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房蔚讲述抗战中的话剧作品
抗战时期的烽火硝烟里,文艺舞台以炽热的初心进行艺术化表达,传递着坚定而有力的呐喊。9月14日,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六讲开讲,山东省话剧院一级编剧、导演房蔚以“无法忘怀的历史,永远不朽的精神”为主线,讲述抗战话剧中呈现的峥嵘岁月。
与大众共生,与救亡图存同行
话剧的引进,从1907年春柳社和春阳社的话剧演出活动算起,整整一百多年。公开课伊始,房蔚从整体上讲述话剧作为文艺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与影响力。“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话剧的先驱者最初把话剧作为救国、救民、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工具引进来。综观世界戏剧的发展史,中国话剧在本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从组成‘抗日救亡演剧队’到提出‘建设反法西斯的自由民主的文化’,话剧一直与大众共生,与救亡图存同行。”
回溯历史,在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为了适应宣传的需要,左翼剧作家创作了许多小型、灵活多样的话剧,1931年至1937年可以视为抗战话剧的萌芽期。“1931由剧作家田汉、陈鲤庭等改编而成的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1932年由田汉创作的话剧《乱钟》等,都成为早期抗战的典型符号。其中最有名的是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后来成为抗战初期被演出最多的剧目。”房蔚介绍,左翼戏剧运动对推进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左翼戏剧运动对话剧创作的题材、主题思想,都发生明显的影响。剧作家更加注重表现社会矛盾,这把话剧创作引向更广阔的天地。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标志着戏剧运动进入高潮期。
“‘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市蓬莱大戏院上演了名为《保卫卢沟桥》的三幕剧,取得了极大的轰动,1941年初皖南事变的发生,成为抗敌演剧队创作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同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战戏剧创作也转向深层思考。”房蔚举例介绍,这一阶段涌现出如《大地回春》《屈原》《凤凰城》《秋声赋》《再会吧,香港》《重庆二十四小时》等名剧,上世纪四十年代描写抗日战争的话剧还有《保卫卢沟桥》、吕复的《三江好》、王震之的《八百壮士》《争取最后的胜利》《大家一条心》等剧。
在这期间,不得不提的就是于重庆开展的“雾季公演”。“雾季公演”来源于重庆特定的地理条件,1941年10月10日、11日,中华剧艺社演出《大地回春》,被认为是“雾季公演”的开端,而郭沫若编剧的《屈原》则是公演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从1941年10月到1945年,“雾季公演”举办了四届,共演出118部话剧,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黄金时代”的象征。
塑造英雄群像,讴歌英雄气概
抗战时期,涌现出诸多代表人物和戏剧作品。曹禺在193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1935年写出了第二部戏剧《日出》,1936年创作并发表了《原野》。抗战爆发后,曹禺随剧校辗转到重庆江安。“在高涨的救亡激情中,曹禺与宋之的合作改编抗战剧《黑字二十八》,接着他又创作《蜕变》以表现我们民族在抗战中一种蜕‘旧’变‘新’的气象。”房蔚介绍。
话剧写作,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至1943年期间,他好似特别地迷上了话剧写作,五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了九部多幕话剧的文学剧本。
提及抗战中的人和戏,不得不提孩子剧团这朵抗战血泊中的奇花。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上海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批中小学生,自发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城市和农村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提振抗日士气的戏剧。上海沦陷后,孩子剧团开始奔赴内地宣传抗日。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关爱下,孩子们健康成长,他们为抗战奉献童心,奏响了中国儿童抗战文化的乐章,在抗战史上留下耀眼的篇章。
“抗战话剧的出现,是对民族危亡的深切悲鸣与对侵略暴行的血泪控诉,推动了全民抗战的集体觉醒,成为民族集体创伤最直接的宣泄口,以逼真的苦难呈现,让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成为全民共识,凝聚了最广泛的抗争意志。”房蔚表示,抗战话剧也塑造了诸多不朽的英雄群像,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抗战话剧所淬炼出的抗争精神与家国情怀,也是当代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人民共赴国难、奋起反抗的集体精神,依然能点燃当今观众心中的火焰。“抗战话剧,这簇在民族最危难时刻燃起的精神火炬,它以艺术之名铭刻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凝聚了最坚韧的精神力量。那些舞台上穿越硝烟的声音与身影,依旧激荡着我们。”房蔚总结道。