土的一件铁釜,让人得以窥见西汉时期昌邑一带冶铁业的工艺水准。据悉,当时昌邑城内仅专门从事冶铁生产的工人就有280人左右。
姚继平对记者说,“在城址范围内,曾采集到大量的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文化遗存。汉代的陶器,大多为泥质浅灰色,少数为泥质红陶。器形主要有筒瓦、大板瓦、浅盘细柄豆、小鼻罐、外印绳纹内饰五铢钱纹灰陶片、陶井圈,还有石磨、石槽、房基址、酿造窑址等生活遗迹;其中铜弩机和铜箭镞,与红土山汉墓出土的弩机、箭镞相同。”
刘贺墓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金饼、金板,有“昌邑”铭文的铜器,以及一些造型精美的玉器等,是迄今为止我国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破纪录”的发现。通过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我们好像看到了昌邑国的富庶和昌邑王奢靡的生活。
海昏侯墓出土有“昌邑”铭文的铜鼎 图源: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官网
红土山汉墓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玉剑饰、玉璧、鎏金铜器等,制作工艺水准极佳。该墓出土的玉剑饰,有的以局部透雕与浮雕相结合,雕刻为螭(chī)虎纹和云纹,造型精致,彰显出汉代玉饰的风采。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璲(suì)、玉剑珌(bì)4件玉饰,是“玉具剑”的组成部分,成为佩戴者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中,馆藏的玉璲、玉珌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红土山汉墓考古发掘人员描述,该墓出土了43件玉器,多放置在棺内。据悉,玉敛葬在崇尚厚葬及“事死如事生”的汉代已比较普遍。作为陪葬品而放入墓中的葬玉,一方面代表着财富与地位,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玉能防腐。
昌邑地名
查询可知,目前,我国有四个地方以昌邑为地名。千百年后沧海桑田,有的从“国”变成“村”,有的从村变成“区”。其中,两个在山东,另外两个得名也分别直接传自山东一“新”一“老”两个昌邑。
其一,山东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后昌邑村。从秦朝设县,到西汉设昌邑国,繁华一时的海昏侯故地自汉代以后渐趋没落。至隋唐时期,济水逐渐干涸,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昌邑慢慢“失宠”了。宋代以后,昌邑从县进一步被降为镇。此后,昌邑继续“缩水”,成为今天乡镇下的一处村落。
昌邑故城址平面图 摄于巨野县博物馆
其二,江西南昌市新建区昌邑乡。“昌邑”之名源于“昌邑王”。刘贺获封海昏侯抵达江西后,在南昌附近修建了一座城。因刘贺曾为昌邑王,城名昌邑城。又因城边有一水塘,称游塘,当地又称游塘城。今城址遗存依稀可见。据说,此城为刘贺初到海昏侯国所居之地。
其三,山东潍坊市辖县级市昌邑市。在巨野昌邑设县一千余年后,距离昌邑故城东北约400余公里外,一个新“昌邑”诞生了。春秋时期,齐国在此设邶(bèi)殿,后改名都昌。西汉时,曾设都昌国。宋代设县以来,昌邑之名沿用至今。
其四,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昌邑”之名源于今潍坊昌邑。据载,清乾隆年间,昌邑县徐家官庄、下西营庄、李家郜庄等地饥民“闯关东”至此。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且多为昌邑县人,此地便称昌邑屯。1936年,成立吉林市时,以昌邑屯为中心改为昌邑区。就此,当年的“山东屯”摇身一变,步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