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地市 > 内容详情

菏泽巨野前王庄古村落:百年“石头寨”,古韵遗风传

2025-08-20 10:05:2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前王庄村依山居止,垒石为屋

前王庄村在传承中尽显古韵遗风

如石之坚毅,似火之炽热。在中华大地的村落谱系中,那些历经烽烟洗礼的古寨,不仅凝固着生存的智慧与抗争的意志,更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不朽的精神烙印。

“石墙铭刻烽火痕,古井长映鱼水情。”位于菏泽市巨野县的前王庄村,又名“石头寨”。承袭数百年“防御文化”的生存哲学与战争烽火的洗礼淬炼,前王庄村于山水石筑之间,尽展一部由石与火共同谱写的壮丽人文史诗。

石脉载道:青石里的家国春秋

青石不语载春秋。驻足于前王庄村这座被时光浸染的“石头寨”,既可触摸六百载风雨在青石肌理上刻下的沧桑年轮,也可通过一座座沉默的石屋,回溯一部浓缩的乡土生存史与家国情怀录,打开解读鲁西南地域文明的厚重窗口。

苍苔浸石纹,六百年风雨如磐。在岁月坐标上铺展开的民居建筑,极具乡土性和地域特色,随历史长河的流逝历久弥新,也在时光的积淀中传承文化根脉,熠熠生辉。

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前王庄古村落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落保留明清古建筑158栋,大部分院落为四合院结构,建筑布局规整、造型古朴、工艺考究,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因村落房屋全部由青石垒砌而成,又称‘石头寨’。”前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希成介绍。规整的四合院落如棋盘落子,层叠错落的石屋静默伫立,每一道石缝都嵌着先民“依山居止,垒石为屋”的生存智慧,每一方庭院皆是地域文脉的活态容器。

回溯历史,明初移民自山西洪洞辗转而来,山麓的青条石便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石。匠人取石为骨,垒墙筑院,成就了鲁西南罕见的石砌建筑群。严谨的三合院、四合院格局中,石墙平顶房与硬山坡顶房错落共生。低矮的门楣、窄小的窗牖,既为防风御寒,亦暗含“财不外露”的农耕哲学。

至清代,沃野官道滋养的富庶,使村落成匪患觊觎之地。“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智慧的村民以石为甲,构筑起三道依山攀升的寨墙、十二座巍峨炮楼与环村“海子壕”,将防御智慧深深淬入建筑筋骨。西寨门“响墙”石块自下而上渐次收小,攀者必落石鸣警;坐西朝东的门楼逆反古制,只为背靠山势尽瞰敌情。这些沉默的石墙,不仅是坚固的屏障,更是“防御文化”的立体铭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史的烽火在1947年仲夏为这座石寨注入了不朽的魂魄。刘邓大军择此设指挥中枢,青石院落瞬间化作革命的风暴眼。村中心原为秀才门第的青砖大宅,成为运筹帷幄的临时指挥部,屋顶哨岗密布,电线如战场神经,决胜电波穿透硝烟飞向前线,村民献此尊贵宅邸,是乡土风骨对家国大义最铿锵的回应。

拥有四百年历史的王家大院石仓,化身坚固的军械库,其三层结构暗藏玄机——一层粮弹、二层密件、三层工事,森然垛口见证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烽烟传奇。明初凿就的甘泉古井,六百年清波不涸,战役凯旋后,战士第一件事便是打满乡亲水缸。井台石痕斑驳,至今漾动着“军爱民,民拥军”清澈而深长的鱼水情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前王庄在保护与重生中续写华章。“三道寨墙与精妙的‘响墙’经科学修复,成为解读传统聚落防御智慧的活态教材。指挥部旧址内陈列的电台、马槽等老物件,重现了军民共筑将军路泥泞岁月;战地医院遗留的绷带与烙饼模具,无声诉说着牛车运伤兵的灼热情谊。”王希成说。

而今,蜿蜒的青石小径串联起红色研学馆、六间房剧场,村民自发排演《前王庄支前》剧目,以“身边人演身边事”的质朴方式激活记忆,茶馆里传出的红色曲艺声声,将烽火岁月深情唱进当下。

石垒御道:乡村里的活态范本

青石叠韵,垒砌沧桑。驻足于鲁西南巨野的凤凰山麓,前王庄村这座“石头寨”铺展六百载光阴。

循寨墙而行,一部立体的防御史诗徐徐展开。“在古代,前王庄村是周边最富有的村落,地理位置上紧邻官道,拥有酒坊、油坊等多种产业,村内十分富裕。基于此,形成了村落独特的防御文化,体现在建筑上,则以用来瞭望的岗楼和多道窄门为特色。这种文化深深烙印在建筑之上,体现为星罗棋布的瞭望岗楼与重重设卡的多道窄门,共同构筑起森严的壁垒。”前王庄村妇女主任、红色研学讲解员张燕芹分析。

村落的防御体系宏大而精密,西部与北部依山势蜿蜒攀升着三道坚固寨墙;东部则挖掘了宽阔的“海子壕”护城河;村外巍然耸立着12座威严的炮楼。这些设施层层递进,形成立体防护网。

防御的匠心更见于细节。

由南寨门进入,广场正对的特殊建筑为第二岗楼,屋顶上方凹凸形状的牙口式建筑起防御功效,下面的十字口曾用来观望、瞭望敌情,类似于现在所用的猫眼。

此外,坐西朝东的西寨门则是村落的又一道防御关卡。“寨门墙面从下到上,由大及小的石块堆砌而成,最上方摆放小碎石,遇到侵略情形会掉落提醒值班的人,这样的墙面构造称为‘响墙’。西寨门大门朝东,院墙和窗口朝西,通过门楼上的垛口和小窗户进行放哨,保护村庄安全。”张燕芹介绍道。

正是这固若金汤的石头堡垒,在1947年的烽火硝烟中,成为扭转乾坤的红色中枢。一门进出,左右相连的院落设计兼具防御和攻守的双重功用,也因此,前王庄村在烽火岁月烙印下红色印记。

临时指挥部院落作为羊山战役的临时指挥所,在传递军令、获取情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今正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红色历史;羊山战役纪念展院落室外复原了战时指挥部军马棚和草料棚,室内设置了羊山战役纪念专题展览,讲述了军民双拥的感人故事;战地医院、军械库、六间房小剧场等场景以展陈与实景相结合的形式,回溯作为红色沃土的前王庄村的悠悠过往。

石承古今:古村里的守正创新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前王庄古村落在历史画卷中勾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亦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更有活力的未来。

这座被当地人唤作“石头寨”的古老聚落,静卧于巨野县核桃园镇的青龙山与虎山之间。村内近50栋清至民国的石砌民居,160余间房舍,以其独特的防御格局和厚重肌理,诉说着鲁西南大地上“四横三纵”的街巷密码。四通八达的胡同宽仅2.5米,寨墙拱卫南北二门,西墙炮楼遗迹犹存,无不昭示着它作为古代军事堡垒的峥嵘过往。

守正,是前王庄的根基;创新,赋予它面向未来的底气。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跻身省级文保单位,到如今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确立,前王庄村的每一块石头都成为铭刻历史的书页。当游客穿行于石墙夹道的幽深巷陌,摩挲过古井石槽的岁月留痕,参与一场原汁原味的秧歌盛会,前王庄便不再仅是地图上的坐标。它是“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的鲜活载体——石头不语,却以最磅礴的方式,吟唱着属于鲁西南大地的永恒史诗。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