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西汉初,设济南郡、济南国,济南城随着历史车轮正式启程。西晋之前,以位于章丘的东平陵城为中心的“老济南”,走过了繁荣的千年历史,成为今天济南城的滥觞。两千多年后,在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东平陵故城局部坍圮的夯土城墙遗存,依然横亘在旷野中,与不远处的洛庄汉墓、危山汉墓,成为济南国历史深处的回响。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寻找“老济南”的根,得去东平陵故城。作为济南国王都的岁月里,东平陵是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富庶繁华。日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龙山街道看到,历经沧桑后犹存的济南国城墙,湮灭于旷野的故城址,每每吸引行人驻足凝望遐想。阳春二月,广阔的田野间,大片的油菜花萌发出新芽。待到秋天到来,“龙山小米”成熟的谷穗,将在这里汇成一片海洋。
遇见济南国
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以东约2公里车程,主干道北侧,一座土黄色的仿古城门格外吸睛,上面写有“济南国”三个大字。从这里往西约2公里,便是著名的东平陵故城。沿一条笔直的柏油路,穿过城门一直向北走200米左右,路边一段东西向的土墙横亘在田野间。
土墙三四米高,靠近马路的一端安装了木围栏,灰黑色的枯藤布满土墙表面。沿着木梯拾级而上,顶部比较平坦,宽处约三十米,土墙四周边缘长有许多灌木,枝条交错纵横。土墙的西侧,一座汉阙样式的石碑立在方形石座之上,北侧一面写着“平陵古城”,南面雕刻着一段文字,是这四个大字背后的历史梗概。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置(治)平陵,始有济南之名。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设济南国,封刘邦之孙刘辟光为济南王,平陵城成为济南国王都。至东汉末年,有刘邦后裔13人相继为济南王……”
这面宽大的土墙,正是西汉济南国王都所在——东平陵故城的南城墙中段。在济南国建立以前,东平陵故城便已经存在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宗国告诉记者,该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城墙遗址是采用“穿绳或穿棍板筑”的方式筑成的,“和现在捆钢筋笼的建筑施工方法相似,板筑的木质模板用穿棍或穿绳的方式来直接支撑,可以直接控制墙体的高度和斜度,从而建出直立的墙壁。”
因为遗址的文化层比较浅,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平整土地时,东平陵古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北城墙基本被挖没了。农民耕地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刨出东西来。”现在,遗址的西城墙相对比较完整,“东城墙断断续续还有五六段,南城墙因为建村占压了一部分,村子建了很久了。”
从南城墙下来,往西北方移步约1.2公里,有一块被铁丝网围起来的方形区域,里面长满枯草与灌木,在返青的田野间比较醒目。记者从北侧的土路走近该区域,站在围挡外可以看见,不远处一块文化牌上写着“平陵古城济南国王府宫殿区”。龙山街道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是块待开发的遗址区域,当地计划于此处在保护的基础上修建一座展示区。
千年沧桑之变,“老济南”的根,一直保留在这片土地之下。经考古探明,城址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2000米,城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四周城墙遗迹尚存,被学术界评价为“全国保存最好的战国汉代郡国城址。”1977年,东平陵故城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济南”,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如今,在东平陵故城址,可以见到数座粮囤错落于田野中,作为点缀在田野中的景观。龙山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在东平陵故城范围内,种植3000亩油菜花,与“龙山小米”进行轮作,发展为集种植、观光、研学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并成功打造了“平陵田园赏花季”和“龙山贡米丰收节”两个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品牌。
“老济南”变迁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是济南本地众口相传的一句话。追溯“老济南”的历史发展脉络,要先认识东平陵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岱考古编辑部主任张溯告诉记者,“东平陵城可以说是济南的前身,继续追溯历史的根脉就到了城子崖,再往前则可以追溯到章丘的焦家遗址、西河遗址。”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国攻灭谭国,谭国归齐。有学者指出,位于城子崖及其附近的平陵邑自此随着谭国的覆灭而趋于残破。在城子崖故城址以东,东平陵城的拔地而起,开启了济南的发展史。
