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张佳一 赵浚如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灿若星河。在岁月长河与时代浪潮交汇之处,非遗工坊将传统工艺的匠心神韵融入现代发展的脉动,勾勒产业新面貌,绘就富民新图景,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更以文化之力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阳信地毯非遗工坊
郯城琅琊草编非遗工坊负责人、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景雪 记者 王宇琦 摄
用草编书写新“琅琊”故事
临沂地区古称琅琊,秦朝琅琊郡为中国三十六郡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琅琊草俗称黄草,是当地百姓制作草帽、草鞋、草垫等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材料。在临沂市郯城县,种植和使用琅琊草的历史已有200多年。
琅琊草编在当地有着广泛传承基础,编织花样繁多,其技法分揄、缠结、编织、绣四种基本方法。在郯城县,草帽编织产业历史悠久,早在1932年便出现了琅琊草帽生产运销合作社。合作社设计出平顶、圆顶、时式坤帽三种帽型,当时的产品便已拥有商标,并在国内畅销。
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如今,依托该项目建立的郯城琅琊草编非遗工坊在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实行‘工坊+分厂+代加工点+合作社’等模式,先后在周边县区及乡镇设立了30个分厂、53个代加工点、1个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两万人就业。”郯城琅琊草编非遗工坊负责人、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景雪介绍。
郯城琅琊草编非遗工坊以草帽编织为主要业务。工坊在当地许多村镇中设立了分厂,免费提供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便于村民就近就业。代加工点比分厂规模稍小,能够承担更为灵活的加工业务。此外,合作社能够吸纳周边的小微草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同开展业务,现已有160多个成员加入,实现共享订单、资源互补、“组团”发展。这些合作模式有效盘活村镇劳动力,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只要有人想学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我自己会的技艺全都敢教给你。”徐景雪这样“放话”。在各代工点,工坊安排熟练师傅提供技术培训。每个季度分厂、代工点的技术骨干还有机会进行深入学习,技术越高者拿到的订单越多,产品价格也越高。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法有效促进从业人员技能的提升。
如今,编织材料更加丰富,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拉菲草、剑麻、咸草、蒲草等也被用于草帽编。“琅琊草是传统材料,但较硬,且韧性上不如其它材质有优势。如今,消费者对产品舒适性和柔韧性的要求更高,拉菲草等成为较常见的编织原料。”徐景雪介绍。
除了采用新材料,在款式和编织方式上,郯城琅琊草编非遗工坊也在不断创新。工坊已设计出网眼花、席纹花、椒眼花等500多个花色图案,每年推出新产品1000多种。“在我们这里,会编织的人太多了,但搭配图案和颜色、创造出时尚美观的产品才是更具竞争力的能力。”徐景雪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徐景雪将钩针技法引入编织之中,让草帽有了更多花样图案,她将这种方法教给了许多从业者。如今,这种不同技法的融合方式仍在工坊产品中十分常见。
此外,工坊组建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在款式、材质、图案等方面不断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我们工坊帽子种类达到数千种,年产量可达300万顶,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徐景雪介绍。
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滨州市阳信县,地毯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明代修建故宫时曾有“凡地必毯”的现象出现,许多工匠艺人从事地毯编织工作。在随后的人口迁徙中,黄氏地毯编织匠人来到阳信县定居,并将技艺代代传承。
阳信地毯编织技艺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阳信地毯非遗工坊开展地毯编织技艺整理、保护与推广,2024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数量2109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阳信地毯非遗工坊《阳信地毯:小地毯织出大市场》入选。
工坊的地毯生产能力位居我国前列,工坊建设主体下设3个工业园区,拥有8家子公司,并设12个共富工坊,带动村镇居民就近就业。“将地毯编织设备放置在共富工坊中,附近居民可在闲暇时间到工坊中进行地毯编织。”工坊相关负责人任栋梁介绍。过去,阳信当地人从事地毯编织工作,被称为“砍毯”。织造地毯时,前后两根经线组成的经头上,按照图案纹样将毛纱打“8”字形后砍断,才能形成地毯的绒头。如今,地毯织枪的应用提高了编织效率,也让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如今智能机器人也被应用在地毯编织之中,让传统技艺实现科技赋能。工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枪刺地毯智能化机器人已被应用在部分产品的生产中,根据图案设定好相关程序,机器人便能实现自主编织。“目前地毯根据客户需求采用不同的编织方法,传统人工编织能够更丰富地呈现立体化图案,机器人在完成一些特定图案细节上更有优势,走线更为精准。”任栋梁介绍。
阳信地毯编织技艺涉及13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目前,机器人能完成地毯编织过程中的许多工作,但工坊依旧坚持保留完整的人工生产线。在共富工坊中,许多岗位是特别为“银发”群体保留的,比如,将整理羊毛线等基础工作分配给老人。
编织地毯的过程如同用织线完成一幅幅画作,因此纺线的颜色也成为提升画作表现力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地毯生产组织不同,工坊建立一条完整的羊毛纺织、染色、晾晒、编织全产业链,让地毯的每个生产环节都有序可控。“颜色是地毯表现力的重要一环,染色工艺也是从传统编织技艺中继承而来的重要技术。我们能提供一万多种颜色可供客户选择。”任栋梁介绍。此外,工坊在材料研发方面不断创新,与青岛大学合作将海藻纤维应用在地毯编织之中。这种材质的地毯耐磨,用清水简单冲洗即可清洗掉污渍,让地毯应用范围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