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等。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夕的浪漫意蕴与文化内涵,不仅藏在诗词、传说等各类文艺作品中,更融入了诸多非遗项目的技艺与传承里,成为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具温度的一笔。如今,七夕元素也穿上了“时尚外衣”,围绕七夕等传统节点的特色活动不断涌现,非遗活化、跨界创作等新颖形式层出不穷,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出别样活力。
沂源七夕情侣节(资料图)
动人传说,源远流长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等描述,是最早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录。东汉时,传说内容更为丰富。相传,彼时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初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山东省沂源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广泛流传,让许多人为之动情,也推动了七夕“乞巧”风俗的形成。比如,七夕这日,白天要拜牛郎织女,晚上要在瓜架下坐好,不可交谈发出声音,而是静静听牛郎织女的对话,即瓜下听“天语”;中午将缝衣针轻放于曝晒后的水面,通过观察水底针影的形状,来断定未来,水底针影若呈现云、花、鸟兽等形态视为“得巧”,若呈直线状则视为“拙征”,此为“丢巧针”;七夕这天夜里,七位妇女着新衣结拜姐妹,此为“七姊妹结盟”;在结盟时,妇女会制作带有图案的香甜饼馍食品,此为“乞巧果”。此外,民间还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广泛流传。
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许多百姓会将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与传说中的细节进行对照,加深故事的真实体验,也更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在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风景区内不仅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牛郎庙,还有“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的奇观,能够与传说对应。
活动丰富,内涵延伸
近年来,围绕非遗相关的节日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涌现出一批批鲜活的案例。比如,四川省盐边县、贵州六盘水市等地,在延续传统火把节习俗的同时,还开展了传统民俗竞技比赛、祈福活动、群众运动会、星空露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将传统节日演绎成“沉浸式”的东方狂欢。
随着时代发展,七夕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女性节日逐渐演变为大众参与的节日,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的情感愿望。此外,七夕节相关的习俗和智力游戏,也成为丰富节日文化体验的重要内容。今年七夕节期间,许多文化场馆、文旅主体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不仅赏露台星河、对七夕诗词、猜趣味灯谜等活动层出不穷,还有牛郎、织女、月老等NPC(非玩家角色)身着传统服饰,通过沉浸式情景演绎,生动再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以及苗绣、土布纺织技艺等非遗体验可以参与。
今年,淄博市沂源县第十八届七夕情侣节也将如期举办。据悉,本届七夕情侣节以“星河鹊语·爱在沂源”为主题,于8月28日开幕,8月31日结束。活动将推出3场主题演出、11个主题活动和4项沉浸式体验项目,为游客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文明融合、浪漫与趣味并存的七夕文旅盛宴。自2008年以来,沂源七夕情侣节已连续举办十七届。以活动为桥梁,让七夕传统文化融入了沂源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沂源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非遗正在链接现代生活的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日常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浪漫场景,创新展现
七夕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乡土情感,更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多元价值。牛郎织女传说既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经典题材,又深度融入民俗生活,衍生出具有地域与时代特色的民间实践活动,成为文学、民俗学、游艺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对象。
随着虚拟现实(VR)、大数据、云计算、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传统文化的体验维度与传播形式持续革新。在技术应用层面,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场景建模与实时交互,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场景进行具象化、沉浸式重构,使体验者得以直观感受传说中的浪漫意象。
在具体实践中,数字技术与七夕文化的融合已形成成熟案例。例如,在过往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中,依托数字化服务架构搭建的“天河乞巧文旅地图”平台,市民群众能够按照地图打卡“幸福路线”“亲子路线”“沁水路线”三条路线,获得“七夕天河幸福广州”、七夕习俗图案等专属印章,享受一场集探索、娱乐与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