至汉代,东平陵城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老济南”也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西汉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建国初期,博阳郡改称济南郡,以东平陵城为治所。济南郡,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成为济南之名的开端。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济南郡位于齐国境内。公元前187年,吕后封侄子吕台为吕王,成为大封吕姓王的开始。她将济南郡从齐国划出,作为吕国封地。7年后,“诸吕”被剿灭,刘邦第4子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济南郡改设济南国,治所仍为东平陵城,刘肥第9子刘辟光成为济南王。
公元前157年,31岁的汉景帝刘启即位,重用御史大夫晁错。他希望和他的父亲刘恒一样,成为一位任用贤能、受人爱戴的明君。彼时,诸侯国逐渐势大。即位第3年,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却不料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
“削藩令”发出不久,遭到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吴王刘濞联合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六个诸侯国,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叛。后来,晁错被汉景帝下令腰斩,但他的死,并未让叛军停止攻势。汉景帝随即命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名将周亚夫等人率军平叛。结局是,那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在三个月内便被平定下来。
当了10年济南王后,刘辟光和其他六王一样,均在“七国之乱”中身死。当年,除楚国外,六国被废,济南国被废为济南郡。据说,刘辟光死后,汉景帝下令将其葬于章丘的危山上。
直到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封刘康为济南王,济南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到东汉末,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时年29岁任骑都尉的曹操,曾凭镇压黄巾军之功,升为济南国国相。据记载,青年曹操济南任职期间,政绩斐然。
发现济南国
济南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云,但作为千年“老济南”的中心,东平陵故城早已深深地融于当地民间历史与文化。在张宗国的老家,济南南部山区,流传有一些关于东平陵城的民间传说,有的是他从小耳熟能详的。他向记者讲到一个名为“狐狸新娘”的传说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相传,东平陵城被废弃后,不知过了多久,城址间有了许多狐狸洞穴。古时候,附近一户人家迎娶新娘,根据习俗,新郎要赶在天亮前把新娘娶过门。天未亮,迎亲队伍穿过古城,用花轿把新娘迎回家。打开轿帘时,新郎惊讶地发现,轿中竟有两位长得一模一样的新娘。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有人提出通过比赛爬树来区别真假新娘,“能爬上去就是真的新娘”。后来,那位爬上树的“新娘”被人们打下树来,“这么麻利爬上树的是狐狸无疑了”。自那以后,附近的人家每逢嫁娶时,宁可绕城外远道,再也不走城里的捷径了。
天马行空的民间故事,足以让这座千年古城更加神秘,也令人对遥远的济南国平添了些许幻想。随着延续近百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人们逐渐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东平陵城,也见到了一个更加具象的济南国。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在章丘的考古调查,以东平陵故城为代表的“老济南”遗址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1928年春,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对东平陵城进行了首次考古调查。后来,他把前后5次章丘考古之行写进了《平陵访古记》。记者检索吴金鼎的记录得知,他曾在“城西部之中央”等处,发现许多“未炼及已炼之铁块”,“炼铁及烧煤之渣滓”,以及汉代五铢钱范,带花纹、文字的陶片等遗物。他还提到,东平陵城遗址“城墙虽坏,城基犹可分辨。南端尚残余之一段,约长四丈高三丈。”巧合的是,正是在赴东平陵故城考察途中,吴金鼎偶然间发现了大名鼎鼎的城子崖遗址,成为发现龙山文化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山东相关部门多次前往东平陵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大量济南国遗物。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征集到许多陶器、铁器、铜器、钱币、石器以及砖、瓦当等建筑构件。其中,仅铁器就有近400件,包括农具、工具、兵器、日常用品等。这些文物的年代绝大多数为汉代,少数为战国时期遗物。“现在这批文物保存在泰安市岱庙”,张宗国说。
随着考古发现的推进,考古学家确定该遗址为东平陵故城。通过对东平陵故城址的布局以及建筑、文物等遗存的发现,济南国王都的城市面貌逐渐开始立体显现。
2001年,通过勘探发现,“城墙之外有宽约43米的城壕,深度在4米以上。”考古人员在城址发现了较多战国时期遗物,以及一些春秋时期的陶器,城址的始建年代最终被确认为战国时期。
冶铁重镇
