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漫步方峪古村,恍若置身石头艺术空间,自然与人工之美融于一体
古村落是铭刻乡土记忆的活化石。方峪古村,这座深藏于济南长清鹁鸽寨山麓、齐长城脚下的明清石筑群落,以其近千年历史与保存完好的千余间石屋、六公里青石巷,成为山东鲁西囤式民居的珍贵标本。
漫步其间,十代传承的方家大院、绳痕深嵌的乾隆古井、形似镰刀的幽深窄巷,无不诉说着穿越时光的质朴古韵。在山水环抱中,方峪古村静默守护着一部凝固于石头的乡村史诗。
方峪村村内目前保留有近两百座石头房
深藏山峪的“石头王国”
石载千秋彰显营造智慧
在济南长清鹁鸽寨山的环抱中,方峪古村宛如一部以山石写就的史书,静默承载着近千年的时光流转。这里,每一块青石都浸染着宋元明清的印记,每一道石巷都回荡着先民的生活足音。作为山东鲁西囤式民居的珍贵遗存,方峪村以其完整保存的近两百座明清石屋和总长达六公里的青石街巷,构筑了一方凝固的“石头王国”,为后世留存下解读传统乡土社会的鲜活标本。
群山怀抱中,石墙、石屋、石巷在古朴斑驳的老街上排列开来,以岁月为笔在方峪村描绘出一幅山水田园画卷。这个位于大峰山齐长城西南山峪的古村,自宋代形成以来,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由矗立在村口的石碑进入村庄,尘封的过往,记录在依山而建的民居中。明清时代古建筑群集中连片,青石砌墙,土坯为辅,呈现传统四合院的格局。统一地以石头为主的建筑,使方峪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头村”。目前,村内保留有近两百座石头房。因石头坚固且不怕水火,故易保存。也因此,古村的格局和建筑历经近千年传承,风貌依旧完好。
建筑历经沧桑而风貌完好的秘诀,不仅在于石材的坚固,更在于其独特的“鲁西囤式”营造智慧。“方峪民居是此类建筑中孝里民居的典范。作为山东民居中鲁西囤式民居类别典范,方峪村民居门楼多为石砌屋宇式,门屋的门楣上砌一层石板檐,门屋顶上是一层屋檐,形成一种重檐效果。有些在门屋上又起第二层,以存放杂物,当地人称为‘挂屋’。”方峪村乡村记忆专家翟建平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除挂屋这一营造智慧外,村内建筑的屋顶也别具特色。翟建平分析,“直梁加短柱构成弧形梁架,上铺秫秸苇箔,再覆以石灰、土、沙混合的三合土拍浆压实。富户更在囤顶筑矮墙垛,集中雨水经探出的水溜子泻入院内,精巧保护石墙。这种适应地域气候的构造,是古村传承至今风貌依旧完好的技术保障。”
街巷井台间续写流长文脉
街巷,是方峪古村流淌的脉络,也是岁月刻画的年轮。东西主街如脊梁贯穿,全由青石铺就,两旁石门楼鳞次栉比。
幽深而狭仄的小巷,将古村的悠悠过往尽收其中。旁边的东西主街全用青石铺成,两旁石门楼一座挨一座,不乏一模一样的“兄弟院”,烙印着浓浓的乡愁印记。“兄弟院”并肩而立,门庭相同,无声诉说着血缘纽带与家族共居的历史。镰刀巷,则是这石巷迷宫中最灵动的诗行。其形如农具镰刀,曲折幽深。站在镰刀巷里,目之所及处皆为石头堆砌而成,将大自然赋予的原生态美感,尽数交给了村民,也构筑出了这方水土滋养下的古村风貌。
行走其中,触手皆石,恍若置身纯粹的石头艺术空间,将自然与人工之美融于一体。古村之魂,更凝结于承载家族记忆的深宅大院。谈及村内的典型民居,不得不提的便是方家大院。青石板上,错落有致的方家大院尽显传统建筑巧夺天工的美感。“院内缩壁厅的建筑别具一格,门口的两根八角柱为全石雕刻,做工精细,屋檐下的壁画雕刻精美,门两侧砖雕图案栩栩如生。回溯历史,十代人在这个院子里繁衍生息,续写着一个家族的文脉传承。”翟建平介绍。
村口的古戏台为青石砌成,自明清建成以来,戏台上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是方峪村繁华过往的生动见证。古槐、老井、青石井台、辘轳……与一座座传统建筑相得益彰,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方峪村留下了诸多人文印记,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漫步方峪古村,目光所及是石头的坚韧,指尖所触是岁月的温度。这处深藏山峪的“石头王国”,不仅以其恢弘的石构建筑群和罕见的青石长巷,成为研究山东传统民居的活态博物馆,更因那些仍在低语的古井、见证家族兴衰的院落、形制独特的街巷,而成为一部承载着鲜活乡土记忆与家族文脉的立体史书。在山水田园的画卷里,方峪古村,正以其淳朴的石韵古风,守护着那份穿越千年的质朴与悠长。
石上新生,“峪”见未来
穿越千年的石墙深巷,不再仅是时光的容器,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力纽带。在科学保护与创新活化的理念驱动下,深藏于长清孝里鹁鸽寨山麓的方峪古村,正悄然褪去尘封的外衣,以自信而灵动的姿态,拥抱充满生机的明天。
说不尽的韵味,道不完的古朴。在保护利用的背景之下,方峪村这个隐于山水之间的灵动古村,正以年轻化的姿态,走入生机焕发的未来。
这份“年轻化的姿态”,源于对历史馈赠的珍视与创新表达的探索。《老保》《大寒小寒》《青山作证》等影视剧在此取景,让古朴的石屋、幽深的镰刀巷、沧桑的戏台成为讲述故事的天然片场,也让这一特色古村得到更多关注。
保护是根基,活化是路径。孝里街道“保护好古村旧貌,建设好新方峪”的规划,为古村转型定下基调。在精心维护其明清石构肌理、六公里青石巷、鲁西囤式民居典范的同时,方峪村也聚焦文旅融合,创新推出多元沉浸式体验项目。
古老的“兄弟院”、形似农具的镰刀巷,不再仅是静态的风景,更可化身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舞台。或许是一场还原旧时生活的实景演绎,或是一次探寻古村奥秘的剧本杀之旅。方家大院十代传承的故事,乾隆古井绳痕深嵌的印记,连同古戏台曾经的锣鼓喧天,都能通过数字化展示、互动装置或主题研学活动,变得可观可感可体验。
从影视取景地到文化体验场,从历史遗存到活力空间,方峪古村的转型之路清晰可见。它不再是仅供凭吊的“活化石”,而是一座流淌着新鲜血液的“开放式博物馆”。在这里,石头的坚韧与青春的活力共鸣,古朴的乡愁与创新的脉搏共振。
方峪,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石头王国”,正以其独一无二的石韵古风,翻开充满无限可能的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