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过去一年,东营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持续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在农业、工业、能源等领域全面发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东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连续2年获评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选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稀土催化研究院等4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全市连续7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8%,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百亿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田间到海上,东营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高速发展下的东营(资料图)
“科产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
近日,山东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在河口区挂牌成立,专家团队在冬暖式大棚开展了地栽杏鲍菇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现场试验示范,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菌棒和四种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通过产量、子实体农艺性状、生产效益等指标测定分析,获得最佳的地栽杏鲍菇栽培方式。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东营市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融合强支撑,深化重点产业集群高能级平台全覆盖计划,8家高能级平台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00余名,产业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聚焦油气勘探、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新建2家、重组3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科技研发平台达到86家,高端纳米复合氧化锆材料等重大产品研发有序展开。率先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组,筹建81家、撤销77家市重点实验室,产业布局更加聚焦、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同时,把技术攻关作为融合突破口,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实施市科技项目146项,争取省重点研发计划27项,获得省支持资金2.71亿元,是2023年的3.5倍。
东营市把未来产业作为融合新赛道,率先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5+N”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未来产业“一图四库”,谋划“能源+”“零碳+”“数字+”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布全国首个地方CCUS产业发展规划,氢能源装备制造等总投资474亿元的45个未来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企业创新力大幅提升
在安和乳业(山东)有限公司湿法车间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自动运行,在全封闭的环境下,经过配料、杀菌浓缩、干燥、喷粉等工序后,优质大豆完成从原料到豆奶粉的华丽转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创新技术、工艺及装备,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产能逐步扩大。
“速溶豆浆粉由原来的每日生产40吨增加到现在的60多吨,乳制品由原来的每日生产140吨到目前的160多吨。我们还在做生产自动化控制的一些优化,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持续合格。”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类似的案例在东营不胜枚举。东营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创新更有活力,健全双创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建成孵化载体国家级13家、省级22家、市级22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732家。
企业创新更有活力,源于务实有力的措施。东营市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费用、研发机构“三清零”,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企业倾斜,引导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98.37亿元,同比增长12.5%;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46.37%,两年时间从全省下游跃升全省第一,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企业创新更有活力,源于贴心周到的服务。东营市积极做优科技服务,坚持“拨、投、贷、保”结合,启动建设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备案金额8.84亿元,粤海金半导体等4家企业获科技股权投资支持5300万元,实现科技股权投资工作历史性突破。更新科技惠企政策“免申即享”2.0清单,2024年为234家企业下达资金1848.88万元,入选首批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
从“成本包袱”到“价值引擎”
初春时节,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港城热力有限公司,成排高耸的柱状罐体和管道交叉连接,占地约20亩的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及同步制氮装置正在运行。
“项目投产运行以来,在满负荷的运行工况下,二氧化碳的捕集能力达到每年10万吨,同时每小时副产氮气15000立方米。”公司副总经理张健说,“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临港化工产业园进行集中供热,该项目能够将锅炉烟气经过加压、冷却、脱硫、吸附提纯等工艺实现二氧化碳、氮气高效回收。”
他算了笔账: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项目捕集率达到80%,纯度达99.5%。半负荷运转下来,年营收超2000万元,实现了可持续的微利运营,实现了捕碳与增效的双赢。
绿色基因正重构产业逻辑。位于东营港北部海域的渤和风电场,一座座壮观的海上“大风车”渐次铺开,巨大的风机叶轮随风转动,悄然进行着风与电之间的能量转换。据了解,渤和风电场风电机组叶轮直径230米,轮毂高130米,扫风面积超过6个足球场,风机单支叶片长度112米,也创下国内风机叶片最长纪录。
据了解,渤和风电场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首个在山东的海上风电项目,每年可提供绿色电量15.89亿千瓦时,满足山东省172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年可节约标准煤4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量115.5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绿色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按照“突破两端、优化中间”的思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全国化工园区中率先编制了《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源头减碳上,实施1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生产的绿电全部在东营港上岸并网。末端固碳上,自主研发建成全国首台套2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装置,碳捕集成本低至200元左右,捕集的二氧化碳供给胜利油田驱油项目以及碳酸二甲酯等高端化工项目。“十四五”以来实施了投资75亿元的133个技术改造项目,年节能35万吨标煤、降碳98万吨,成为国内绿色低碳园区标杆。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初春时节,生机蓬勃,恰似东营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景。
东营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立市委科技委,召开高规格全市科技大会,各级各部门大抓科技导向更加鲜明。
只有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之树枝繁叶茂。东营市深化产学研融合,东营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开展“三域两系”合作拓源行动,举办第四届中国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大会暨第二届“碳中和”专家行等各类对接活动29场,从高校院所选聘54名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科技专员,累计对接科技成果110项。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培育,实施科技人才引育行动,放大高能级平台磁场效应,举办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东营初赛、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东营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区域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跻身全省科技人才引育第一梯队。
如今的东营,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在这里,一个个拉动经济快跑的重点项目快速落地、一项项创新成果密集发布、四面八方优秀的人才不断集聚……处处涌动着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