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青岛、天津、深圳、大连、宁波、厦门、秦皇岛等城市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的城市性质和定位。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自然禀赋优越、科研能力领先、产业基础良好、港口枢纽地位突出,海洋是青岛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实现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持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从百多年前的渔村渔港,到如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向海图强的青岛正不断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海洋产业蓝色引擎持续轰鸣。
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
2024年5月,青岛提出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即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
“2027年,青岛力争全市涉海规上企业超过35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青岛举行的《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飞表示。
李飞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此次《行动方案》就是在“4+2+4”海洋产业体系基础上再聚焦,围绕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2个未来产业和现代渔业、海洋化工2个传统优势产业,制定了35项重点工作任务。
在加快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方面,青岛大力支持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组建成果转化平台,加大水产种业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加快即墨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种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国信2-1号”“国信2-2号”养殖工船交付运营,推动“深蓝”系列养殖装备投用,提升海洋牧场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在做强做优海洋化工产业方面,青岛加快董家口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海湾化学绿色循环经济等项目竣工投产。与此同时,支持海洋化工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科研平台,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在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青岛加快董家口港区湾底通用码头等重大项目工作推进,畅通沿黄达海开放大通道。此外,青岛还大力发展航运经营、海事仲裁、航运经济等航运高端业态,加快航运贸易金融总部大厦、国际邮轮港区航运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培育海洋文旅产业新业态方面,青岛持续推进海上旅游市场整合和规范化发展。优化完善海上观光、海上游览、娱乐休闲等多元一体化海上旅游服务,加快推动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工程二期项目竣工,开通夜游青岛湾航线,开拓文旅消费新场景。与此同时,青岛还推进竹岔岛、崂山胜境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
海洋资源开发量质双升
2025年5月30日,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项目分二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实现“一地两用、渔电双收”。
作为我国目前开放海域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表明,青岛在不断拓展海洋资源开发空间范围和领域的同时,还加快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促进海洋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推动海洋经济量质提升。
近年来,青岛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上下功夫,涌现出一批代表性成果。
青岛蓝谷核心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的“硅立方”超算中心指示灯闪烁不息。每秒千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正解析着深海基因图谱。
在明月海藻集团展厅,一根海藻幻化成上百种产品:从手术止血纱布到生物刺激素,从膳食纤维到化妆品原料。“我们突破海藻多糖定向提取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百倍。”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基础原料研发总监申培丽介绍。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海藻酸盐敷料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
围绕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青岛前瞻性布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青岛市累计立项支持市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4项,资金2.28亿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支持22.7亿元。2023年度驻青主要高校院所争取海洋领域科研经费30亿元,持续涌现出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国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唯一获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化浮标HM2000、全球首艘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等一批突破性成果。
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青岛的海洋科学研究也更加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效协同。2024年,青岛海洋领域共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这其中,像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完成的“海水养殖鱼类精准营养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都直接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双案例入选全国典型
2025年2月,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发布《青岛宣言》,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海岸带韧性科学治理工具包的全球需求。2025年6月,由驻青院所海洋一所牵头研发的全球海洋综合治理工具包——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特别会议上发布,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共同应对海洋城市面临的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系列挑战,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日,青岛蓝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作为15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这是继2024年西海岸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国典型”之后,青岛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2019年以来,青岛蓝谷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依托,实施系统性生态整治修复工程,营造惠民宜游的亲海空间。
据蓝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来,蓝谷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Ⅰ类海水水质区域不断扩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小管岛周边海域浮游生物物种从105种跃升至176种,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此外,海洋生态品质的提升带动了旅游业发展,2024年蓝谷接待游客量突破1100万人次,较2018年增加约15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40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8.6%。
“2012年以来,西海岸新区围绕拆违建、清岸线、调项目、修慢道、植绿化、保文化六大任务,依托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先后组织开展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龙湾海岸带修复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累计拆除养殖池600余万平方米,新建蓝湾路慢行系统和视觉通廊78公里,实现了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全域治理和沿海生态景观绿道的全线贯通。”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管理科负责人崔晓东说。
青岛海、滩、岛、湾浑然一体,在1.17万平方公里海域和800多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120个海岛、49个海湾。近年来,青岛高标准打造了小岛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海洋生态修复节点,这些美丽岸滩串联,已经成为青岛市民临海亲海的宝贵资源,成为青岛海洋文旅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