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月
人才是引领企业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数据显示,2024年前10月,威海市引进各类青年人才1.9万余人,新招引65名博士后来威开展项目研究。
为了吸引各类人才汇聚威海,扎根威海,贡献才智,威海市持续发力,构建起一套全面且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政策领航
搭建凝聚人才“磁力场”
2018年,威海市在省内较早实施了“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向来威就业创业、符合一定条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发放连续三年的生活津贴。
多年来,威海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英才计划”人才政策体系也在持续推进落实,推出了市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产业紧缺人才聚集计划、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博士后资助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
2023年,威海市出台“新时代威海英才工程”政策文件,继续把支持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政策的全面性、精准性都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形成20条高含金量的新政,包括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资助、首次提出“人才飞地”支持计划、新增非公企业青年人才购房补贴等。
2024年4月12日,威海市发布《威海市服务大抓经济实施招工引才突破行动10条》,聚焦助企招工和招才引智两个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企业人才需求,对高端人才、青年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普通技能人才等,分门别类制定政策,实现政策全覆盖。
在青年人才发展政策方面,威海不断创新举措,持续开展“乐来威海”“乐业威海”“乐享威海”行动。通过举办各类引才活动,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给予双向补贴,落实大学毕业生生活补贴等全链条支持政策。同时,设立“威海市青年就业服务站”,选聘“校园青年引才大使”,打造“青年驿站”人才公益服务项目等。
同时,威海市不断优化政策细节,根据人才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在人才引进的审批流程上,威海市开辟了“绿色通道”,简化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人才落户、项目审批等流程,如今在“绿色通道”的加持下,短短几周就能办结,大大提高了人才引进的效率。
在落实政策的具体行动中,威海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招聘活动,为人才与企业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丰富多彩的人才活动,成为威海市招才引智的重要舞台。
地理优势
奏响人才国际交流“交响乐”
2024年11月19日,首届中韩(山东)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在威海开幕。
会上,中韩院校、企业代表围绕“韩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技工教育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实践”等6大主题,作经验分享,为中韩双方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拓展等方面,增强优势互补、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合作层次,拓宽了国际视野。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之一。这一区位优势使威海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
为持续吸引外籍高端人才到威海工作创业,当地政府部门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打造国际版“最多跑一次”。
威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服务大厅,设有专门的“双外语”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可以提供英语、韩语服务。窗口还摆放了威海市编制印发的中、英、韩三种语言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政策服务包》,汇总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政策的重点要点。推行上述举措以来,威海累计为900余家企业、近1500名外籍专家提供审批服务。
对于纳入重点用人单位清单的企业及外国高端人才,威海还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服务专员通过“现场+线上+上门”等方式,提供政策解答、事前辅导、外语审批等“帮办代办”服务。
此外,威海还积极落实“海归英才汇聚计划”,赴日韩举办山东(威海)——日韩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加强引才工作站建设,做好留学人员企业一次性创业资助等项目申报工作。截至2024年11月末,共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97人,其中全职引进海外博士(后)16人。
赛事为媒
激活创新创业“新引擎”
以赛为媒,威海市为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推动了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4年,威海组织承办了2024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发动全市84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发布项目技术需求榜单362项,吸引国内外博士(后)人才报名揭榜200项。
经过激烈角逐,威海市博士(后)项目取得9金、25银、25铜的优异成绩,金奖、银奖和总奖牌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
赵伟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工程学院船舶工程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极地结构物安全性与安静性评估方面的研究。本届大赛,他揭榜的项目获得了海洋开发与应用赛道的金奖,并且与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达成了项目合作。
大赛不仅为博士(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搭建了平台,同时还帮助企业达成技术合作的“最优解”,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同频共振。
在威海市人社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不少企业与人才和威海实现了双向奔赴。
去年刚刚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孙皓一直想回到家乡威海发展,自大赛发布公告后,他就一直关注着企业发布的技术、人才需求,并且揭榜了迪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款降血脂药物研发项目。经过双方的沟通交流,孙皓与企业签订了进站协议,成为企业的一名全职博士后,研发的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据悉,大赛期间,威海市人社部门借助办赛契机,组织28名评委专家及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94名博士(后)与全市31家重点企业开展洽谈交流,推动30个博士(后)项目与24家单位达成合作,促成32名博士与19家单位签订进站协议。
这些项目和人才的落地,为威海市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服务保障
打造人才安心“栖息地”
人才引进是第一步,服务好人才、留住人才同样是人才工作的关键。要留住人才,不仅要有好的政策和发展机会,还要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近年来,威海市精准把握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定位,聚焦市委大抓经济鲜明导向,坚持“联动、集成、贯通、高效”的理念,积极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高层次人才服务新模式,着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提质升级。
威海建立了“1+2+n”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联合26个部门成立市级高层次人才服务协调小组,设立威海市人才创新发展院和威海人才协会2个执行机构,吸纳158家市场主体,打造丰富的人才之家和人才活动基地。
围绕市级及区市人才需求,威海分级分类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线上,在52个服务场所推广应用“高层次人才服务码”;线下,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配备四级服务专员1036人。近三年,累计服务各类人才2.7万人次。
同时,威海还紧扣“人才发展”精准供给,举办“威海英创会”“中韩人才交流大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家威海行”等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对接平台。紧扣“人才关切”按需供给,举办23场“两送两问”活动。紧扣“人才归属”主动供给,组织170余名高层次人才及子女参加亲子研学、产学研沙龙等活动。
此外,“威海英才卡”服务模式不断升级,为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加码助力。创新“预配发”机制,为市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预配发“英才卡”。创新“前置发”机制,为驻威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引才前置发放“英才卡”。创新“配额发”机制,为全市年度纳税50强企业配额发放“英才卡”。
从以上加强人才服务的举措上不难看出,威海市正通过解决人才关键小事,助力人才发展大事,以城市之名,邀约人才相聚,共谋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才事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