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实习生 彭一丹 通讯员 王伟平 张春阳
从实验室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到田间地头风雨无阻的观察记录;从果树种质的基因破译到砧木的本土改良,从离核抗氧化的“金黄金”黄桃到点亮农文旅融合采摘经济的“雪丽红”苹果……20多年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刘进,始终致力于果树育种和热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以阡陌纵横的沃土为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助农增收的“金钥匙”,生动诠释着农业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一个想法
初见刘进时,他刚从淄博基地回到济南,言谈中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质朴。但当话题涉及果树育种专业、技术时,刘进便如话家珍般娓娓道来。从最初第一个品种的问世到如今一系列品种的培育,刘进带领的“果树种质创新与现代高效栽培”团队的育种范围也从黄桃扩展到苹果、猕猴桃等多种果树。
“我们现在育成的第一大系列果树品种就是‘金黄金’系列,现在已拿到9个植物新品种权,都是以鲜食黄桃为主。”刘进所说的“金黄金”黄桃,不仅于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于整个齐鲁大地的黄桃种植产业也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刘进试水果树育种的第一个品种,也是他攻坚克难十余年初心不改的结果,也解决了沂源、蒙阴、沂水、平邑等地黄桃种植、销售的一系列难题,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果”。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刘进发现,在鲁中产区有一种非常有特点的桃,黄肉、酸甜可口,但由于成熟后质地软烂,硬度达不到长途运输的要求,导致桃子运不出去,影响种植户的收入。
“这个桃有个优秀基因,就是离核,一掰就能掰开。而且它的抗氧化物质非常丰富。”刘进回忆道,当时,市场上的黄桃酸度大,多以黏核为主。于是,刘进便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种桃的酸度降下去,糖度升上来,硬度提上来耐储运,同时保留它的离核性状、黄色基因和抗氧化的特性。
而这便成了后来“金黄金”黄桃的雏形。
九个品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2年,刘进的黄桃育种才真正开始。
“前前后后搞杂交,效果一直不好,要么就是硬度达不到,要么就是糖度达不到,要么就是不离核。”反反复复上千次的实验,从几千株苗里精心挑选出几十株,再进行培育、淘汰……十余年里,面对一次次失败,一个个难题,刘进没有退缩放弃。
直到2015年,刘进带着团队终于选育出了第一个“金黄金”黄桃品种。
“金黄金”黄桃不仅继承了亲本的黄色基因,抗氧化物质含量更比普通黄桃高出一倍有余,切开后数日不氧化变色。凭着离核易食、果肉细腻、营养丰富的优势,“金黄金”黄桃一问世便火爆市场,不仅引领了黄桃市场的潮流,重新定义了鲜食黄桃的品质标准,也让种植户实现了收入翻番。
“那时,我们的黄桃收购价,从树上摘下来就是8元/斤,如果放到冷库里存上20多天,曾经卖到十三四元一斤。”虽时隔多年,但至今说起来,刘进还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一个六两左右的黄桃,单独包装,在上海都卖到20元一个。”曾经种普通的桃子,种植户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块钱,种了“金黄金”黄桃后一亩地能收入2万元。
但是,刘进并没有止步于“金黄金”黄桃的成功。“我们这个桃也有不同之处,就是需要人工辅助授粉,否则坐果率低,而人工授粉后不仅坐果率上来了,个头也大。”因此,往后的日子里,刘进开始不断地开展品种改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金黄金”1号到4号,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新品种登记。到了2021年,“金黄金”5号到8号又有四个品种通过了登记。至此,“金黄金”系列陆陆续续已拥有了9个品种。“从6月到10月都有我们的黄桃。”刘进高兴地说道。
如今,“金黄金”系列黄桃在全国种植面积已达14.3万亩。作为主产区的山东,沂源、沂水、蒙阴、平邑等地种植面积占比超过80%,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格局。
一幅蓝图
“金黄金”系列黄桃、“翡翠”寿桃、水蜜桃系列……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幅覆盖多品类、融合多领域的果业创新研发蓝图已在刘进面前铺开,既力求品质,也紧跟市场需求,既要实现果树品种的多元化布局,也要让创新成果持续转化为市场活力。
其中,在桃品种研发的前沿阵地上,抗蚜虫新品种的培育已进入关键阶段。“目前我们已获得性状优良的单株材料,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预计3—4年内就能推出可推广品种。”刘进教授向记者介绍道,“这不仅能大幅减少农药使用,更将为绿色防控病虫害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同时,在苹果育种领域,黄绿色苹果新品种的选育正在加速进行中,已获得植物品种权的“雪丽红”正待惊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赛道。“‘雪丽红’这个品种不仅拥有独特的玫红色泽,挂树期长,而且成花容易、抗病性强,哪怕是‘种植新手’也能轻松管理。”据刘进介绍,“雪丽红”的成熟期正值小雪节气,当玫红色的苹果遇上皑皑白雪,堪称冬日一景,既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苹果的食用需求,也能给人们带来采摘的乐趣,为当地开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赛道。
品种创新是核心,配套技术是关键。刘进深知,要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刘进带着团队,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栽培体系,将前沿科技深度融入种质创新。其中,他们探索“良种+良砧+良法”的配套模式,再叠加机械化、智能化设备,让中国果业拥有自己的“智慧大脑”;独创的“表现型+基因型”双通道选择法,也像给育种装上了“双引擎”。
“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田间地头,为果农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我应该做的事。”20余年来,刘进甘坐科研“冷板凳”,坚守在服务三农的一线,坚持科技助农、富农,不仅要培育出好品种,还要摸索打造出一套能复制、可推广的果树现代栽培技术方案,让科技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