提起章丘,除了声名在外的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龙山水豆腐外,还有“千锤百炼”的章丘铁锅。若追溯这门手艺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其得益于当地自古以来发达的冶铁业。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汉代济南国,当地的冶铁业是比较发达的。据记载,汉武帝曾在全国设铁官48处,山东独占12处,其中便包括当时济南的中心东平陵。
“2009年至201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东平陵故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我参加发掘了遗址的冶铁区和宫殿区。”张宗国对记者说,他当时还是“一个考古新人”,那是继2008年西河遗址后他参与的第2次考古发掘,“心里感到很兴奋。”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对曾作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的东平陵城,有了一个相对直观的认知。”据张宗国讲述,当地老百姓说,在遗址发现冶铁区的位置,以前经常“落雷”。后来,考古人员正是在这片区域主要发现了汉代的熔铁炉遗物,铁渣等大量铁制品,以及相关的冶炼设施遗存。如今,在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专门设有东平陵城遗址出土文物的展陈。“在博物馆的解说中,我们会专门讲到,汉代时期,这里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记者在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展厅里,见到了一批20世纪70年代出自济南国东平陵故城址的铁斧,以及2009年出土的铁刀、五铢钱范等遗物,并了解到出自这里的一些铁齿轮、铁犁铧等铁器。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铁器早已严重锈蚀,但根据铁具的种类之丰富,以及铸币用的钱范等器具,可以想见当年济南国冶铁业的成熟,以及当时繁忙的铸币场景。此外,馆内还藏有部分花纹转、瓦当等建筑构件。据此,人们得以看到“老济南”城市的部分建筑风貌。
【延伸】大汉回响
关于济南国,历史记载中的只言片语很难披露更多细节。近年来,在济南章丘,两座大型汉墓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老济南”的历史面纱。
距东平陵故城以东约10公里车程,有一座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汉代诸侯王陵之一。此墓坐落于洛庄村以西约1公里处,人称洛庄汉墓。张溯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洛庄汉墓与汉代济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年,洛庄汉墓考古队领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崔大庸根据该墓陪葬坑出土的“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吕大行印”等封泥,同时结合史料记载,以及参考其与汉代济南中心东平陵城的位置等,推断墓主应为西汉时期被封济南的吕国第一代王——吕台。
吕国是济南国的“前身”,相距年代较近,且均以东平陵为王都。公元前187年,郦侯吕台受封吕王,从陕西来到济南封地。此时,距离济南国的设立还有23年。获封吕王仅一年后,吕台病死,其长子吕嘉接替王位。后来,吕嘉被废,吕台的弟弟吕产获得了济南封地。吕台作为诸侯王的时间虽然不长,吕国前后也仅存在了8年时间,但墓葬规格十分宏大,近乎汉代天子规模。
2012年,章丘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建成。记者在园区内墓葬区见到,这里建起了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以主墓室为中心对称建设。如今,主墓室尚未发掘,其上方建有一座高大的亭子,衬托整座墓址气势恢弘。墓室南侧有一片原封土遗存,透过玻璃罩,可以看到汉代的封土。陪葬坑与祭祀坑遗址环绕在主墓室周围。
采访当天,园区内的文物展馆正在升级改造。幸运的是,记者见到了一件洛庄汉墓的代表性文物——鎏金铜当卢。这是一件汉代装饰在马额头上的,镂空雕刻整体呈三角形的饰品,主题图案是一匹作变形处理的骏马,周围衬托有鸟纹与云纹,造型精美。
公元前180年,诸吕被灭,16年后,济南国登上历史舞台。
2002年,距离洛庄汉墓东南约12公里的危山之上,在村民挖土的锄头下,又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西汉早期王陵,后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一批陶制彩绘兵马俑仪仗方阵的发现惊艳众人,包括骑兵队列、步兵队列、战车、战马与鼓乐人物等。
汉代墓葬的陪葬俑形制上普遍较小,危山汉墓陪葬坑中的陶俑也难逃这一“定律”。但40-50厘米不等的陶俑,除制作上并不敷衍。无论是人物还是车马,除注重形体塑造外,还在外表施加鲜艳的彩绘,且讲究整体的排列组合,展现出“泱泱汉风”。
通过这些庞大的陶俑队伍,可知墓主地位之尊崇。考古人员随后发现,危山汉墓虽然规模较大,但相较其他王陵,布局并不完整,陪葬品的规格与整体数量也有所不及。有观点指出,危山汉墓的墓主,是西汉济南国第一代王刘辟光的可能性较大。这位因“七国之乱”而身败名裂的济南王,我们如今已无法在史书中详知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和济南国一起,都永远地化作了“老济南”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