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台高速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成为省界文化传播的“超级窗口”
在传统认知中,省际边界常被视为发展的“末梢”。但京杭大运河畔的枣庄与徐州,正在将行政界线转化为文化交融、经济协同的“黄金走廊”。京杭运河枣庄段河道承载着600年漕运史,也见证着鲁苏两省“犬牙相入”的治理智慧。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枣庄市以边界文化为突破口,通过挖掘运河文脉、创新协作机制,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相邻两市的发展落差
京杭运河枣庄段现流经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全长94公里,其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长43公里,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整体为南北走向,大运河(枣庄段)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关键一段,且是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航道,成为京杭大运河最大的一个东西弯道,形成“百步一码头”的独特景致。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商贾云集带来了文化交融,漕运文化、红色文化、南北地域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兼容并蓄,使枣庄成为具有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特征鲜明的运河城市,也推动着沿运河的台儿庄迅速发展成为“鲁南重镇”。
山东省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毗邻,边界线长108.195公里。枣庄是京杭大运河由江苏进入山东的第一座城市,而徐州则是京杭大运河南下流程中自鲁入苏的第一站。枣庄曾经是著名的煤城,2009年成为国务院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唯一转型试点城市,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与徐州的发展差距明显,而且存在差距拉大的趋势。2022年经济数据显示,徐州GDP达8400亿元,是枣庄(2039亿元)的4倍有余,人均GDP差距近1.7倍。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上,更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徐州已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而枣庄仍在资源枯竭转型中摸索,京台高速飞驰的车流与运河古道的货船,恰似两地发展速度的隐喻。
运河赋予破题的钥匙
徐州市在枣徐区域协同发展中占得了先机。枣庄市要想在淮海经济圈、大运河城市带建设中绽放“运河明珠”的光芒,需要改革创新,迎头赶上。
以边界文化为抓手,下好大运河(枣庄段)连接大运河南北段、枣庄串联南北方城市区位优势的先手棋,机会难得,时不我待。同时,以边界文化建设为抓手,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大运河枣庄段的独特性也赋予枣庄市破题的钥匙:地理的唯一性——东西向黄金水道可以形成密集的商贸带;文化的融合性使得台儿庄古城现存明清商铺建筑中,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又见江南马头墙的灵秀;红色记忆点如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串联起跨省域的红色文化线路。
基于此,枣庄市民政局与江苏省徐州市民政局签订边界文化项目共建协议,合力推动边界地区文化建设。通过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重大发展战略平台,推动以运河文化为纽带的区域合作。深入挖掘枣庄边界文化互融互通典型案例3个,积极宣传边界和谐、共同发展理念,开展边界文化宣传活动16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巩固长期以来边界和谐稳定的勘界成果,促进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与毗邻地区开展界线联检实地踏勘中深入调研边界地区地理环境风貌,结合“乡村著名行动”发掘边界地区村庄历史、地理、人文等区域特点,挖掘出鲁苏边界的京台高速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枣庄临沂边界的山亭区徐庄镇米山顶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基地、滕州邹城边界的界河鲁班文化公园等人流量大、宣传面广的特色载体,通过组织民俗文化节、打造边界美食街、非遗文化展区等,展现边界界线变迁历史、人民交流交往情况,展示“看得见”“摸得着”的边界文化,助力边界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高速服务区里的“边界文化馆”
特别是鲁苏交界的京台高速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整合行政区划文化、边界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通过界线的由来、鲁苏边界线示意图、枣庄徐州两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鲁苏沿线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台儿庄运河八闸5个板块的内容,赋予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文化内涵,以一座“行走的边界文化馆”引人驻足,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区划界线、地名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边界文化服务区。
枣庄市在边界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载体创新,让文化可触可感。在服务区的规划设计中,界桩展示区陈列明清勘界
石碑与现代界桩,辅以AR技术还原边界变迁;非遗美食街上,枣庄辣子鸡与徐州把子肉比邻飘香,运河船工号子表演每日上演;数字运河图通过互动屏幕展示枣庄—徐州段漕运历史,游客可虚拟“押运”货船。这种“交通节点+文化展示”模式,让大运河服务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成为省界文化传播的“超级窗口”。枣庄市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区+驿站+文旅+产业”等功能,建设与台儿庄古城衔接联动的高速服务区特色交通旅游综合体,将其打造成为台儿庄古城会客厅、徐州城市后花园,使这一“全国首家边界文化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促进鲁苏交流、展示山东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弘扬运河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边界文化驱动的区域一体化使得运河文化圈层超越省界,行政边界不再是文化边界的藩篱,边界弱势不再是发展劣势,枣庄探索出的“边界文化-区域协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创新性、可借鉴性。当满载集装箱的现代货轮与仿古漕船在运河上交错而行,恰似边界文化建设的生动写照——既需守护古道的文化根脉,又要开辟协同的崭新航道。枣庄边界文化的创新实践表明:当边界从“割裂线”变为“缝合线”,从“隔离带”变身“融合剂”,区域一体化便有了情感纽带与制度支点。未来,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这种“以文促经、以经带治”的模式,或将为城市群提供跨域协同的“运河方案”。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