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青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

2024-12-13 09:51: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近5年来,青岛海洋经济年均增长8.5%以上。202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8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2.9%,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30.5%,稳居全国第三位。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海洋生产总值4026.5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

把“蓝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青岛努力书写“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做大做强海洋产业

现代海洋城市一定是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达的城市,现代海洋中心城市则意味着更进一步,体现引领示范作用。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产业在全国都有引领力。但也应该看到,青岛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一些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仍旧偏小。

为此,青岛提出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持续发力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建设“蓝色粮仓”;发展港口航运服务业,推动青岛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发展海洋文旅产业,做好滨海游、海上游、海岛游等文章,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推动化工园区扩容升级,提升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海洋化工产业集群。

作为“配套措施”,青岛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市现有规上涉海企业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领域雏鹰企业80家,瞪羚企业78家,独角兽企业7家。

青岛还联动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硕果计划”,2023年,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8家,同比增长27.1%;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69.35亿元,同比增长70%。近三年,青岛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等领域,布局海洋技术攻关项目80余项、经费近2.3亿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支持近23亿元,加快海洋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拉动社会资本科研投入过亿元,有力带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也是服务海洋企业、发展海洋产业的举措之一。自2023年启动以来,青岛每年发现和树立20家创新性强、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大的海洋企业,支持海洋企业做大做强。今年,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获评2023年度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截至目前,已有40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

目前,青岛在海洋渔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领域不断发挥引领力: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超纯度海藻酸钠制备及产业化的企业,推动该材料在人体植介入材料及细胞移植领域的发展……

多个海洋能源项目落地

布局海洋新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是利用海洋能源的关键一步。

近日,位于即墨区鳌山湾附近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复,这也是青岛首个海上光伏项目。项目总投资102亿元,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储能、新能源研发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

根据《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拟布局“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一项目之所以选择落地即墨区,是由于在项目前期评估中,认定即墨区田横镇项目所在区域属我国第II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域,有利于建设太阳能发电站。

“根据规划,这一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全部建成。”项目现场工程师牛奇表示,并网后年均可提供约19.2亿度发电量,年均产值约7.2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4万吨。

不仅仅是海上光伏发电,作为海洋新能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也同样是青岛重点发展的领域。

在大小管岛之间,作为山东省首个已核准在建的海上漂浮式风电技术项目,20兆瓦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通过海底电缆的连接,周边岛屿将串“珠”成链,产生的海上风电除了供各个岛使用外,还将通过海底电缆源源不断地回输到陆地。

不仅如此,蓝谷鳌山卫片区还将目光转向深远海,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中。该项目所发的电将并入大电网,所产生的风电可满足2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此外,华能、华电等百亿级海洋风电项目,也都在即墨区加快布局。

能源产业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不管是海洋光伏,还是海上风电,都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

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盘古智能首发了风电液压偏航系统,以液压与电控一体化的创新技术为风电机组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保障,实现了从动力传输到精准控制的全面飞跃。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激光雷达,即使在复杂天气条件下,也能对500米高度以下、半径10公里左右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将风向、风速等信息传回大数据平台。目前产品已成功拓展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全球累计交付600余台(套)。

面对海上新能源的发展机遇,天能重工前瞻性地开启了产业转型。现已在国内布局了14个基地,落地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成为风电塔架的龙头。

涉海规上企业将超过3500家

实践证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是前提条件和突破口。这也正是青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缘由。

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具有三个“第一”: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高端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全国第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事实上,青岛多年来致力于此,加快以上述海洋科研三个“第一”为依托,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助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深入实施蓝色粮仓、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正依托“国信”养殖工船和“深蓝”深水网箱,引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依托研发的海洋领域国际首款免疫抗肿瘤多糖一类新药BG136等海洋药物,加快临床试验进程,推动我国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取得新突破。

《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围绕“2035年建成现代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系统性地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区、海洋产业发展先导区、海洋高端人才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等“五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区”被最先提及。

眼下,青岛还在加快制定《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行动方案》提到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培育青岛海洋新质生产力,比如在海洋装备领域,提出着力突破LNG动力、氨动力、甲醇动力等新型动力船型,提升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等深远海油气开发装备建造能力。

《行动方案》还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7年,青岛涉海规上企业超过35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